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集韵》及其词汇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于建华
导师: 董志翘
关键词: 集韵,俗语词,方言,辨误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的主旨是对《集韵》的词汇进行研究。 第一章,阐明与词汇有关的体例,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第二章,探讨《集韵》词汇的构成及释义特点。在词汇构成方面,《集韵》原则上不收释复合词,而广收名、字(尤其是女字、女名)、连绵词和外族词。从《广韵》到《集韵》昭示出从百科性字典向语词性字典的回归。而在释义方面《集韵》则有复古的倾向。《集韵》与《广韵》一脉相承的是对异闻奇说的浓厚兴趣。总的释义风格是简明扼要,但也不乏较详细的补释和对词的理据的说明。《集韵》的同源词研究大有可为,通过对25组同源词的音、义分析可见一斑。 第三章,《集韵》收了许多唐宋以来产生的新词、新义。辞书不同于一般语料,要考察新词、新义的时代性,必须验之于其他书面材料,也就是说需要旁证和参照。通过《集韵》与《汉语大词典》的对勘发现,《集韵》蕴涵的俗语词是很丰富的。许多俗语词难以找到文献证据,它们很可能是方俗语,故不登大雅之堂。内证(《集韵》标明的“今俗语”)和外证(宋人笔记)皆显示《集韵》对宋代口语的反映是比较及时的,当然也不能忽略保守的一面。 第四章,穷尽调查了方言词和方言读音。有关《集韵》自撰方言词和“今俗语”的统计资料显示,吴方言词占很大优势,这可能与编者之一的郑戬有关。对疑似方言词、方言读音及同字为训逐一进行了分析。另外,笔者尝试用家乡话——泰安话——的词语来证明《集韵》。 第五章,《集韵》的义项既然大多数来自前代故训,因此考察《集韵》引用的情况就很有必要。《集韵》明引最多的三部书依次为《说文》、《广雅》和《方言》。 第六章,字头的各个形体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1) 不同字的合并,(2) 异体字之间不同音,(3) 同义字合并。 第七章,集中考辨与词汇有关的错误:“张冠李戴”是被释词的牵混,“假词”是读音的讹变,断句错误导致释词错位。除了一般的释义无据或错误外,另有线性释义和因形生义两种带有规律性的释义倾向。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集韻》釋例
第一節 體例
一、複舉字頭例
二、先簡釋,後引故訓
三、義项的排列順序
四、連绵字後面的兩個義項
五、連綿詞和疊音詞義誤系於單字下
六、複合詞義誤系於單字下
七、關於地名的特殊辭例
八、體例拾零
第二節 術語
一、名詞術語
二、闕
三、聲
四、皃
五、意
六、數
七、辭
八、詞
九、語助
十、一說
十一、一名
十二、一曰
十三、通作
第二章 《集韻》詞彙專題概述
第一節 複合詞
第二節 向語詞性字典的回歸
一、姓氏
二、地名
第三節 釋語的復古傾向
第四節 釋義的傳奇色彩
第五節 補釋
一、對動植物進行描述
二、說明用途
三、明確詞的所指
四、通俗化
五、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
六、連類而及介紹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
七、首引無解釋,需要補上
八、補充書證
第六節 說明詞的理據
一、把連綿詞分釋
二、把聲訓作為義项
三、主觀隨意性很強
第七節 名字
一、女字
二、女名
第八節 外族詞
第九節 同源詞
第三章 《集韻》與中古、近代漢語詞彙研究
第一節 《集韻》作為語料的價值
第二節 《集韻》與《漢語大詞典》對勘
一、《集韻》作為例證早於《大詞典》的始見書證
二、《集韻》的義項不見於《大詞典》
三、《集韻》的詞不見於《大詞典》
四、《集韻》作為《大詞典》的首引例證
第三節 從《肯綮錄》看《集韻》反映宋代口語的情況
第四節 《集韻》中所見宋代的“今俗語”
一、宋代以前的今俗語
二、宋代今俗語
三、結語
第四章 《集韻》方言研究
第一節 方言詞
一、明引的方言詞
二、暗引的方言詞
三、《集韻》自撰的方言詞
四、疑似方言詞分析
第二節 方言讀音
第三節 泰安話證《集韻》
第四節 同字為訓
第五節 方言用字
第六節 轉語
一、字形相同
二、字隨音轉
第五章 《集韻》的引用
第一節 引《說文》考
第二節 引《廣雅》考
一、《集韻》引《廣雅》的常式
二、有少量複舉字頭的情況
三、連類而及
四、少量《集韻》的被釋詞在《廣雅》中是釋詞
五、《集韻》引用《廣雅》的錯誤
六、王念孫校勘《廣雅》很依重《集韻》
第三節 引《方言》考
一、《集韻》引《方言》的常式
二、《集韻》所引《方言》有的省略標題
三、省略方言分佈
四、其他錯誤
五、《集韻》對於《方言》的他校、輯佚的價值
第四節 其他引用
一、引用錯誤
二、校勘、輯佚的價值
第五節 引通人說
第六章 《集韻》的文字
一、文字系統
二、字頭的各個形體之間的關係及列字的順序
三、說明異體字的來源
四、今字
五、關於字形的備註和考證
六、字頭當合併例
七、與字形有關的錯誤
第七章 《集韻》辨誤
第一節 張冠李戴
第二節 假詞
第三節 斷句錯誤
第四節 釋義無據或錯誤
第五節 義項當合併例
第六節 线性釋義
第七節 因形生義
结語
参考文獻
发布时间: 2005-11-14
相关论文
- [1].《水经注》词汇研究[D]. 王东.四川大学2003
- [2].唐代墓志词汇研究[D]. 姚美玲.南京师范大学2004
- [3].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 叶贵良.浙江大学2005
- [4].《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 杨会永.浙江大学2005
- [5].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 胡晓华.浙江大学2005
- [6].《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 夏凤梅.浙江大学2005
- [7].《荀子》词汇研究[D]. 鲁六.山东大学2005
- [8].《国语》词汇研究[D]. 陈长书.山东大学2005
- [9].两《唐书》列传部分词汇比较研究[D]. 刘传鸿.南京师范大学2006
- [10].《魏书》词汇研究[D]. 李丽.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