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质量概念大纲

教育管理质量概念大纲

一、教育管理质量观论纲(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婷[1](2021)在《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再次受到关注。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由此,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本研究将视角锁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背景下,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有益经验,提出普及化阶段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厘清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模式。其次,运用历史分析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再次,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比较研究法对美国在普及化阶段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本研究的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思路及方法、创新点、核心概念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出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深入分析了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特征与形态,并对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标准、内涵做出阐释。第三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征,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生源、教师教学、课程专业设置、学业评价等当中并未充分体现出普及化中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当中也并未完全地体现出普及化中的社会化。因此,在第四章,借鉴世界最先步入普及化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进一步在第五章中,为我国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建设性思路。本研究分别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切入点,将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分为输入、过程与输出环节。在输入环节中,应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学生来源模式,以及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环节中,高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应灵活化、综合化,教学活动与方式多样化。输出环节中,学业评价的标准应多元化,并且高校应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使更多的群体在进入高校学习的同时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做到将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法规健全,并在评估过程中简政放权,突出高校的地位,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到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测中,体现普及化中社会化这一特征的同时由外到内对高等教育建立坚实的保障。

贾佳[2](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研究说明

朱金明[3](2020)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适应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切中国情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历史研究、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系统论等,试图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调、互相关联、责权对等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基于质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参与主体、理念内容、机制模式的变化原因。二是基于大数据调查分析,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识别了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挖掘发现主要存在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不力与规模发展、政府引导的宏观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与规模发展、社会多方参与薄弱与规模发展等三大主要矛盾。三是系统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资格准入和监督评估协同、专业学位评估与培养单位整体审计协同、政府外部宏观指导与培养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协同、社会监督与行政性评估协同的“四协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五是对优化构建适切中国情境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郑智聪[4](2020)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由此可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作为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活动的重要支撑条件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活动和引导高校质量文化培育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问题是政府、社会和研究生培养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前沿问题。本研究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为研究的对象和起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价值分析——历史沿革——现状描述——问题分析——建议提出”的研究思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明确研究的核心概念,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从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再次,在解读评估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历史演进进程,认为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探索、形成、推进和系统构建四个阶段;接着,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与国内学者对制度概念的相关界定,基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组织体系的评估制度分类,从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最后,在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建议:通过系统设计和完善评估法律法规、适时颁布评估政策文件以满足实践需要、关照其他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来健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以科学的质量观为先导、以正确的评估观为基础,通过创新评估理念及重塑评估文化来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非正式制度建设;以转变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及职能为关键来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组织体系。

李佳宇[5](2019)在《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知识创造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速度,对振兴非洲经济,提升非洲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质量保障是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内容之一,它随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全面推进逐渐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也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推进中非教育合作的内涵式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首先对非洲不同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了剖析。其次,从国别层次探究了这些政策的影响力。然后,分析了这些政策的特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结合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论文的第一章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外部背景进行了分析。外部背景主要是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的视角来考察,内部背景主要是以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供求关系为视角,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水平的现状、非洲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二章是从大陆层次考察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主要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和德国的援助与支持下,由非盟、非洲大学协会、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和非洲教育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和推动实施的。目前,非洲大陆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是在非盟与欧盟战略伙伴关系下,以非盟提出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一体化战略”为指导,具体包括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其他一系列辅助性实践政策。这些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处于初步制定和试点完善阶段,有待进一步被推介和实施。第三章是从次区域层次考察了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政策包括:一是由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的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二是由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制定和实施的东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三是由阿拉伯大学协会、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和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共同制定和实施的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四是由南部非洲共同体、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和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共同推动的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除南部非洲外,其他次区域的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较为丰富,具体包括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性政策(即质量保障标准)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调、交流、能力建设、意识培养等的辅助性政策。