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明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士绅,社会,休宁仰山
晚明佛教论文文献综述
曹刚华[1](2019)在《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形成之再观察——以休宁仰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仰山地处休宁僻壤,以宝公祠、龙湫求雨闻名周边。后经火灾,毁于一旦。明隆庆叁年,在程、吴、毕宗族与地方僧人合力下,重建仰山。万历十二年,性觉、性玉重新规划仰山,增强仰山佛教底蕴,获得官方封赠。在僧人文石、遍空、夜台以及文人士绅的帮助下,仰山由一个荒芜之地、权力空地,变成了以佛教为中心,程氏、吴氏主导,地方官府引导,融汇祈愿、求福、降雨、念佛、声望、控制等各种愿望祈求在一起的区域。在其形成过程中,宗族里社、文人士绅、佛教僧众、地方官府等力量交织在一起,地方权力与社会阶层在这狭窄的空间中看起来分离,但内在的联系与控制更为紧密。(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9年02期)
李瑄[2](2019)在《晚明居士佛教研究的意义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是中国居士佛教最繁荣的时期,晚明居士佛教研究在明代宗教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自居士开始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其突破性成果更多产生于思想史和社会史领域。思想史上,居士是晚明佛儒交涉大背景中的聚焦对象,无论是阳明心学的兴盛还是晚明佛教的复兴都不能离开这个背景。社会史上,居士的佛教活动对社会权力调节的作用和对佛教事业的助力已引起重视。文学史上,晚明文坛的重要人物多具备佛学修养,这在其文学观念中有鲜明体现。以往的研究存在叁个明显弱点:一是对"居士"身份的认定较为含糊。二是文献使用陈陈相因。叁是偏重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阶层,而实际上官员只是明代士人中的极少数。晚明居士佛教研究虽然已积累不少成果,但仍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柳旭[3](2018)在《论晚明文坛“性情”风潮与佛教之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时期,佛教海纳百川,诸宗融合,包容性极强。明代思想界的显学"阳明心学"实为"阳儒阴释",其内里对"心"的关注皆源自禅宗心性论、本体论,思维方式也与之如出一辙。此外,心学左翼与禅宗进一步结合,继而流变为随心以动、任性而行的狂禅一派,掀起了明末思想界的猎猎飓风。这一切与佛学相关的思想铺天盖地地作用于文坛,人们在观省"自心""自性"的同时,注意到"自我"的存在,于是晚明文学个性高张,形成了求真、贵适、厚情、纵欲的时代风尚。(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祁桂娟[4](2018)在《明代汉藏两地佛教戒律改革探析——以宗喀巴改革与晚明汉地丛林改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宗喀巴及晚明汉地高僧如祩宏、古心如馨等,能直面混乱不堪的佛门环境,积极整顿寺院规范,恢复戒律传统,深入研习教理教义,在矫正佛教流弊、清肃佛门风气、发扬义学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本文拟对两地的戒律改革之背景做回顾,并对两次改革内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两次改革的异同之处,通过对这些异同之处加以比较,有助于了解藏汉佛教与其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特点,这对思考两地佛教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8年01期)
景天星[5](2017)在《晚明山西佛教视野中的妙峰禅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佛教史上,山西临汾籍高僧法显(334-420)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冒险西行,在中国佛教取经史上影响深远,而且译着经传,在佛教译经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除法显外,晚明时代的妙峰法师(1540-1612)或许是另外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河东僧人了。不同于法显这位"国际化高僧",妙峰的传奇一生彰显出他的"本土化"特征:不像法显那样游历海外,虽去过江苏、陕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但其主要活动区域在老家山(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7年09期)
高山[6](2017)在《重返净土——从丁云鹏《白马驮经图》看晚明佛教世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明代皇室对佛教十分推崇,到了晚明,佛教的世俗化程度大大加深。《白马驮经图》是丁云鹏晚年的作品,绘制了传统佛教题材"白马驮经"。晚明时期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在内外原因的作用下,僧俗之间界限逐渐(本文来源于《荣宝斋》期刊2017年08期)
