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场所的关系研究 ——借昆曲探索苏州园林的抽象本质

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场所的关系研究 ——借昆曲探索苏州园林的抽象本质

论文摘要

江南曾经有令人羡慕的人居环境,但现代环境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场所内涵。以苏州为例,尽管有大量号称继承传统精神的环境建设,但由于环境营造技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一直使我们很难找到它的设计方法与空间布局的继承方式,因而现实中对于其的继承往往流于表象,而非本质的继承。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过程与场所营造进行类比,将乐性非物质的旋律同场所光能的空间分布建立联系,对非物质的语言与场所的气韵展开研究,试图得出一条解释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场所关系的可能途径。文章研究了昆曲创作与苏州园林营造的关系,认识到苏州多“后泉源“的温山软水之中的后冶院群及它与昆曲意境融通的宜居环境,是构建苏州园林抽象本质的基础。而由此基础产生的苏州园林内室内外交融的圆润光场与幽雅气韵,是苏州园林抽象本质的重要内容。苏州园林与昆曲双双作为遗产,需要继承与发扬。文章的最后,对现有苏州的景观建筑继承园林精神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苏州园林的抽象本质,提出了一个理想模式。即在苏州古城与新城之间,策划出“山水间”建筑模式。它是为那些怀念传统文化的人群营造的理想空间,并且试图以现代材料呼应传统空间品质,营造出一个具有文化品位,具有休闲、旅游功能的场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昆曲与园林双双被评为世界遗产
  • 1.1.2 昆曲保护继承中的问题
  • 1.1.3 园林保护继承的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昆曲与园林关系的审美一致性研究综述
  • 1.2.2 规划设计界对借昆曲促进园林空间设计的研究综述
  • 1.2.3 研究展望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概念界定
  • 1.4.1 场所的抽象本质
  • 1.4.2 后泉源
  • 1.4.3 后冶院
  • 第2章 苏州园林的环境背景、文化土壤
  • 2.1 环境背景——背靠太湖,泉源众多的温山软水
  • 2.2 文化土壤——追求独立人格的世隐
  • 2.2.1 苏州独立人格的思想基础
  • 2.2.2 入世与归隐
  • 2.3 苏州园林的原型——后冶院
  • 第3章 昆曲创作与园林营造——苏州园林的抽象本质探索
  • 3.1 文人填词与园林营造过程
  • 3.1.1 填词技法:选曲牌、正音、衬字
  • 3.1.2 昆曲填词手法与苏州园林营造方式的类比
  • 3.1.3 与昆曲填词类比的园林营造分析:网师园与留园
  • 3.2 昆曲与园林对文、士人情操的陶冶
  • 3.2.1 光场之冶:圆润旋律
  • 3.2.2 气场之冶:幽兰雅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苏州园林抽象本质的现有继承
  • 4.1 苏州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 继承的探索——两个苏州新景观建筑案例
  • 4.2.1 平江客栈的膳房
  • 4.2.2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大楼
  • 4.2.3 两者的继承与不足
  • 第5章 苏州园林抽象本质发展研究
  • 5.1 发展设想
  • 5.2 营造手法
  • 5.2.1 现代建筑继承发展园林“山水格局”设想
  • 5.2.2 有后泉源的山水块
  • 5.2.3 基本空间单元
  • 5.2.4 景观修饰
  • 5.3 陶冶情操的延续
  • 5.3.1 光场之冶——圆润的光场旋律
  • 5.3.2 气场之冶——幽兰雅韵
  • 5.4 山水间效果设想
  • 第6章 结论
  • 6.1 探索对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场所关系的可能途径
  • 6.2 对苏州园林的抽象本质的解释
  • 6.3 苏州园林的抽象本质的继承
  • 6.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场所的关系研究 ——借昆曲探索苏州园林的抽象本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