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 方旭红
导师: 王国平
关键词: 集聚,分化,整合,苏州,城市化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1927—1937年,苏州出现了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人口较快增加,由1927年的26万余人增加到1935年底的约39万人,人口结构趋于复杂化,家庭规模趋小,人口“异质性”增强,职业分化相当细密,职业结构趋于复杂;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有所提高,妇女受教育机会增多;宗教信仰较为多样。 苏州这一时期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主要是由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所致:首先,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现代转变,手工业更趋分化,机器工业有所发展,商贸金融业、特别是金融业较为发达并开始现代转变,具有苏南、乃至东南区域除上海之外的次金融中心功能,现代旅游业逐渐兴起,旅游经济初现端倪;其次,中国、江苏省、以及苏州这一时期现代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轮船航运业继续有所发展,全国、江苏省以及苏州国道、省道、县道干线建设方兴未艾,铁路设施不断改进、通行里程增加、车速增快、服务改善,航空运输初步兴起,并且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联运也开始形成;电话、电报、邮政事业日形发达,长途电话网开始建设,国际电报收发也日渐实施;最后,农村面临日益严峻的“破产”形势,农民离村进城趋向日渐明显。 在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推动下,同时,在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及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形势下,苏州制定了其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社会各界也开始探讨苏州城市功能的新定位,设想把苏州建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并一定程度地把这一设想贯穿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城市空间”有所拓展更新,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初步奠基;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演化、生成,居民工资收入、消费水平分化;衣、食、住、行、以及公共医疗卫生等设施有所进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初步确立,大众传媒有所发展,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大众化,健康美、自然美得到提倡,婚姻家庭观念开始转变、婚姻自由成为潮流、一夫一妻制初步确立,女权意识渐次兴起、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性教育兴起、性观念趋于开放,科学观念得到普及,“公民”意识、权利思想日渐兴起,现代商业精神和“崇洋慕新”风气开始形成,社会精神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的出现,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苏州的城市问题也日益凸显,失业、贫困、犯罪、烟毒、卖淫、自杀、离婚、价值失范、环境与公共卫生状况恶劣、瘟疫肆虐…苏州各界也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城市问题的更大规模恶化,但却无法消除这些问题产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其成效又是有限的。 1927—1937年,苏州城市管理模式也进一步现代变革。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是这一时期苏州地方政府组织模式理论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分职化、科层化,集体决策、部门实施,是这一时期苏州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趋向;积极吸纳、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管理,是这一时期苏州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论文目录:
导论 集聚·分化·整合:城市化图景中的聚居形态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概念厘清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结构
六、资料简述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人口集聚与人口结构: 苏州城市化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人口集聚:城市化的量标
第二节 人口结构:人口积聚形式的量化分析
一、家庭结构
二、职业结构
三、性别、年龄、教育、宗教信仰结构
第二章 苏州城市化动因探析
第一节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现代转变
一、苏州城市化的历史基础
二、传统手工业日趋分化
三、现代机器工业有所发展
四、商贸金融业现代转换
五、旅游业渐次兴起,旅游经济初现端倪
第二节 现代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
一、现代交通网络初步架构
二、现代通讯网络初步形成
第三节 农村“破产”的“推力”
一、农村“破产”的形势
二、农民离村城居的趋向
第三章 功能转换与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更新
第一节 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的兴起
一、勃兴一时的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
二、1927年苏州市政筹备处的城市规划
第二节 功能转换:建设旅游城市的设想与实践
一、苏州市政府建设“住宅都会”的施政原则
二、吴县各界建设旅游城市的设想与实践
三、寻求城市功能转换的意义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更新
一、筑路修桥疏浚河道:“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更新
二、消防照明自来水: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初步奠基
第四章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演化生成
第一节 工资与消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公共医疗卫生设施: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考察之一
第三节 衣食住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考察之二
一、衣着的时尚化
二、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高效率化
三、饮食、居住的“摩登化”
第四节 教育及大众传媒: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一
一、现代教育原则的确立
二、社会教育勃兴一时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改进
第五节 休闲娱乐: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二
一、体育运动日益普及
二、看电影、逛公园、短途旅游成为时尚
三、读书、看报、听音乐演为新的休闲方式
第六节 社会心理与思想观念: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三
一、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观念得到加强
二、崇尚自然、健康的审美观开始形成
三、妇女运动方方兴未艾、女权意识渐次兴起、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四、性教育兴起、性观念趋于开放
五、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转变
六、科学意识、“公民”观念、现代商业精神、“崇洋慕新”风气日渐形成
第五章 越轨与失范: 城市问题日益凸显
第一节 苏州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苏州城市问题中的“物理性病理问题”
二、苏州城市问题中的“社会性病理问题”
第二节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各方应对措施
一、苏州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二、解决城市问题的努力与顿挫
第六章 城市管理模式的现代演进
第一节 苏州市时期的城市管理模式
一、市的法律地位与苏州市的组织结构
二、城市管理的分职化、制度化
第二节 吴县县城时期的城市管理模式
一、县的法律地位与组织结构
二、作为吴县县城的苏州城市管理模式
第七章 余论
一、苏州城市化的成就与意义
二、苏州城市化的不足及原因
三、苏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3-24
相关论文
- [1].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 陆汉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
- [2].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 林国蛟.浙江大学2004
- [3].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研究[D]. 侯学英.东北农业大学2005
- [4].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 毕琳.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 [5].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 曾宪明.武汉大学2005
- [6].产业集聚、扩散与城市化发展[D]. 吕力.武汉大学2005
- [7].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 任云英.陕西师范大学2005
- [8].转型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研究[D]. 钱陈.浙江大学2006
- [9].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发展[D]. 朱东风.东南大学2006
- [10].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D]. 何念如.复旦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