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界中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

民俗视界中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

论文摘要

本文以民俗学的视角,运用民俗学的基本方法,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置于民俗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解读和研究,探讨现代通俗小说在民俗视界中呈现的观念和形态的特征。而所谓的小说民俗学意义的命题,包含了小说文本的民俗学价值,更重要的应体现小说中的民俗观念、民俗叙事、民俗描写以及蕴含的民俗情味这一切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引论:在简要地勾勒民俗与文学、民俗与小说之间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与现代通俗小说的相互观照,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理论交汇点,提出本文要论述的主要问题,即中国现代小说的民俗学意义。第一章:本章从民俗理论语境、民俗与文学中的人以及民俗之俗与现代意识的矛盾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梳理本文研究近现代通俗小说所要运用的民俗学的一些理论要点,如民俗学研究范围、民俗的内涵和民俗的特征等,提出人在民俗中的主体地位。其次,以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及其小说作品为例,分析小说之俗与民俗之俗的关系,以及小说俗的本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通过分析、比对,试图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设置民俗学的理论空间与话语环境,进而对现有的小说的雅俗观念提供新的阐释的可能。第二章:游戏是一种民俗事象,关于文学的起源有游戏一说。通俗小说中丰富的游戏情节,浓厚的游戏氛围,逐渐形成了小说的游戏观念。而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屡屡遭到各方诟病,小说中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和观念是重要原因之一。本章从游戏民俗的角度,论述小说游戏观念形成的历史的、民俗的根源,结合小说中游戏笔墨的特点以及各方对待小说中游戏的不同态度,客观地分析游戏之俗与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关系。第三章:本章选取民俗特征中的群体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类型性特征为切入点,以张恨水、刘云若以及海派的一些小说家的作品为个案,分析都市社会小说中城市市井文化、风俗的类型性特征,以及小说家对市井民风民俗的类型化、模式化的文学表达。模式化、类型化对于强调个性与创新的文学艺术来说是个矛盾,但是它在都市小说中的存在和盛行必有其理由,这和市井民俗的类型化特征有关,也与世俗文化生活中的阅读、欣赏习惯及情趣有关。第四章:江湖会党、武侠小说在近现代通俗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从民俗的角度选取了江湖、帮派会党、侠义几个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会党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民俗学内涵。江湖是武侠及会党小说中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内蕴的民俗意象;帮派会党是存在于民间社会的民俗组织,对其内幕的揭秘本身发扬了小说猎奇式的陌生化文学效果;侠义是精神民俗范畴,也是一种流传千古的民族精神,它是江湖会党武侠小说流行于世俗文化生活的精神支柱。充斥于会党、武侠小说中的这些民俗元素和民俗内涵对于这类小说的文学性的加强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五章:民俗是历史的与现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的传承,通俗小说中的社会小说具有更加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民俗价值。细致地解读地域特征、时代氛围明显、民俗风味浓郁的通俗小说《广陵潮》,进而将小说文本所蕴含的民俗意义推衍到其它的社会小说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意义。因为社会小说与一般的民俗志比较,尽管各自的目的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面对的却是同样的表现对象,即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广陵潮》的社会小说属性归于其丰富的民俗事象叙述和描写,而小说中风俗画式的民俗情味又丰富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拓宽了小说的审美视域。

论文目录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论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民俗学意义
  • 第一章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民俗语境
  • 第一节 通俗小说的民俗语境
  • 第二节 民俗中的人与人的文学
  • 第三节 俗的壁垒与现代意识的困扰
  • 第二章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游戏观念
  • 第一节 游戏之俗与小说传统之形成
  • 第二节 通俗小说的游戏叙述与游戏化特征
  • 第三节 通俗小说作家及通俗报刊的“游戏观”
  • 第四节 新文学阵营对通俗小说游戏观的态度
  • 第三章 民俗类型与通俗小说中的市井文化风俗
  • 第一节 民俗类型与小说中的市井文化风俗
  • 一、民俗类型与小说模式
  • 二、类型化的市井风俗在小说中的模式化表达
  • 第二节 底边群体的“撂地场子”和“生活相”
  • 第四章 江湖武侠会党小说中的民俗揭秘
  • 第一节 江湖:存在于世俗与小说中的民俗学意象
  • 第二节 帮派会党:存在于民间社会的特殊民俗组织
  • 第三节 侠义:存在于江湖、帮派会党中的精神民俗
  • 第四节 武侠会党小说:变异的民俗与民俗化的文学
  • 第五章 社会小说《广陵潮》的民俗归属与异化
  • 第一节 《广陵潮》作为社会小说的民俗归属
  • 第二节 《广陵潮》的民俗叙述与描写
  • 第三节 民俗叙事的文学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民俗学的视野考察清代民国时期闽台地区的赎妻文书[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9(04)
    • [2].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J]. 民间文化论坛 2019(05)
    • [3].艺术民俗学[J]. 民间文化论坛 2019(05)
    • [4].民俗学视角下的藏汉族酒文化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16)
    • [5].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新生命[J]. 民俗研究 2020(03)
    • [6].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解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4)
    • [7].经济民俗学中有没有完美的制度?——经济民俗学中的“信任”理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民俗学领域非遗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社会科学动态 2020(02)
    • [9].新文科视野下民俗学人才培养的现存困境与模式探新[J].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0(02)
    • [10].跨界·对话·创新:建构都市民俗学——第十届城市国际论坛民俗学分论坛综述[J].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2)
    • [11].发现女性:女性民俗学的发展脉络及反思[J].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2)
    • [12].参与式教学评估在民俗学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文化论坛 2020(05)
    • [13].民俗学的创新性与创造力[J]. 民间文化论坛 2019(01)
    • [14].民俗医疗、医疗民俗与疾痛叙事研究述评——兼论建构医疗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可能性[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5].民俗学何以朝向当下?[J]. 民间文化论坛 2018(02)
    • [16].编好百科全书,讲好民俗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民俗学科编纂回顾[J]. 中国编辑 2018(05)
    • [17].新时期小城镇小说中的民俗学意识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02)
    • [18].民俗学的“新声”与“新生”——评《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J]. 民族艺术 2016(05)
    • [19].“民俗学”是什么[J]. 文化遗产 2017(01)
    • [20].以“日常生活”为方法的民俗学研究——“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综述[J]. 文化遗产 2017(01)
    • [21].民国时期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述略[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02)
    • [22].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J]. 民族文学研究 2017(03)
    • [23].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一种路径[J]. 民俗研究 2017(02)
    • [24].中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市民俗学新课题[J]. 民俗研究 2017(04)
    • [25].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J]. 民俗研究 2017(03)
    • [26].《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J]. 民间文化论坛 2017(03)
    • [27].民俗学如何做到“顶天立地”:2016年中国民俗学[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02)
    • [28].忧郁的乡土守望者[J]. 书城 2017(05)
    • [29].经典民俗学批评与发展[J].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2)
    • [30].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J]. 文化遗产 2017(05)

    标签:;  ;  ;  

    民俗视界中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