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便秘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论文摘要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指大肠传导失常所致的大便秘结,排便周期过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便秘多因大肠积热、气滞、寒凝、痰湿阻滞、阴阳气血亏虚等多种因素所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工作习惯、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等随之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及相伴随而产生的精神情志的影响,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脾胃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便秘作为脾胃系疾病的常见病证,更是广泛地见于发病人群。国外资料显示便秘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为3%,中年人为8%,老年人为20%[1]。北京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病人人群便秘的发病率为6.07%[2]。历代医家在从先秦至今的二千多年时间里,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摸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逐渐阐明并完善了便秘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许多方法经过长期反复验证,疗效确切可靠。本文在详尽搜集便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分析,重点分析、总结某一时期不同医家学术观点的异同及其相互之间继承发展的关系,从而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医对便秘的总体认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医家之间学术观点的异同,理出了历代医家在学术观点上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得出了从先秦至今中医对便秘认识发展的脉络。本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首先介绍了便秘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以及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从中医角度对便秘病名进行了明确定义;其次列举了历代关于便秘的分类,并分析评述相关分类的实质、内涵、立论点及其优劣长短。第二部分内容为第三节至第九节,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用大量的篇幅,以时间脉络为线,分先秦至西汉、东汉至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现代等几个时期,对每一时期的主要医家及论著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提炼出其独到的学术观点。在每一阶段中首先概述这一时期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其次对有代表性的医家及著作进行细致分析,理清不同医家对便秘的独到认识及在学术上的继承发展。其中涉及到了便秘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及调护等多个方面。第三部分为第十节。这一部分对与便秘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便秘病证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1.1 定义
  • 1.2 便秘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1 先秦至西汉时期
  • 1.2.2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 1.2.3 隋唐时期
