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以人为本的法律途径

实现以人为本的法律途径

论文摘要

以人为本的法律坚持法律对人性和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尊重,平等地维护和实现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它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追求以人为本的法律,我们在理念上倡导权利本位的法律观,在方法上尝试推行案例指导制度,在主体上主张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在文化上推动法律文化转型。尽管如此,我们在追求以人为本的法律的道路上仍旧面临如下障碍,包括理念的偏差、工具主义的影响、法律及其发展的局限。法律需要具体的司法实践来体现出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而司法实践正是通过法律解释活动来体现法律所蕴含的价值观,体现法律在面对现实案件时对一系列价值观的更加具体的选择与确认,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关键性的价值所在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本文认为,在实现法律以人为本的诸多策略中,最现实、最具有可行性的莫过于依托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法律通过解释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正是通过法律与事实的相互之间的对应、融合,法官才能更透彻的领会法律条文在面对具体的案件事实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态度,这时候对法律作出怎样的内涵解释和价值解释才是最符合法治精神的,作出怎样的解释才能更加符合人性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法官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运用解释原则维护法律以人为本。在法律解释过程中,法官应当通过坚守法律原则追求个案的正义和法律以人为本,从而把立法所确立的各项价值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案件中,弥补成文法的不足,避免单单遵循法律条文而引起的不正义。法律解释的创造性在个案中获取法律以人为本。法官在个案中创造性的解释法律可以使法律得到渐进式的发展,由此避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急速变化给社会稳定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实现法律的潜移默化的改良和发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稳定,保证了法律以人为本,有助于树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信仰。规则外的解释使法律重新回归以人为本。法官结合法律以外的其他规则,参考支撑起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规则、情感、尤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重要因素,做出符合常情常理的以人为本的解释,这不是对法律的违反,恰恰是对法律的维护,是对法治进步发展的顺应。法官只有在法律解释过程中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才能保证法律以人为本。法官需要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结合起来,考虑法治的需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使得法律的解释结果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法律在调整急速变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大众最关心的自身利益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以人为本的法律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需要
  • (一) 以人为本的法律的体现
  • (二) 中国法制现代化呼唤以人为本
  • (三)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法律以人为本
  • 二、目前围绕实现法律以人为本已有的努力和探索
  • (一) 理念上确立权利本位的法律观
  • (二) 方法上推行案例指导制度
  • (三) 主体上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
  • (四) 文化上推动法律文化转型
  • 三、在我国实现法律以人为本所面临的障碍
  • (一) 理念的偏差
  • (二) 工具主义的影响
  • (三) 法律及其发展的局限
  • 四、法律解释在操作中实现法律以人为本
  • (一) 法律通过解释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
  • (二) 法律解释原则维护法律以人为本
  • (三) 法律解释的创造性获取法律以人为本
  • (四) 规则外的解释使法律回归以人为本
  • (五)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保证法律以人为本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能想到一块吗[J]. 人力资源 2011(09)
    • [2].视觉符号意义的生产及其影响因素[J]. 外语学刊 2014(03)
    • [3].论点摘编[J]. 公安研究 2012(07)
    • [4].引言[J]. 民族艺术研究 2018(01)
    • [5].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物理问题[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05)
    • [6].解释法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J]. 法制与社会 2008(09)
    • [7].法律解释主观性的解读[J]. 学术交流 2009(06)
    • [8].直流电法物探低阻解释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5(19)
    • [9].慎说文字与文化[J]. 语文学习 2013(06)
    • [10].心理学视野中的前见对审判行为的影响[J].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16(02)
    • [11].浅议“历史的解释”[J]. 传承 2008(12)
    • [12].论刑法解释的技术[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3].论大众传播文本的解释偏向[J]. 媒体时代 2010(12)
    • [14].失眠的认知模型 (讲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7)
    • [15].学校评价结果解释研究——基于解释学视角的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1)
    • [16].知识、知识技能和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20(03)
    • [17].归因、归责与灾难——基于雾霾与地震的比较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8].举证责任在意思表示解释过程中的运用——以一起语境证据案件的审理为例[J]. 法律适用 2020(19)
    • [19].浅析法律解释中的公共政策考量——由2011年司法考试卷四论述题切入[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04)
    • [20].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隧道勘查中的探测效果[J]. 吉林地质 2009(04)
    • [21].案例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2(03)
    • [22].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中解释环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01)
    • [23].洛克劳动财产理论视角下知识产权正当性的理论评析[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0(07)
    • [24].刑事司法三位一体和谐关系的构建[J]. 理论探索 2011(04)
    • [25].浅议高中英语课文完整教学[J]. 发展 2008(12)
    • [26].作为实践的法律解释论纲[J]. 河南社会科学 2008(06)
    • [27].三维地震勘探虚拟仿真实验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02)
    • [28].案件事实与法律文本的解释之契合[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2)
    • [29].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4)
    • [30].活动符号学绪论[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标签:;  ;  ;  

    实现以人为本的法律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