艾静文[7](2016)在《佛教史学史:一封晚明佛教信札中的骗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学者试图寻找晚明佛教活动的人物、地点、事件一再引用东林党成员王元翰信中的一个短段落,这是现在理解中国佛教史学的重要文件。这里讨论的信件描述了王元翰的觉悟并且列出了十八位僧人以及号称可以肯定王觉悟这一事实的官员们。王元翰进而宣称这些人放在一起,正如一个盒盖一样。但是为何是这些人?编织出这样一个关系网络,王元翰对于这些人的成道之判断,(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期刊2016-07-01)
柳旭[8](2016)在《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一生主“情”,其“情至”文学理论与“至情”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汤显祖也是晚明着名的佛教居士,是狂禅的践行者,与佛教因缘深厚。本文以晚明佛教的圆融,居士佛教的极盛,阳明心学及狂禅风潮的席卷为思想背景,以因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文坛“性情”风潮为依托,立足汤显祖具体文献资料,旨在探究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性。论文考证晚明佛学、心学思想对汤显祖“情至”文学理念产生的深层诱因,解读佛禅诗歌流淌出的佛门禅情与“即境即心”的汩汩禅意,梳理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痴”“情至”“情尽”“情了”的言情路线,和“情了为佛”、销情归禅的最后皈依。目前,学界对汤显祖尺牍和诗歌文本的研究比较有限,对其“情至”理念深层的佛禅动因和他佛禅诗歌的阐述亦成果寥寥,本文试图综观汤显祖尺牍、文书、诗歌、戏剧等文献着作,力求多维度探究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本选题的缘起,并通过对晚明佛教与文学,汤显祖研究综述等资料的整理,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对撰写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行文的具体思路进行了介绍。第一章概述晚明时期佛教与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本体化发展:汉代初传以道教释佛教;魏晋南北朝以玄入佛;隋唐时期诞生佛教中国化的结晶——禅宗,且诸宗创立,佛门鼎盛;至宋以降,佛门叁教合流,臻于烂熟而逐渐走向衰微。明末佛教出现了短暂复兴,佛门呈现叁教混融、诸宗融合的空前包容之态。文人无不谈禅,禅门亦喜与文人结纳,居士佛教达到极盛。阳明心学是有明一代显学,其对“心”的观照实为佛教禅宗的心性本体论,故人们称其为“阳明禅”。心学左翼与禅宗进一步融合,流变为任心而动、任性以行的狂禅风潮,席卷着整个晚明思想界,于是文坛也随之出现了以求真、贵适、厚情、纵欲为特征的“性情”文学。第二章解读汤显祖尺牍文书中的“情至”思想,剖析其“情至”思想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在汤显祖的尺牍文书中,管窥他禅净双修的居士生涯,以及在现世人生与出世超越之间的艰难游走。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的分支,亦是狂禅的主阵地。汤显祖为泰州学人罗汝芳的再传弟子,且其思想受狂禅核心人物李贽的影响亦甚深,故汤显祖可称是泰州传人,列为狂禅一派。狂禅对于“心”和生命的关注已达极致,汤显祖以心之真,践行生命,施行美政,并最终形成了“情至”的文学理念。汤显祖所言之“情”为无心的天然之情,以此“情”智所发,直心为文,便可意趣神色皆备,达到神情合至的审美境界。汤显祖又进一步论述“情”可“作境”,甚至可以“造立世界”,汤显祖的“情”论已完全出离了感性生命之情,成为与佛家“本来面目”相类的恒在本体。第叁章论述汤显祖佛禅诗歌。汤显祖倡导“情生诗歌”,与佛教关情的诗歌,有他为官期间对百姓体察的慈悲之情,有与高僧达观和禅友帅机、屠隆的挚友之情,有记述梦中生死谶语的舐犊之情。汤显祖还创作了大量的佛寺诗,记录了他与佛结缘、精研佛理、洞明世情、澄净本心的习佛历程。汤显祖山水诗则展现了他“日日好日子”,逍遥无挂碍,“水月两相忘”的禅门体验。在创作技巧上,这些诗歌也思维灵动,妙得禅趣,文字清隽,余韵无穷,大得禅家之旨。第四章探讨汤显祖戏剧中的梦、觉、情、佛。佛教常以梦喻世间、喻世法,占卜梦之灵喻。汤显祖一生“四梦”,《紫钗记》中,梦只是灵喻作用的点染而已;《牡丹亭》中,梦的比重虽少,却具有决定剧情发展的乾坤之能;到《南柯记》《邯郸记》通篇大梦,梦觉时已一切皆空。“四梦”中人,小玉情痴,生死以之;丽娘“情至”,生可死,死可生;淳于、卢生“情了”,二人梦觉时先有妄早之醒,情执难脱,经高人点醒,终于“情尽”涅盘,化归情禅空境。结论部分总结晚明佛教、心学、狂禅对文坛的作用及与汤显祖思想的渊源;概括汤显祖“情至”文论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和他佛禅诗歌中的禅意诗情;明辨汤显祖戏剧中“情”的路线及最终依归。综上,透视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高则[9](2016)在《晚明耶稣会士关于佛教的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西方天主教由耶稣会再度传入中国,开启了中西文化全面交流的新篇章。