  • 1.2.4 宋金元时期
  • 1.2.5 明清时期
  • 1.2.6 民国至今
  • 1.3 便秘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 1.3.1 闭、閟、秘
  • 1.3.2 结
  • 2. 便秘病证分类的研究
  • 2.1 历代分类
  • 2.2 历代分类评析
  • 3. 先秦至西汉时期对便秘病证的认识
  • 3.1 先秦至西汉时期对便秘病证认识概述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则治法
  • 3.2 先秦至西汉时期主要文献对便秘病证的论述
  • 3.2.1 马王堆医书有关便秘的记述
  • 3.2.2 《黄帝内经》
  • 3.2.2.1 病因病机
  • 3.2.2.2 治则
  • 3.2.2.3 治法以针为主,亦见针药并用
  • 3.2.3 《难经》
  • 4.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对便秘病证的认识
  • 4.1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对便秘病证认识概述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则治法
  • 4.2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主要文献对便秘病证的论述
  • 4.2.1 《神农本草经》
  • 4.2.2 张机《伤寒杂病论》
  • 4.2.2.1 “硬”字含义辨
  • 4.2.2.1.1 推断燥屎未成
  • 4.2.2.1.2 诊断燥屎已成
  • 4.2.2.1.3 寓示大便成形
  • 4.2.2.2 胃肠涩滞
  • 4.2.2.3 脾约便秘
  • 4.2.2.4 结胸便秘
  • 4.2.2.5 枢机气结
  • 4.2.2.6 热瘀互结
  • 4.2.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 4.2.4 王叔和《脉经》
  • 4.2.4.1 论病机独重脾胃
  • 4.2.4.2 论病机重脉象
  • 4.2.5 陈延之《小品方》
  • 4.2.6 华佗《中藏经》
  • 5. 隋唐时期对便秘病证的认识
  • 5.1 隋唐时期对便秘病证认识概述
  • 5.1.1 病名
  • 5.1.2 病因病机
  • 5.1.3 治则方药
  • 5.2 隋唐时期主要文献对便秘病证的论述
  • 5.2.1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5.2.1.1 首设专候,名称“秘”、“涩”
  • 5.2.1.2 从津液不足及肠胃之实与冷热气相结立论
  • 5.2.1.3 他病所致便秘
  • 5.2.1.4 独具特色,详载养生方导引法
  • 5.2.2 孙思邈及其著作
  • 5.2.2.1 明确提出宿食可致便秘
  • 5.2.2.2 禀“滑腻”之旨,创温性润下之剂
  • 5.2.2.3 论攻下,兼用清、温、养
  • 5.2.3 王焘《外台秘要》
  • 5.2.3.1 论承前人,法用清润
  • 5.2.3.2 外用药上升,较前丰富
  • 5.2.3.3 论气秘及风秘
  • 6. 宋金元时期对便秘病证的认识
  • 6.1 宋金元时期对便秘病证认识概述
  • 6.1.1 病因病机的发展
  • 6.1.2 治法方药
  • 6.2 宋金元时期主要文献对便秘病证的论述
  • 6.2.1 《太平圣惠方》
  • 6.2.1.1 论从前人,分虚劳、风热
  • 6.2.1.2 立法用药,以动为先
  • 6.2.2 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6.2.3 朱肱《类证活人书》
  • 6.2.3.1 使用“大便秘”一词
  • 6.2.3.2 总结便秘之临床表现
  • 6.2.4 《圣济总录》
  • 6.2.4.1 详论病机,粗成体系
  • 6.2.4.2 风、热、冷、虚等分类肇始
  • 6.2.4.3 论虚劳便秘,承前人而有发展
  • 6.2.4.4 探风秘之由,从三焦立论
  • 6.2.5 张锐《鸡峰普济方》
  • 6.2.5.1 论便秘,承《病源》之旨,启后世医家
  • 6.2.5.2 从肺释风秘,后世多宗之
  • 6.2.5.3 有气秘之实,但无其名
  • 6.2.5.4 论热秘,治分虚实
  • 6.2.6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6.2.6.1 论病因,首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途
  • 6.2.7 刘完素及其著作
  • 6.2.7.1 提出虚实分类
  • 6.2.7.2 从风热燥论治