南部非洲有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意识,但还未颁布实质性的政策。第四章是从国别层次考察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即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对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后,选取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作案例,全面探索了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背景、组织机构、质量保障标准、模式、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理位置上同处东部非洲的两国做横向比较,探究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埃塞俄比亚在东非,甚至整个非洲来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并没有受到任何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始终都处于一种独立自主发展的状态。乌干达则完全相反,它是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的主力国家之一,在制定和实施东非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五章,总结和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和成效。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制定、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等五方面(详见研究结论)。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主要是初步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内的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均随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完善,区域一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培训、工作坊、评估和认证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频次逐渐增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国家和高校)的质量保障意识得到较大提升。论文的最后一章,总结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陆和次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权威性、约束力、财政能力等的强弱差距导致各组织机构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二是国别及其院校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三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完善面临着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和质量保障资金及来源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我国通过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和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等路径,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可分为大陆和次区域两个层次。具体而言,除南部非洲外,非洲大陆、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东部非洲、北部非洲均有各自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其中,大陆层次的政策表现出自上而下、跨越式的特点,而次区域的政策带有明显的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发展的特征。第二,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区域独立性,相互间联系很少,甚至可以说各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间无关联。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具有区域局限性,还有待通过政策实施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影响力。第三,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一是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二是按政策性质,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可被划分为标准性政策和辅助性政策,其中标准性政策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辅助性政策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三是政策目标都具有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四是标准性政策内容具有一致性和全面性,辅助性政策内容具有多样性;五是政策实施路径上以评估为主,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政策实施范围具有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六是政策成效的系统化、数字化和意识化。第四,研究发现,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立足点,援助或与非洲合作的国家和组织并不多。德国是最活跃的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国家,与之比较,我国作为援助非洲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参与非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或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这与我国已积累得丰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经验不符。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我国应围绕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需求,尽快与非洲开展高教质量保障合作。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6](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冯明亮[7](2017)在《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警部队作为国家执勤处突、反恐维稳的重要武装力量,职责神圣、使命光荣。武警县中队官兵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常年执勤站岗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由于武警职业、驻守地域、所处环境和岗位特殊性,他们不能与恋人、爱人长期厮守,必要时还得流血牺牲,他们的婚恋比普通人更要有牺牲奉献精神,在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身影背后,支撑他们的还有一个个小家庭,他们的婚恋质量不仅是事关个人情感生活、成长进步和家庭幸福的“私事”,也是影响部队建设、安全稳定和军队声誉的重要因素。如何妥善解决武警县中队官兵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本职、尽职尽责、履行使命,已成为武警部队基层教育管理紧迫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部队建设和影响安全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对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婚恋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江西总队所属县中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座谈、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了解官兵婚恋现状,通过分析发现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存在少数官兵婚恋态度不够端正;长期两地分居引发婚恋矛盾、婚姻权益保护不够及年轻官兵离婚率比例较高;外部环境变化对婚恋质量影响较大、已婚家庭矛盾比较突出;经济负担过重容易加剧婚恋矛盾;少数组织对官兵婚恋教育不深入、关心不到位等问题,并对影响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此,论文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婚恋质量的发展轨迹,阐述武警县中队官兵构建科学质量观的必要性,研究构建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质量观。最后,从加强官兵婚恋教育管理、维护军婚合法权益、构建相应保障机制、创造和谐条件环境、正面加强舆论宣传等方面,对改善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质量提出对策思考。

易凌云[8](2017)在《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领域的变革,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自然反应,教育的变革也不例外。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最近一次技术变革,是以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革新及其广泛应用,开启了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部扩散,重构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两个方面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教育变革的内外动力。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一场文明的洗礼。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大门,迎来了教育变革的新时代。作为教育信息化现阶段主要形态的互联网教育,如何在社会和历史的大变革中推动教育的变革?这是本文的主线,也是本文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从互联网教育事业和互联网教育产业两个维度来论述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冲击和影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给教育体系带来的整体性变革,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育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的变革,并在各个因素变革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了初步的构想。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对国内外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争鸣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提出本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从社会体系和教育体系两个层面介绍了互联网与教育的相遇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大门,并从事业的视角和产业的视角对变革进行了了望。互联网教育促进了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融,打通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互联网教育还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并凭借其所特有的免费、开放、共享等互联网时代的基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第二章从价值坐标的角度,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变革进行了阐述。