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身份:从后殖民的角度看伍慧明的《骨》

历史与身份:从后殖民的角度看伍慧明的《骨》

论文摘要

伍慧明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备受关注的华裔美国小说家。1993年,她出版了处女作《骨》,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同其它许多华裔美国小说或移民作品一样,《骨》关注在美国殖民霸权的阴影下,中国两代移民所作的不懈挣扎与斗争。不过,伍慧明回避了传统的中西方必居其一的选择,而是采取对二者的包容,最终获得身份的建构与自我的重生。后殖民理论作为一种杂糅的文学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界的视角,使我们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欧美的帝国主义殖民文化现象。本篇论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伍慧明的《骨》的历史与文化身份问题进行剖析,发现作家致力于挖掘曾一度被隐藏的美国华裔历史,展现新老两代华裔不断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她始终保持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的警惕,并认识到被殖民者自身的内在能动性,积极介入到美国的主流话语中,抵抗削弱并消解殖民主义的力量,积极重建被殖民者(华裔)在两种文化的“间阂”之处的第三种文化身份。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后殖民理论以及伍慧明的文学成就。第二章解析小说中《骨》的三个主要意象,分别从历史、女性以及文化的角度,探索其背后的后殖民话语。第三章对后殖民视野下的历史问题进行剖析,再现华裔历史,揭示美国新殖民的真正面目与丑恶本质。这在文中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作为契纸儿子的利昂的身份揭秘,二是新旧两代华裔共同生存的空间:唐人街的历史与现状。第四章分析展示了莱拉以及其他新旧两代人寻找身份之路。其中,莱拉,这一新生代华裔形象,标志着殖民环境下,被殖民者进行抵抗与消解的新时代的来临,是被殖民者进行后殖民反抗的新的里程碑。文章最后总结《骨》,实质上就是一篇个人与民族的寓言,它指引着当代华裔美国人寻求文化新空间,探索其后殖民抵抗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其对后殖民的解构与重构,最终获得身份与力量。

论文目录

  • Synopsis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he Theory of Postcolonialism and Fae Myenne Ng
  • 1.1 The Theory of Postcolonialism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Ng's Bone
  • 1.1.1 The Theory of Postcolonialism
  • 1.1.2 Ng's Thought on Postcolonialism in Bone
  • 1.2 Fae Myenne Ng and Her Literary Career
  • 1.2.1 Ng's Life and Experience
  • 1.2.2 A Summary of Bone
  • 1.2.3 Critical Reviews on Bone
  • Chapter Two Images of Bone
  • 2.1 Bone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Reappearance of History
  • 2.2 Bone in the context of sex point of view:Voices of Chinese American Female
  • 2.3 Bone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Cultural Hegemony
  • Chapter Thre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History
  • 3.1 Leon:The Paper Son
  • 3.2 Chinatown:The Root
  • Chapter Four Chasing Cultural Identity
  • 4.1 Leila:The Middle Person
  • 4.1.1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 4.1.2 Relationship Between Sisters
  • 4.1.3 Renaissance of Leila
  • 4.2 Others:On the wa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 4.2.1 Ona
  • 4.2.2 Nina
  • 4.2.3 Mason
  •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嗅到紫荆芬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香港三部曲》[J]. 青年文学家 2020(05)
    • [2].认知暴力下的“病人”——论《英国病人》中被殖民者的精神枷锁[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 [3].霍米巴巴模拟理论视域中的《藻海无边》[J]. 现代交际 2020(11)
    • [4].论《美国在心中》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双向模拟策略[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1)
    • [5].论《愚弄鸦族》的后殖民叙事与语言特征[J]. 当代外国文学 2020(03)
    • [6].计璧瑞出版《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记》[J]. 华文文学 2013(02)
    • [7].主体性的缺失——体悟《英国病人》中被殖民者的生存危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03)
    • [8].从弱势群体的角度解读“作者之死”理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9].论《消散》和《最蓝的眼睛》中精神殖民的异同[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02)
    • [10].《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女主人公萝的被殖民心态[J]. 文学教育(下) 2017(04)
    • [11].生态学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2].《红色巴西》:殖民模仿的逆转[J]. 外语教学 2009(06)
    • [13].历史宿命的承担者——浅析库切小说《耻》中的露茜[J]. 文教资料 2008(21)
    • [14].中心或边缘化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印度之行》[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5(10)
    • [15].一八九五,台湾的殖民现代性[J]. 时代建筑 2015(06)
    • [16].从《黑暗之心》看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主义[J]. 北方文学 2018(18)
    • [17].论叙述者的缺席与代言[J]. 学理论 2011(19)
    • [18].当代欧美殖民小说中殖民模仿的逆转[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06)
    • [19].英国:历史“旧账”英镑还[J]. 意林文汇 2013(03)
    • [20].从对比角度看“Marrakech”中的话语[J]. 消费导刊 2008(18)
    • [21].库切小说《敌人》:自我审视的经典重写[J]. 长城 2012(10)
    • [22].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的拉康特色[J]. 中州大学学报 2012(04)
    • [23].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J]. 青年文学家 2016(27)
    • [24].无形入侵——《兔群》[J]. 戏剧文学 2016(02)
    • [25].宁为太平犬,不为离乱人[J]. 经济 2015(Z1)
    • [26].小人物大世界——库切笔下的他者[J]. 科技信息 2012(20)
    • [27].霍米·巴巴的杂交身份理论及其不满[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8].老挝,摄影家的乐园[J]. 旅游纵览 2009(10)
    • [29].析《耻》中家园丧失的原因[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01)
    • [30].“中国经验”与“比较优势”[J]. 开放时代 2008(02)

    标签:;  ;  ;  ;  

    历史与身份:从后殖民的角度看伍慧明的《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