  • 6.2.8 张杲《医说》
  • 6.2.8.1 首倡年高之人便秘不可妄用大黄
  • 6.2.9 张从正《儒门事亲》
  • 6.2.9.1 论病因,燥、热分途
  • 6.2.9.2 究热源,倡热治之误
  • 6.2.9.3 治燥结,甚重饮食调养
  • 6.2.10 李东垣及其著作
  • 6.2.10.1 论病机,阴火伏血,津亏血燥
  • 6.2.10.2 演治法,润燥和血,益气苦泄
  • 6.2.10.2.1 润燥和血
  • 6.2.10.2.2 益气苦泄
  • 6.2.11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 6.2.11.1 分五秘:风、气、湿、寒、热
  • 6.2.11.2 从津液不润立论
  • 6.2.11.3 老年便秘,论治独详
  • 6.2.12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 6.2.12.1 提出流行肺气为治诸秘之枢纽
  • 6.2.13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 6.2.13.1 论治便秘,分类详述
  • 6.2.13.2 设通治方
  • 6.2.14 朱丹溪学及其著作
  • 6.2.14.1 论便秘,首倡肺气不降之说
  • 6.2.14.2 论脾约,有润燥,开结之分
  • 7. 明代对便秘病证的认识
  • 7.1 明代对便秘病证认识概述
  • 7.1.1 对前人的总结发挥
  • 7.1.2 病因病机总结趋于全面系统
  • 7.1.3 治法方药渐趋成熟
  • 7.2 明代主要文献对便秘病证的论述
  • 7.2.1 徐用诚《玉机微义》
  • 7.2.1.1 承前人之论,师古而不泥古
  • 7.2.2 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7.2.2.1 论五秘之由及治法,后世多从之
  • 7.2.3 虞抟《医学正传》
  • 7.2.3.1 临证寓巧思,妙用蜡包丸
  • 7.2.4 李梴《医学入门》
  • 7.2.4.1 明确提出“三四日不便”者为便秘
  • 7.2.4.2 指出燥、结有别
  • 7.2.4.3 论病因,颇有独创
  • 7.2.5 龚廷贤及其著作
  • 7.2.5.1 从气机立论,治用东垣之方
  • 7.2.5.2 对外治法的发展
  • 7.2.6 赵献可《医贯》
  • 7.2.6.1 首析血虚、阴虚有别
  • 7.2.7 孙志宏《简明医彀》
  • 7.2.7.1 以肠道失润立论,设通治方
  • 7.2.7.2 论燥承前人,治方系己出
  • 7.2.8 孙文胤《丹台玉案》
  • 7.2.8.1 使用“便秘”一词
  • 7.2.8.2 指出中风便秘系内气之虚
  • 7.2.8.3 指出秘、结不同,治有气、血之分
  • 7.2.8.4 调气、润血、祛风治风秘
  • 7.2.9 张介宾《景岳全书》
  • 7.2.9.1 指出大便不干硬,但解而不畅者,亦为便秘
  • 7.2.9.2 以有无邪气分阴结、阳结两类
  • 7.2.9.3 论病机,独重肾
  • 7.2.9.4 论治法方药,多有经验之谈
  • 7.2.10 秦景明《症因脉治》
  • 7.2.10.1 论秘结,首分外感、内伤
  • 7.2.10.2 论气秘与前人不同
  • 8. 清代至民国对便秘病证的认识
  • 8.1 清代至民国对便秘病证认识概述
  • 8.1.1 病因病机
  • 8.1.2 治法方药
  • 8.2 清代至民国主要文献对便秘病证的论述
  • 8.2.1 陈士铎及其著作
  • 8.2.1.1 从肾中阴阳立论
  • 8.2.1.2 从火立论
  • 8.2.1.3 从气虚立论
  • 8.2.1.4 从瘀血立论
  • 8.2.2 李用粹《证治汇补》
  • 8.2.2.1 提出燥属肾、结属脾
  • 8.2.2.2 论病因独重血虚
  • 8.2.3 张璐《张氏医通》
  • 8.2.3.1 倡痰秘之说
  • 8.2.3.2 论风秘,开血虚之先
  • 8.2.4 顾松园《顾松园医镜》
  • 8.2.4.1 分实热、津亏、气滞、风燥、冷秘诸证
  • 8.2.4.2 制方用药,别具特色
  • 8.2.5 吴谦《医宗金鉴》
  • 8.2.5.1 首倡握药,简便易行
  • 8.2.6 叶天士及其医案
  • 8.2.6.1 便闭不通,先开上焦
  • 8.2.6.2 燥分内外,其治亦异
  • 8.2.6.3 肝肠之热、善用芦荟
  • 8.2.6.4 肝胃气郁,法取丹溪
  • 8.2.6.5 脾胃有别,治亦有差
  • 8.2.6.6 瘀血致秘,辛润通络
  • 8.2.6.7 肾有阴阳之分,法有温凉之别
  • 8.2.7 何梦瑶《医碥》
  • 8.2.7.1 分虚实论诸秘
  • 8.2.8 王清任《医林改错》
  • 8.2.8.1 气虚不推中风秘,非关风火抟结因
  • 8.2.9 林佩琴《类证治裁》
