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而货币供应量在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90年代,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国家而不得不放弃货币供应量,而开始寻找新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从1998年开始,正式成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一直持续至今。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创新的浪潮也开始袭卷我国,各种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也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产生着巨大的冲击。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得不令人质疑。本文在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关理论和国外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模型等数理分析方法,从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三个方面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相关性表现良好,可控性和可测性表现得并不令人满意,但目前还不能轻率地放弃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地位。最后,从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指标模式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应该调整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和构建多指标模式的中介目标体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相关性论文; 可控性论文; 可测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