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写作言意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统编教材,言意融合,言语技能,写作支架
写作言意论论文文献综述
沈建军[1](2019)在《基于“言意融合”,优化统编教材写作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统编教材的写作教学体系注重言语训练的规律,但略显不足的是写作实践板块中缺少可操作的写作支架,缺少清晰的写作路径。本研究主张"言意融合",目的是依托统编教材进行言语技能训练,从规范化、熟练操作、言语的得体或艺术化叁个层面,着力探讨基于"言意融合"的训练方法和路径,从而优化统编教材写作训练。(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27期)
刘勇[2](2019)在《读懂表达,写作言意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而枯燥的应试写作、空洞的评价体系、敷衍的考场阅卷,往往让正常表达成为障碍,让写作兴趣成为奢望。写作之道,是唤醒生命的自觉和完善生命的自省;写作之术,是遣词造句的水平和谋篇布局的章法。而真实的写作,就是将写作之道融入写作之术(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报》期刊2019-04-03)
姬艳[3](2015)在《言意兼得 得法得能——小学语文课堂为写作而教对提高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但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理解课文上舍得花时间,停留在"得意"的层面。我校自实施《小学语文课堂为写作而教对提高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后,在"读写结合"之路上不断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一个关键,五个策略。(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5年11期)
王正[4](2000)在《言、意之辨与写作的语言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言、意之间的分离与矛盾是写作意义实现的最大障碍 ,中国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模糊性的特点 ,又造成了语言表述清晰性的艰难 ,加之电脑程序对语言文字的冲击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写作语言的质量。写作意义的实现 ,在语言方面要保持优质而不降低水准 ,就应融合东西方语言的优势 ,发掘文字符号的表现潜力 ,复活语言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0年05期)
李鲁祥[5](1992)在《思想与传达:语言的痛苦——对古AI写作作理论中“言意之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言不尽意,意犹未尽,这在一般人也是极大的烦恼和痛苦,而对作家来说,这简直就是不幸!这种语言的痛苦和不幸,对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对作家来说更是如此。由干作家职业的特点,使得这一痛苦和不幸有倍于常人,更由于作家独特的内省能力,使得作家对这一痛苦和不幸的认识更清醒、更自觉,于是陷入双重的痛苦和不幸。(本文来源于《枣庄师专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张会恩[6](1990)在《论“言意之辩”及其对写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言意之辩”的由来和 发展 “言意” 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直接有关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并受到了“名辨”之学的推动和影响。 远在《易传·系辞上》就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晚年整理《易传》是可信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1990年04期)
写作言意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而枯燥的应试写作、空洞的评价体系、敷衍的考场阅卷,往往让正常表达成为障碍,让写作兴趣成为奢望。写作之道,是唤醒生命的自觉和完善生命的自省;写作之术,是遣词造句的水平和谋篇布局的章法。而真实的写作,就是将写作之道融入写作之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写作言意论论文参考文献
[1].沈建军.基于“言意融合”,优化统编教材写作训练[J].基础教育论坛.2019
[2].刘勇.读懂表达,写作言意共生[N].中国教师报.2019
[3].姬艳.言意兼得得法得能——小学语文课堂为写作而教对提高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J].新课程(上).2015
[4].王正.言、意之辨与写作的语言魅力[J].学术交流.2000
[5].李鲁祥.思想与传达:语言的痛苦——对古AI写作作理论中“言意之辨”的分析[J].枣庄师专学报.1992
[6].张会恩.论“言意之辩”及其对写作的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