  • 8.2.9.1 论病因、析病机,发皇古义,择善而从
  • 8.2.9.2 酌用古方,推陈出新
  • 8.2.10 王孟英著作
  • 8.2.10.1 调上通下开幽闭
  • 8.2.10.2 升清降浊愈便秘
  • 8.2.10.3 肃肺降逆调肝气
  • 8.2.11 唐宗海《血证论》
  • 8.2.11.1 详论血证便秘
  • 8.2.11.2 详论肺病致秘
  • 8.2.1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 8.2.12.1 辛开散结治燥结,咸寒苦降酸收行
  • 8.2.12.2 活用白虎,以清代下
  • 8.2.12.3 常用赭石,效因镇坠
  • 9. 现代对便秘病证的认识
  • 9.1 对便秘的系统规范
  • 9.1.1 便秘的病因病机
  • 9.1.1.1 饮食不节
  • 9.1.1.2 情志失调
  • 9.1.1.3 年老体虚
  • 9.1.1.4 感受外邪
  • 9.1.2 便秘的辨证论治
  • 9.1.2.1 辨证要点
  • 9.1.2.2 分型论治
  • 9.2 对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的研究和探讨
  • 9.2.1 从脏腑论治
  • 9.2.1.1 从肝论治
  • 9.2.1.2 从脾论治
  • 9.2.1.3 从肺论治
  • 9.2.2 从郁论治
  • 9.2.3 老年便秘,从瘀论治
  • 9.2.4 从调津论治
  • 9.2.5 从气虚论治孕期便秘
  • 9.3 便秘的治法研究
  • 9.4 便秘的药物治疗
  • 9.4.1 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研究
  • 9.4.1.1 郁金
  • 9.4.1.2 望江南
  • 9.4.1.3 莱菔子
  • 9.4.1.4 威灵仙
  • 9.4.1.5 决明子
  • 9.4.1.6 车前子
  • 9.4.1.7 昆布
  • 9.4.1.8 牛蒡子
  • 9.4.1.9 五味子
  • 9.4.1.10 三七
  • 9.4.1.11 桂枝
  • 9.4.1.12 番泻叶
  • 9.4.1.13 附子
  • 9.4.1.14 紫草
  • 9.4.1.15 女贞子
  • 9.4.1.16 蒲公英
  • 9.4.2 古方新用
  • 9.4.2.1 缩泉丸
  • 9.4.2.2 补中益气汤
  • 9.4.2.3 芍药甘草汤
  • 9.4.2.4 桂枝汤
  • 9.4.2.5 小柴胡汤
  • 9.4.2.6 三仁汤
  • 9.4.2.7 甘麦大枣汤
  • 9.4.2.8 清燥救肺汤
  • 9.4.2.9 阳和汤
  • 9.4.2.10 甘草泻心汤
  • 9.4.2.11 四神丸
  • 9.4.2.12 瓜蒌薤白白酒汤
  • 9.4.2.13 升降散
  • 9.4.2.14 左金丸
  • 9.4.2.15 炙甘草汤
  • 9.4.3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便秘的特点与经验
  • 9.4.3.1 祝味菊
  • 9.4.3.2 章次公
  • 9.4.3.3 姜子维
  • 9.4.3.4 张泽生
  • 9.4.3.5 李国栋
  • 9.4.3.6 董建华
  • 9.4.3.7 孟澍江
  • 9.4.3.8 李乾构
  • 9.4.3.9 蔡淦
  • 9.4.3.10 蔡昌绵
  • 9.4.3.11 俞长荣
  • 9.4.3.12 施汉章
  • 9.4.3.13 祝德军
  • 9.4.3.14 田玉美
  • 9.4.3.15 梁乃津
  • 9.4.3.16 张鹳一
  • 9.4.3.17 孙喜才
  • 9.4.4 自拟方药治疗便秘
  • 9.4.4.1 通治方
  • 9.4.4.2 随症(证)加减方
  • 9.4.4.3 证型用方
  • 9.5 便秘的其他疗法
  • 9.5.1 便秘的针灸治疗
  • 9.5.1.1 对选穴、配穴规律的研究
  • 9.5.1.2 腧穴研究
  • 9.5.1.3 刺法研究
  • 9.5.1.4 对比研究
  • 9.5.1.5 艾灸治疗
  • 9.5.2 耳穴贴压与耳针疗法
  • 9.5.3 中药外用敷贴
  • 9.5.4 穴位埋线
  • 9.5.5 按摩推拿
  • 9.5.6 气功治疗
  • 10. 便秘病证相关问题的讨论
  • 10.1 关于脾约的思考
  • 10.2 关于白术通便的思考
  • 10.2.1 白术通便是否始于汉代?
  • 10.2.2 白术通便之机理为何?
  • 10.3 关于心病致便秘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便秘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