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中醒目的成果之一。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体现在三方面:文坛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大批集中研究女性文学的评论家群落,可谓三代同堂,男女皆有,相互媲美;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长足,成绩斐然,已初步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一批研究我国女性文学的专著或论文的出版、发表,初步展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实绩。一切迹象表明,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成熟,富于自觉性,对其进行研究是文学批评者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层次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好地促进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女性文学批评,推动女性文学的繁荣。同时,也能很好地促进女性文学学科化建设和推动文学批评学的发展。《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一文,将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看成是流动的系统。所谓流动,就是不断发展变化,具有阶段性特点。所谓系统,就是阶段与阶段之间有联系,同一阶段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其它文学思潮、社会思潮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文章采用历时性的研究视角,综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文艺心理学、社会学批评、比较研究等诸种理论与方法,大量运用第一手材料,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做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梳理。文章通过爬梳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生、发展的衍变历史,探讨了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特色,阐析了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特色的具体体现和成因,并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结合史料进行评说,原创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文章认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审美批评→男权批判→开放多元。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联,因而西方把男性批判作为她们革命的第一个目标,首先立足于男性批判,然后才是女性美学和自我反思。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之初更多的是作为对女性文学的反响,这致使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之初呈现美学批评的态势,淡化男性批判和自我反思,注重寻找女性文学美学特征。后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长驱直入,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第二阶段开始偏重于男性批判,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而进入第三阶段,在众生喧哗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渐趋冷静,具有后结构主义的多元化色彩,以关怀妇女的价值为意义指归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境,是开放主体建立在自信、乐观、从容心态上的心理表现,只有对自身充满信心,才可能敞开胸怀,热烈拥抱对自己有益的一切,同时也是开放主体走向成熟的表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开放,显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高雅姿态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豁达、自信。走向开放,更标志着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日臻成熟,标志着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终于走出最初的似是而非的混沌迷雾,终于走出几乎被消解的境遇,终于在确立自己的思想取向时走向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本论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论述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综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批评的成果、特点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本论文的主要观点。第一章主要讨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初创期的特点及其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第二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论争、新的批评空间、重读文学史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四个方面讨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期的特点及成因。第三章主要从“双性和谐世界”的提出、“躯体写作批评”和“双声话语”等方面讨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熟期的特点。结语部分通过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总结和回顾,提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未来的发展走向是追求恢宏博雅之美,创造融合大气之风,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以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为我们时代的批评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女性文学的多元形态研究论述[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2)
- [2].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J]. 青年文学家 2017(09)
- [3].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揭晓[J]. 诗潮 2009(11)
-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探讨[J]. 文学教育(下) 2020(01)
- [5].在中国女性文学第12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J]. 职大学报 2015(06)
- [6].中国女性文学理论建构的范畴与方法[J]. 社会科学战线 2015(12)
- [7].视野之外的真实——评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5)
- [8].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气质与风韵——2011年度中国女性文学奖评说[J]. 文艺评论 2012(09)
- [9].“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颁奖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女性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J]. 中州学刊 2010(01)
- [10].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多维视角[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04)
- [11].意义的反思与价值的重构——评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J]. 中国图书评论 2009(05)
- [12].回眸与反思:中国女性文学六十年(1949—2009)[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05)
- [13].缺失后的反思及建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略论[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14].中国女性文学的范围界定:从概念之争谈起[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23)
- [15].还原历史的呈现与价值重构——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一1949》[J]. 大众文艺 2010(07)
- [16].短暂辉煌的中国女性文学言说历程[J]. 大众文艺 2010(15)
- [17].对女性境遇的独特关照——评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22)
- [18].本土视阈下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艰难步履[J].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2)
- [19].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20].热烈庆祝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20周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20周年掠影[J]. 职大学报 2015(03)
- [21].生活比小说还痛[J]. 少年文艺(上旬版) 2013(03)
- [22].谭正璧先生《中国女性文学史》正误[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03)
- [23].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的嬗变[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 [24].萧红与中国女性文学——纪念萧红百年诞辰[J]. 文学与文化 2011(03)
- [25].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戴乃迭译介活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译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03)
- [26].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5)
- [27].谈“雌雄同体”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影响[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3)
- [28].中国女性文学学科的历程标志[J]. 文艺评论 2011(03)
- [29].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盘点之作——读常彬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9)
- [30].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生长点[J]. 长江文艺评论 2020(01)
标签:新时期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审美批评论文; 男权批判论文; 开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