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雷雳霞(黑龙江省依兰县人民医院154800)

【中图分类号】R5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8-0138-02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指原发性或继发性的不同程度的骨髓增生低下,全血细胞减少,无潜在的骨髓恶性增殖性疾病的一组综合征。其特点是血液中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减少,进行性贫血、出血、继发感染等。临床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关键词】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住院SAA患儿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3-18岁,平均11岁。其中重型再障Ⅰ型(SAA-Ⅰ型)15例,重型再障Ⅱ型(SAA-Ⅱ型)8例。病程1个月-5年(中位时间11.4个月)。所有病例诊断和分型均符合1987年全国再障会议修订的诊断和分型标准[1]。23例中1例发病前4个月服用过复方新诺明,1例有5-6次X线摄片史,1例家中有近期装修史。首发症状:发热10例,皮肤瘀点瘀斑9例,牙龈出血5例,鼻衄8例,面色苍白11例。1例生存5年的患者病程中曾发生贫血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眼底出血、金葡菌败血症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将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如下。

1.2临床表现

见皮肤苍白、乏力等贫血表现,起病可急可慢。因粒细胞减少,常易发生呼吸道和皮肤黏膜感染,重者可发生败血症。出血好发于皮肤、黏膜等处,眼底出血提示有脑出血的可能。肝脾、淋巴结多不肿大。

1.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呈全血细胞减少和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低。骨髓增生低下,细胞数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和网状细胞增高,巨核细胞减少。血清铁增高。部分病例胎儿血红蛋白增高。

2诊断标准

根据起病和病程分为急、慢两型。

2.1急性型起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血常规表现为血红蛋白下降快,网织红细胞<1%或绝对值<0.015×1012/L,粒细胞<0.5×109/L,血小板在10×109/L左右。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红、粒、核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2.2慢性型起病缓慢,以贫血为主。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缓慢,网织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较急性为高。骨髓象:至少有某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晚红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减少,骨髓颗粒中脂肪细胞增多。小儿再障患者白细胞总数可高于成人患者,且骨髓增生良好者较多,粒、红百分经较低,淋巴、非造血细胞相对较高。

3鉴别诊断

3.1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常规和骨髓检查有白血病改变。

3.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明显,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一致,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骨髓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可因失血而增生,粒细胞系正常,巨核细胞增多,其中以未成熟型巨核细胞增多为著。

3.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高于正常,出血较少见,有时可出现黄疸。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糖水溶血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可呈阳性。

4治疗

4.1支持疗法

(1)输血:适用于重度以上贫血(血红蛋白在60g/L以下)且有缺氧表现者。最好输红细胞。

(2)出血严重者可输注血小板,使用止血剂。

4.2控制感染有感染的患者应做血培养及其他病灶如鼻咽分泌物、痰或尿培养等,以便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无明显感染的患者,切不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免发生菌群紊乱和真菌感染。

4.3雄性激素治疗

(1)丙酸睾酮(又名丙酸睾丸素):每日1~2mg/kg,肌内注射,持续3~6个月。

(2)甲基雄烯醇酮(又名大力补):每日0.25~0.3mg/kg,分3次口服。

(3)司坦唑(又名康力龙):每日0.1~0.2mg/kg,分2~3次口服。

4.4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又名强的松)每日0.5mg/kg,口服,与雄性激素使用可减少少对骨骼生长的副作用。

4.5免疫抑制剂

(1)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球蛋白(ALC)每日5~10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ml静脉滴注,疗程4~6d。

(2)环磷酰妥每日30~50mg/kg,静脉注射,连用4d或常规剂量口服。

(3)甲泼尼龙(双名甲基强的松龙)每日30mg/kg,连用3d;每日20mg/kg,连用4d;每日10mg/kg、每日5mg/kg、每日3mg/g各用7d,每日1mg/kg静脉注射,直到血红蛋白升至100~120g/L(10~12g/dl),渐减量停药。

4.6神经兴奋或血管扩张剂

硝酸士的宁第1天1mgim

硝酸—叶秋碱8mgimqd用4个月

4.7异基因骨髓移植即移植HLA配相同细胞的骨髓可使多数患者造血功能恢复。

4.8脾切除适用于对各种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使部分病例治愈或缓解。

5讨论

根据近年的研究,趋于一致的看法主要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和干细胞受损。血细胞的生成需要细胞周围供应造血原料,红髓中毛细血管床呈现许多扩张段,称为窦状隙,它是毛细血管床的功能单位。已知因素的损害首先反应在血窦基底膜和外层的外膜细胞严重损害,造血细胞亦遭破坏。总之,由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及微环境受损而产生一系列机能与形态变化,进一步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参考文献

[1]岩,马小建,汪奇伟,等.细胞因子网络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9):888-889.

[2]黄永兰,黄绍良.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介导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2):153-155.

[3]许崇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2):348-352.

[4]衣旭华,林春燕,郝志华,等.单克隆抗体CD4及CD8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0):734-736.

标签:;  ;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