从个人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从社会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时代价值坐标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章从课程的变革来看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的多元视角,来分析教育变革背景下课程目标取向和价值重塑。未来的课程必将向智慧性的课程发展,并介绍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的课程组织形式。第四章从教师变革的角度论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向权力去中心化转变,并重点论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第五章重点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教学的变革,包括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的重组、教学空间的重构、教师角色的重塑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构建了网络智慧教学模式,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较好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彼此沟通与协作、共同探究与提高的互联网学习环境与平台。第六章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学习变革。互联网教育带给学生个性化学习、双回路学习、社交化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习者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无缝学习,从而开启学习三个维度的变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是互联网教育在发展中重点关注和思考的。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第七章分析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评价体系变革的内外因素,在分析和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互联网教育评价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概括了以大数据为基础和智能评价为方向的未来互联网教育评价模式,并构建了互联网教育教学评价模型和互联网混合教学中的教学评价过程模型。结语对互联网教育与未来教育进行了展望。可穿戴、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教育的进一步融合给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新的联想和展望,未来教育将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迎来教联网时代。要加强对“育”层面的探索,重回教育本质。“未来已来,一切无限可能”,我们正在通向未来的教育。

蔺艳娥[9](2016)在《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三种模式。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网络教育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质量保障并不是一个产品或结果,而是一个流动的持续过程。从较宽泛的意义讲,教育一经产生就有了某种形式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起监控和调节作用。我国远程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质量保障活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行机制。函授教育在我国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包括严格的输入、输出办学模式,教育政策的规范引导以及教育评估监督;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办学思想、教材建设、师资建设、自学与面授以及函授站管理等方面。广播电视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举措有“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教育政策引导规范、教育评估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要素的讨论上,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和“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等。网络教育始于1999年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方式有教育政策规范引导、教育评估监督、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部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其理论探讨集中体现在远程教育质量观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要素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等。在这三种模式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脱离的一面;明显地表现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双向互动关系。理性地总结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成就集中表现在:实践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与观念的深化,教育政策对实践发展起到指引、调节与规范作用。但是,其存在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主要表现为:理论发展的依附性导致实践的无根性,理论发展滞后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实践发展遵循外生型路线,实践主体之间力量的消解削弱了实践效力及其向理论的转化。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远程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薄弱,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远程教育实践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着隔阂。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机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构成一个互动系统,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教育中介、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构成系统要素,而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系统各要素的固有特性及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一系统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应具备科学化、体系化、本土化、独立化、时代化特征;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应走向专业化、自治化、独立化;教育中介联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在国家、群体、个体层面分别是教育政策、规章制度、行为规则;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应提高专业素养、深入研究实践、变革研究方法;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应强化反思意识与能力,强化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强化理论综合应用能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统一的理念、认识、意志与行动。在此基础上,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与对话,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其互动系统运行具有整体性、有机性、结构性、动态性特征。

朱守信[10](2016)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质量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石。高校办学质量能否得到持续改进,取决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体系的完备性与有效性,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则成为撬动整个质量杠杆的“支点”。在组织质量变革驱动下,质量开始跳出传统产品和服务范畴转向组织运行层面,其意味着质量评价的重心需要从质量扩展到质量管理活动,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成熟度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已驶入“评估时代”,借助成熟度方法变革质量评价思维和范式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通常是一种外部主导的政府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绩效质量观,其本质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结果的问责,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质化和路径依赖等问题。成熟度评价着眼于高校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主要评价高校内部质量管理行为和措施的完善程度,把高校质量管理能力的内生性建构作为目标方向。相对于传统质量评价,成熟度评价将重心放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纵向提升上,强调基于校本管理的自我评价,以其柔性质化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成熟度评价能够更好地遵循高校自主自觉的发展原则,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完善,在保证高校办学质量方面体现出更强的辅助性和建设性。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是成熟度评价的核心对象,必须借助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型才能建立体系和实施评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文本分析方法,对美国国家质量奖三所获奖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三级编码,同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国内高校办学质量报告内容,提取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与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基本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整个成熟度评价模型由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和过程系统三个系统构成,其中支撑系统包括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战略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主体系统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关键过程域;过程系统包括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习管理、实践管理五个关键过程域。在成熟度评价模型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编制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了成熟度评价模型三个系统和十个关键过程域的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来自华东地区四省市十五所高校的413份大样本问卷数据显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作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概念,在不同层次、类型和地区高校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中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成熟度对主体系统、过程系统各要素成熟度均产生正向影响,战略管理成熟度对主体系统成熟度未产生影响,对过程系统只产生部分影响;主体系统中教师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系统各要素产生正向影响,而学生管理对过程系统未产生影响;专业管理在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其他要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为了更加细致地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现状,本研究在成熟度调查问卷基础上开发了更为精细化和操作化的成熟度评价量表。