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各城市之间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联系又是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得以实现,这是区域功能联系的产物和表现形式。而城市内部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的通达性和便捷性,是城市流得以实现的支撑和载体。交通运输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动脉”,成为区域经济联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硬件。交通运输工具越先进,运输网络越稠密,运输能力的分布越合理,不同地区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资就越容易通过地区间的交换来满足,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水平就越高。自有城市以来,城市的发展一直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象征,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城市的功能和形态越趋复杂。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相关因素的作用,如经济、科技、交通、社会变革等。在这些因素中,交通方式通过改变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影响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改变直至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因此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城市发展等起到重大的决定作用。任何历史时期,交通的发达程度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增长发展密切相关,交通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提出了自1404年明王朝设卫筑城以来,天津城市经历了萌芽、初创、成长、腹地扩展和轴线发展等阶段。在这近600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天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海河水系为轴线,由西向东逐步展开。明永乐二年(1404年)修筑天津卫城(即老城厢)城区主要集中在卫城和三岔河口一带。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漕运业的发展,商贸业逐渐繁荣起来,城区范围开始由老城厢沿南运河和海河扩展。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在海河两岸开辟租界区,使城市进一步沿海河向下游发展。20世纪初,袁世凯督直期间在海河以北地区开辟了河北新区,形成了与租界区相抗衡的格局,带状河港城市布局得到强化。1949年以后,城区继续以海河水系为轴线向外围扩展。1952年在城区边缘规划建设了中山门等7个工人新村之后又在城区外围新辟了11个工业区,城市呈现出同心圆的发展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港的快速发展,大港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大港区的设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滨海盐滩的拔地而起,城市发展开始跳出中心城区以海河为轴线向滨海地区拓展。天津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交通方式下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显著,分析天津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文中通过借用时间序列模型、相关分析模型、回归模型与关联维数模型对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天津要向国际性、外向型城市迈进,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城市要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就要着手加强对外交通的能力,打破行政区经济,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才能整合各种资源,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