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视觉行为动词是按照意义特征划分出来的一个动词小类,是对视觉行为进行语言描述的主要方式。现代汉语动词小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有必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本文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从静态和动态、共时和历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的意义有:1、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各种属性有了充分掌握。2、为汉语其他小类动词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帮助。3、为计算机对视觉行为动词的自动识别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相应的语言学支持。本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为本文绪论,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现状、研究难点和意义,最后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视觉行为与视觉行为动词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指出二者是联系密切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视觉行为与视觉行为动词之间的关系是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存在的意义,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受到了词语自身特点的限制。不同语言对视觉行为的描述存在着差异,同一种语言对视觉行为的描述也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在对二者关系进行详细阐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本章给视觉行为动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且提出了界定的原则和标准。第三章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通过前一章所提出的词语界定的原则和标准,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共确定了210个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使研究范围具有可控性。并且对部分非视觉行为动词与视觉行为动词的区别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廓清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同时也是对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的初步阐释。二、从构词、及物性和语义特征角度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进行分类。其中,重点通过义素分析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基本意义特征和附属意义特征进行了归纳,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义属性信息表》,并对语义特征从多个角度加以阐释。三、分析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静态语义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部分语义特征之间相容度的计算,考察了这些特征之间相容性的显著程度,并且通过计算结果与人们认知直觉的比较,揭示了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视觉行为动词语义特征之间的存在着“相容”和“相斥”的关系;而且视觉行为动词语义特征之间的相关程度与我们的认知直觉之间并不完全一致。第四章使用自建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和相关分词检索软件,对210个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使用频度情况进行了封闭测查。在词频统计时,不仅考察该动词在语料库中的出现次数,而且考察它的视觉义项、非视觉义项、视觉用法、非视觉用法的使用频次,再将这些数据汇总成《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降频表》,为下一步的研究作好了充分的数据准备。通过逐词分析,建立了《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功能表》,并且结合视觉行为动词语义特征对其语法功能的特点,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了阐释。语法特征分布状态表明,视觉行为动词词义的特殊性会对动词语法功能产生影响。视觉行为动词词义的特殊性表现在相对普通动词而言较弱的动作性,以及词义一般包含较强的对行为方式状态的描述,这是由视觉行为在人类行为中的特殊性决定的。在上述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基础上,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对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词频与部分功能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另外,通过相容性的计算,对这些功能之间的相容程度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功能与词频之间普遍呈现正相关,在相关性的显著程度上则存在一定差异。第五章研究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历时变化,包括:一、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与《说文解字》视觉行为动词比较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方法上主要以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与《说文》中出现的视觉行为动词相比较,对它们在数量和语义类型上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二、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演变。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原有视觉要素的消亡和新的视觉要素的出现,前者包括视觉行为动词的消亡和词语的视觉行为意义的消亡,后者主要指新的视觉行为动词出现,包括新的词语形式的出现、旧词语获得视觉行为意义。另外,还对核心视觉行为动词的历时替换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三、对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词义引申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隐喻是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表现为词义由表示物理视觉意义向表示心理视觉意义的转化,视觉行为动词词义的隐喻基础是视觉行为与人类心理行为的相似性以及行为过程的共现性。语法化是词义引申的一个重要结果,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具有多样性,本章对其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几个动词进行了考察分析。从语法化过程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视觉意义与其他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法化规律的作用下完成了词义由实到虚的转变。结语部分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结论进行总括说明,并且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几个主要统计表是本文研究成果的主要方面,由于所占篇幅较大,所以未在正文中出现,全部放到文后的附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