整个量表设计遵循了主动完善和动态改进的指导理念,采用判断题与问答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完成对量表的修订。我们以上海交通大学10所院系为案例对象,展示如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成熟度评价,以及如何借助象限分析模型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矩阵,为高校具体实施成熟度评价提供参考。案例评价结果显示,各院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不同维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各个维度并没有呈现均衡发展,表明教学质量管理在高校内部也需要区别对待。成熟度评价量表能够帮助高校及院系明确质量管理水平现状,识别薄弱环节和关键过程,可以作为诊断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匹配相关的工作架构、组织治理和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结构保障和动力基础,进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迈向成熟。因此,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应当从宏观系统框架着眼,立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微观运行机制改进为突破,才能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建立PDCA改进循环,形成质量管理系统模式,积极实施自我评估;落实以院系为实体的质量管理结构,明确质量治理的主体和参与机制;同时加强院校研究能力,推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二、教育管理质量观论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管理质量观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1)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
        (三)高等教育质量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理论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概念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态
        (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征
    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一)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
        (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
        (三)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第三章 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大众化前阶段
        (二)大众化向普及化进展阶段
        (三)初入普及化阶段
    二、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
        (二)过程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输出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法律保障
        (二)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政府评估
        (三)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社会参与
第四章 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普及化前阶段
        (二)普及化后阶段
    二、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
        (二)过程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输出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联邦政府的间接保障
        (二)州政府的直接保障
        (三)社会团体的参与
第五章 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
    一、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设
        (二)过程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设
        (三)输出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设
    二、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保持法律政策的稳定性与完善性
        (二)政府职能转变为幕后推动
        (三)扶植各类社会质量保障机构
        (四)增加多样化的评估标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专业学位
        二、研究生教育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研究回溯
        四、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内容框架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质量保障主体探析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二、主体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三角关系理论:质量保障主体责权分析
        一、三角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二、主体关系:基于三角关系理论的分析
    第三节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二、体系构建: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
第三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脉络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孕育期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建设期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期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一、规模现状:着眼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转变
        二、分布现状:呈现从普遍院校到一流高校集聚
        三、质量现状:专业学位定位与特征尚缺乏共识
    第四节 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一、阶段论质量观
        二、需要论质量观
        三、适应论质量观
        四、目标论质量观
        五、全面的质量观
    第五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变迁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演进分析
第四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研究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三、专业学位质量认证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的绩效评价研究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际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第二节 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二、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第三节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二、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第四节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一、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二、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启示
第六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
        一、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基本原则
        二、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路径方法
    第二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主体评价协同机制
        一、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主体责权关系
        二、基于责权关系的协同评价机制
    第三节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策略
        一、构建使命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二、构建与教育认证相协同的专业学位合格评估体系
        三、构建与质量监测相协同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助推器”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活动的“规范标”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件”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价值
        一、具有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
        二、具有促进评估活动发展的价值
        三、具有引导质量文化培育的价值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以评估试点活动为特征的制度探索阶段(1985-1989年)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二节 以评估法律规定颁布为特征的制度形成阶段(1990-1998年)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三节 以评估活动全面开展为特征的制度推进阶段(1999-2009年)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四节 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特征的制度系统构建阶段(2010年至今)
        一、政策分析
        二、制度特点
        三、质量保障作用
第三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内涵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非正式制度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组织体系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现状
        一、正式制度处于系统构建时期
        二、多元评估观念并存且互相融合
        三、多元参与的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不健全
        一、评估法律体系系统性不足
        二、部分法规内容不完善
        三、政策颁布常态化有待加强
        四、制度主体政府权力过于集中
    第二节 评估非正式制度与评估正式制度发展不协调
        一、非正式制度建设需加强
        二、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第三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组织体系不完善