关于晚明天主教在华传播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儒家文化体系与天主教文化体系的交流与冲突,然而这一时期中西文化在全面接触,中国文化不限于儒家文化,还包括佛教、道教等相关文化。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晚明天主教与佛教交涉的相关研究较少,还有很多问题未被深入发掘。晚明耶稣会士对佛教的认识体现在他们的着作及书信中。本文选取晚明耶稣会士着作中关于佛教的言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的梳理,对耶稣会士在这一时期对佛教的认识进行分析。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介绍罗明坚关于佛教的着作和言论,分析罗明坚与耶稣会士早期对佛教的认识。第二章介绍利玛窦关于佛教的着作和言论,利玛窦继承罗明坚时期已有的对于佛教轮回说等的批判观点,并从很多新的角度批评佛教,确立了入华耶稣会士关于佛教的言论基调。第叁章讨论南京教案前后,遵行利玛窦适应策略的庞迪我、王丰肃、曾德昭叁人关于佛教的言论,分析南京教案后紧张的形势对他们关于佛教言论的影响。第四章通过介绍艾儒略的《叁山论学记》和《口铎日抄》中关于佛教的言论,分析明朝末期耶稣会士关于佛教言论的变化。通过考察可见,晚明耶稣会士关于佛教的言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罗明坚时期,耶稣会士借用“西僧”身份,同时宣称其教义与佛教不同;第二阶段是利玛窦时期,开始“补儒易佛”;第叁阶段是南京教案后,以庞迪我、王丰肃、曾德昭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批佛言行有所收敛;最后是艾儒略时期,延用利玛窦批佛框架,尖锐辟佛。晚明耶稣会士对于佛教,经历了从片面借鉴日本传教时对佛教的认识,到独立思考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佛教的性质和地位,再到对佛教的认识基本成熟、稳定的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释圣贤[10](2015)在《晚明叁大师与宁武佛教的殊胜因缘》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武作为明代中国边塞佛教圣地,与明末高僧妙峰福登、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叁位大师结有殊胜善缘。以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时值全面修复晋北名刹宁武延庆寺之百年难遇的机缘,宁武佛教中兴之日,当切切可期。(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晚明佛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明是中国居士佛教最繁荣的时期,晚明居士佛教研究在明代宗教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自居士开始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其突破性成果更多产生于思想史和社会史领域。思想史上,居士是晚明佛儒交涉大背景中的聚焦对象,无论是阳明心学的兴盛还是晚明佛教的复兴都不能离开这个背景。社会史上,居士的佛教活动对社会权力调节的作用和对佛教事业的助力已引起重视。文学史上,晚明文坛的重要人物多具备佛学修养,这在其文学观念中有鲜明体现。以往的研究存在叁个明显弱点:一是对"居士"身份的认定较为含糊。二是文献使用陈陈相因。叁是偏重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阶层,而实际上官员只是明代士人中的极少数。晚明居士佛教研究虽然已积累不少成果,但仍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明佛教论文参考文献
[1].曹刚华.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形成之再观察——以休宁仰山为例[J].史林.2019
[2].李瑄.晚明居士佛教研究的意义与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
[3].柳旭.论晚明文坛“性情”风潮与佛教之关联[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
[4].祁桂娟.明代汉藏两地佛教戒律改革探析——以宗喀巴改革与晚明汉地丛林改革为例[J].中国佛学.2018
[5].景天星.晚明山西佛教视野中的妙峰禅师[J].法音.2017
[6].高山.重返净土——从丁云鹏《白马驮经图》看晚明佛教世俗化[J].荣宝斋.2017
[7].艾静文.佛教史学史:一封晚明佛教信札中的骗局[C].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16
[8].柳旭.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6
[9].高则.晚明耶稣会士关于佛教的言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0].释圣贤.晚明叁大师与宁武佛教的殊胜因缘[J].五台山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