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清末是民族危机时代,中国陷入政治秩序和文化取向双重危机。变革社会政治、文化秩序的要求日渐兴起,近代政论报刊应运而生。政论报刊的兴起,成为“代表社会良心”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动员民族集体情感的重要载体。他们以政论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引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试图重建社会秩序。《清议报》所处历史时期正值维新变法被扼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国人的民族情感出现全面危机之际。通过《清议报》政论文本可以了解其传播主体对国家、民族及政治资源等方面的认识,把握民族战争事件发生过程中其传播主体表达民族情感、传播政治主张的策略方式,这为探讨近代政论报刊如何建构近代民族国家思想,提供了视角。本文分六章,旨在这方面作以探索。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梳理清末政论报刊发展的时代背景、整体脉络,对《清议报》所处的媒介环境作以阐述。简述了随着清末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国人政论报刊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国人政论报刊的传播主体——近代知识分子的总体特征,及其传播近代民族国家思想之要义,指出“国家”与“国民”是国人政论报刊的主流话语,并对《清议报》表述近代民族国家主流话语的传播形式、传播范围作了具体介绍。第二章、第三章从《清议报》对民族战争事件的历史记忆与当下表述两个方面,考察《清议报》对民族心理创伤的表述策略。论述《清议报》以双重的视野回忆甲午战争、列强瓜分狂潮等过去的战争事件给民族国家带来的创伤;以矛盾的态度表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当下的战争事件中各方参与者的形象。第四章从国内政治环境的角度,探究内忧外患战争压力之下,国内各派趋新势力酝酿策动“武装勤王”这一救亡图存的政治行动之际,《清议报》主办者与保皇会、兴汉会、正气会等国内各趋新势力之间的政见分歧与派系关系,借以分析《清议报》主办者表述民族心理创伤的传播动机及效果。第五章从国外社会语境的角度,分析《清议报》相关栏目的议程设置,论述《清议报》所处地理空间——日本社会语境有关“强权国家”、“文明国民”的观点对其主办者的思想影响。并结合第二章、第三章所考察的表述策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归纳《清议报》建构近代民族国家思想之特征。第六章以《新民丛报》为参照,从办刊宗旨、传播内容等方面与《清议报》进行比较,试析梁启超从《清议报》兼顾“主持清议”、“开启民智”到《新民丛报》独倡“塑造新民”这一转变的原因。以此为缩影,关照近代知识分子在报刊建构国家话语与报刊建构国民话语之间,在“作党报”与“作国报”之间,徘徊抉择的历史印迹。结语将《清议报》整合过去、当下战争事件表述民族心理创伤,建构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叙事模式作以评析;透过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触媒特征,指出迫于内忧外患的战争压力,中国近代政论报刊走向全民政治动员优先的立场,建构起强势的国家主义话语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其传播主体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社会文化资源认知判断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渐进循环的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清议报论文; 近代民族国家思想论文; 战争创伤论文; 话语表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