        一、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转变不到位
        二、高校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地位不明确,参与度不够
    第四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的供需关系不平衡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入
        三、传统文化强化政府权威
        四、路径依赖阻碍制度创新
第五章 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健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正式制度
        一、系统设计和完善评估法律法规
        二、适时颁布评估政策文件以满足实践需要
        三、关照其他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
    第二节 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非正式制度建设
        一、以科学的质量观为先导
        二、以正确的评估观为基础
        三、创新评估理念
        四、重塑评估文化
    第三节 构建科学的评估组织体系
        一、政府:从控制型管理到协调型治理
        二、高校:从依赖到自觉
        三、社会中介评估机构:从象征性补充到真实性参与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1.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引起广泛关注
        2.非洲高等教育潜力挖掘中应注重质量保障
        3.非洲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非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5.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应有之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区域一体化
        1.区域化与一体化
        2.区域一体化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1.高等教育质量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1.关于泛非主义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2.关于非洲一体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研究
        3.关于非洲一体化组织的研究
        4.关于非洲一体化内容的研究
        5.关于非洲一体化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二)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1.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研究
        2.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历程及进展的研究
        3.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政策、组织机构和问题等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关于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
        2.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背景的研究
        3.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研究
        4.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5.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研究
        6.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
        (四)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研究
        1.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2.关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3.关于欧盟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4.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的研究
        5.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及政策等的研究
        6.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高等教育发展及其质量保障的研究
        7.关于中西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8.关于东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9.关于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0.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对国别影响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调查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实践的影响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各区域签署高等教育互认公约
        (二)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相继成立
        (三)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频繁
        1.欧洲建立起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增多
        3.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二、非洲经济发展亟需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
        (一)非洲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总体水平低
        1.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长持续性较好
        2.非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
        (二)非洲人力资源水平低且发展能力弱
        1.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低
        2.发展基础弱且高技能人才短缺
    三、非洲高等教育扩张及其私有化凸显质量问题
        (一)公立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能力有限
        (二)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
    四、非洲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一)教育教学资源欠缺无法保障基本教学活动
        1.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
        2.师资匮乏且水平不足
        (二)学生相关问题层出不穷拉低办学效益
        1.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2.学生学科分布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3.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剧增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弱
        1.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2.大学科研人员比例低及科研能力弱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洲大陆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域外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政策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
        1.教科文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概述
        2.推动非洲国家履行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
        3.委托泛非组织举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及系列研讨会
        4.支持深圳市政府启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计划”
        (二)欧洲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1.欧洲-非洲质量连接试点项目
        2.欧盟-非盟“调适非洲”项目
        3.欧盟协助非盟发起“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4.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
        5.德国通过学术交流服务中心以技术性援助参与
    二、泛非组织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非盟的相关政策
        1.提出指导性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2.组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服务机构
        3.制定非洲大陆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4.提出和推行“泛非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机制”
        5.绘制《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研报告》
        6.开展质量保障咨询考察和机构审查活动
        7.开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培训课程
        8.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家库提供政策咨询
        (二)非洲大学协会的相关政策
        1.《战略计划》中的一体化质量保障政策
        2.成立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3.协助非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三)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的远程教育一体化实践
        1.已有远程教育一体化质量保障意识暂未形成政策文本
        2.成立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
        (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的一体化意识及实践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洲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
        (二)委员会战略发展计划中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目标
        (三)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四)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1.文凭互认与等值计划
        2.非洲传统药典与医学计划
        3.非洲国家咨询委员会计划
        4.高级教师选拔考试制度
        5.国际学术荣誉勋章计划
        (五)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1.院校自评与委员会评估和认证相结合的模式
        2.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东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二)建成东非高等教育区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三)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四)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1.实施“学术人员交流项目”
        2.启动“学术项目基准”
        3.制定并实施《东非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4.积极寻求资助伙伴促进科研和创新发展
        (五)东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1.高校自评结合政府外部评估和认证的模式
        2.支持成立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3.持续开展“能力建设及敏感性”培训
        4.举办“学术-公-私伙伴关系及论坛和展览”
        5.组建学术主题集群
    三、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领导组织
        1.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2.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
        3.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二)无明确政策指导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实践
        1.制定并推进《教育与和培训协议》
        2.建立技术认证委员会
        3.举办南部非洲大学领导对话和能力建设工作坊
        4.组织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
    四、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阿拉伯大学协会等领导组织
        1.阿拉伯大学协会
        2.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3.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
        (二)以提升阿拉伯高校质量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三)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四)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1.设立科学研究奖
        2.制定“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3.实施“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查研究”
        (五)北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1.以高校内部评估结合多元化外部审计为模式
        2.组织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会议
        3.举办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坊
        4.开展认证与评估能力培训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述
        (一)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简史
        (二)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情况
        1.在国家层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2.在国家层次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二、案例研究:埃塞俄比亚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1.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2.埃塞俄比亚教育改革及现行学制
        3.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的质量
        4.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5.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
        (二)“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教育部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高等教育质量相关保障局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者——高校
        (三)以高校内部审计和政府质量审计为模式
        (四)质量保障标准以6点分制量化
        (五)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办公室的设立是主要成效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缺乏自主权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业性不足
        3.公立高校质量保障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案例研究:乌干达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1.乌干达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2.乌干达现行学制
        3.乌干达高等教育的质量
        4.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5.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与变革
        (二)“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与实践者——高校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协调者——乌干达大学质量保障论坛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支持者——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三)以高校质量控制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外部审核认证为模式
        (四)质量保障标准分级设计
        (五)年度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评估和认证是主要成效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1.质量审计周期过长
        2.质量保障的经费不足
        3.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可持续性差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与成效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
        (一)政策制定的特点
        1.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
        2.政策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
        (二)政策性质的特点
        1.标准性政策的参考性
        2.辅助性政策的实践性
        (三)政策目标的特点
        1.目标设置强调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2.目标注重发展性
        3.目标带有区域差异性
        (四)政策内容的特点
        1.标准性政策内容的一致性和全面性
        2.辅助性政策内容的多样性及其同质性
        (五)政策实施的特点
        1.以内外部结合的评估为根本路径
        2.以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助路径
        3.政策实施范围的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
    二、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
        (一)初步建立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政策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可数字化呈现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质量保障意识增强
第六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问题、原因及中非合作建议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各层次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的矛盾与冲突
        1.泛非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和财政能力弱
        2.次区域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及与国别、院校联系强
        3.国别和院校间高教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客观条件普遍不足
        1.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
        2.质量保障资金及其来源不足
    二、关于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的建议
        (一)中国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
        1.中国在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2.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是中非合作的新机遇
        (二)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
        1.签署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备忘录
        2.加快中非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进程
        3.增进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交流与互动
        (三)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
        1.举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研讨会
        2.组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培训班
        (四)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
        1.建立中-非联合评估认证机制
        2.实施非洲高校质量保障信息化试点工程
        3.对非援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专家
        (五)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
        1.延续教科文组织深圳基金项目
        2.推进世界银行“非洲高教卓越中心”科研质量保障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外文类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非盟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3 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与项目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4 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教委员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5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6 阿拉伯大学协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7 埃塞俄比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8 乌干达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重点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武警县中队官兵概念界定
        1.5.2 婚恋相关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调查与分析
    2.1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调查与分析
        2.1.1 确定调查内容
        2.1.2 设计调查问卷
        2.1.3 选定调查对象
        2.1.4 采用调查方法
        2.1.5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调查结果
    2.2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的特点与问题
        2.2.1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特点
        2.2.2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存在的问题
        2.2.3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管理存在的问题
    2.3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原因分析
        2.3.1 自身因素
        2.3.2 家庭因素
        2.3.3 部队因素
        2.3.4 社会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质量观的科学构建
    3.1 我国婚恋质量观的发展轨迹简介及其启示
        3.1.1 封建社会时期的婚恋质量观
        3.1.2 改革开放后的婚恋质量观
    3.2 构建科学正确婚恋质量观的必要性
        3.2.1 现实的紧迫性
        3.2.2 实践的指导性
        3.2.3 成长的必要性
        3.2.4 科学的方法论
    3.3 科学正确婚恋质量观的构成要素
        3.3.1 以爱情为基础
        3.3.2 以信任为前提
        3.3.3 以包容为要件
        3.3.4 以家庭为本位
        3.3.5 以理解为纽带
        3.3.6 以责任为保障
        3.3.7 以奉献为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教育管理的对策思考
    4.1 搞好婚恋教育
        4.1.1 恋爱态度要严肃认真
        4.1.2 夫妻相处要互相尊重
        4.1.3 对待爱情要忠诚专一
        4.1.4 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4.1.5 把握志同道合的择偶标准
        4.1.6 培养健康的性道德观念
    4.2 维护军婚合法权益
        4.2.1 明确军婚法律保护依据
        4.2.2 依法处理破坏军婚问题
        4.2.3 严惩军人破坏婚姻行为
    4.3 注重机制建设
        4.3.1 建立官兵婚恋保障机制
        4.3.2 建立官兵婚恋信息数据库
        4.3.3 落实官兵婚恋管控机制
    4.4 构建和谐环境
        4.4.1 构建和谐融洽氛围
        4.4.2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4.4.3 及时介入化解矛盾
    4.5 加强舆论宣传
        4.5.1 加强尊崇军人职业的社会宣传
        4.5.2 加强弘扬传统美德的舆论宣传
        4.5.3 加强营造良好家风的正面宣传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一
附录二

(8)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 理论诉求:互联网教育正在参与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
        (二) 实践归纳:互联网教育事业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价值追问:解决教育变革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上位概念、中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三) 概念间的关系分析
        (四) 理论基础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萌芽: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与变革的开启
        (二)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拓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教学变革
        (三)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深入: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变革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从总到分与由分到总
        (二) 研究方法: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第一章 互联网与教育相遇:开启教育变革的大门
    第一节 社会系统视角:社会体系的变革对教育体系冲击
        一、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体系的变革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变革
        三、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外动力
    第二节 教育系统视角:教育系统内的共融共荣共促
        一、互联网技术革新迫使教育系统变革势在必行
        二、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融
        三、社会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共荣
        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共促
    第三节 事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整体性的变革
        一、孕育教育变革的互联网基因
        二、诠释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重构教和学的时间空间
        四、倒逼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
    第四节 产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产业为教育变革提供强大动力
        一、互联网教育产业资本驱动教育行业高速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业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三、互联网教育产业链增强了与教育产业之间的吸附性
        四、互联网教育产业增加了教育行业的科技含量
第二章 教育目标变革:新人文教育观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教育目标变革的价值坐标
        一、个人价值坐标: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社会价值坐标:培养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变革
        一、教育的个人担当:要回归到人的本真存在
        二、教育的社会担当:要承担引领社会创新发展的使命
        三、教育的时代担当: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人文教育观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一、以个人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以新人文教育观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家国情怀人才的培养
第三章 课程变革:对课程新生态的重构
    第一节 课程变革的新图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观
        一、课程理念重新审视:基于互联网视野下的多元视角
        二、课程目标价值重塑:基于互联网思维下“内容—技术”二元融合的视角
        三、课程观的重构:基于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和需求
    第二节 课程形态的新探索:走向个性化和智慧性的教育课程
        一、课程形态:微课和慕课
        二、课程特征:“融合”与“联合”
        三、课程体系:“适”与“微”
    第三节 课程设计的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合力的产物
        一、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用户思维
        二、互联网教育的内容设计:以个性化服务为重点的资源共享
        三、互联网教育的课程形式设计: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人性化设计
    第四节 互联网教育课程的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一、互联网教育课程:问题同样存在
        二、个性化定制:创建个人的“播放列表”
        三、后MOOC时代的课程:SPOC
        四、未来的课程:流动和无所不在
第四章 教学变革:走向智能化智慧性的教学
    第一节 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教学方式
        一、物联网:智能化教学
        二、人工智能:个性化的智慧教学
        三、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
        四、教学游戏APP:教学游戏化、娱乐化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重组:组织模式的变革
        一、教学过程的生态模式:形成多元化交互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过程重组的实践案例:翻转课堂
        三、组织模式变革:走向虚拟化、分散合作化和智能化
    第三节 教学空间的重构:没有界限的多维教育空间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空间
        二、虚实结合无处不在的教学空间
        三、注重文化传承和审美的的教学空间
    第四节 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网络智慧教学模式
        一、网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网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三、网络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五章 教师角色的重塑: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教师权力去中心化
        一、教师权利的转变:从知识传递的权威者向权力去中心化转变
        二、教师职业是否消亡:不会消亡且作用更加重要
        三、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
    第二节 师生关系的重构:由教师为主体变为师生互为主体
        一、互联网技术对教师的影响:教师为主体的结构解体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交互的多元化与师生互为主体
        三、教师内涵与角色的再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引路人和服务者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力发展变化与拥抱新技术成长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期待
        二、教师专业成长:拥抱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者
        三、实践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未来的学校:共同体和生命成长的地方
第六章 学习变革: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学习
    第一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个性化和多样化
        一、个性化学习:一人一张课程表的私人订制
        二、双回路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社交化和扁平化学习:在分享与交互中学习
        四、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微”学习
    第二节 渐进的革命:学习变革的三个维度
        一、时间维度:泛在学习与学习生活化
        二、空间维度:虚拟课堂与虚拟校园
        三、目标维度: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第三节 智慧学习:构建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
        一、个性化智慧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情景化学习体验
        二、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
    第四节 拓展创造的边界:新技术与未来学习的展望
        一、可穿戴设备:信息融入人体本身
        二、3D打印技术: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
        三、脑电波技术:更好的关联教与学
        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走进未来教育
第七章 评价与管理变革:多元评价和智慧管理
    第一节 多元化评价: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统一
        一、注重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克服“一元式”评价方式的不足
        二、注重创新评价:彰显和引领时代创新精神
        三、注重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的综合评价模式
    第二节 全面评价:教学评价方法体系的变革
        一、前置评价:诊断性评价
        二、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三、结果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评价模型:构建过程性和总结性有机统一的评价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混合教学评价: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评定
        一、以大数据为基础和导向
        二、“生评生”和“机评生”
        三、混合教学中的全面多元教学评价
    第四节 管理智能化:智能决策与智慧管理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
        二、教学管理:智能决策与控制
        三、学习管理:学历认证与“学分银行”
        四、教育资源管理:智能检索与共建共享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互联网教育推动了教育变革
        (一) 技术与教育:顺势而为与守正创新
        (二) 加强对“育”层面的探索:更需关注教育的本真存在
        (三) 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义教育和学习
    二、展望:教联网时代的到来
        (一)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超越的五个维度
        (二) 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教联网时代的到来
        (三) 从物联网到教联网:重构了三种新的互联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教育质量对远程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既重要又复杂
        (三)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丰富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四) 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的结合将为促进本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三) 对国内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研究的评价
    四、概念界定
        (一)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
        (三)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
        (四) 互动关系
    五、理论基础
        (一) 毛泽东的认识论与实践论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三) 系统论
        (四) 哲学解释学理论
    六、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萌芽期
        (二)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初创期
        (三)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繁荣期
        (四) 我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期
    二、我国三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 函授教育及其特征
        (二) 广播电视教育及其特征
        (三) 网络教育及其特征
    三、我国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为我国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四) 为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方式
    四、我国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中的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意义
        (一) 远程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质量保障机制
        (二) 远程教育发展中质量保障的意义
第三章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一、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一) 严格的输入、输出模式
        (二) 函授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
    二、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一) 端正办学思想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 加强函授教材建设
        (四) 强化自学和面授辅导
        (五) 加强函授站管理
    三、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二)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第四章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一、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一)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二) 政策法规指导与规范办学质量
        (三) 学生调查与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
    二、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一) “三要素说”的提出
        (二) “四要素说”的探讨
        (三) “六要素说”的讨论
        (四) “八要素说”的完善
        (五)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三、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二)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第五章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一、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一) 政策主导与规范下的曲折发展
        (二)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
        (三) 电大系统的“五要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四) 教育教学评估实践
        (五) 年报年检制度的实施
        (六) 网络统考制度的实施
    二、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一) 网络教育质量观的讨论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要素与标准的讨论
        (三)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
    三、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四、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趋势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一、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理性总结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成就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
        (三) 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
        (四) 远程教育实践发展行政主导色彩浓厚
        (五)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隔阂
    三、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运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经典理论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演进
        2.1.3 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及维度
    2.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2.2.1 教学质量概念
        2.2.2 教学质量保障
        2.2.3 教学质量评估
        2.2.4 教学质量管理
    2.3 成熟度模型及研究
        2.3.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2.3.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2.3.3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2.4 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理论阐释
    3.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历史叙事
        3.1.1 高校教学质量运动与问责
        3.1.2 教学质量评价的绩效结果导向
        3.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路径依赖
    3.2 组织质量:成熟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质量概念含义的变迁
        3.2.2 组织质量的实践属性
        3.2.3 组织质量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3.3 成熟度评价理论内涵
        3.3.1 成熟度评价概念框架
        3.3.2 成熟度评价标准及层级结构
        3.3.3 成熟度评价基本特征
        3.3.4 成熟度评价的价值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研究设计
        4.1.1 评价模型构建
        4.1.2 文本分析与编码
        4.1.3 理论抽样
    4.2 研究对象与资料描述
    4.3 三级编码过程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文本编码结果评价
        4.4.2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补充修订
        4.4.3 与已有质量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成熟度评价问卷编制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5.1.3 分析方法
    5.2 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
        5.2.2 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系统
        5.2.3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系统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1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2 结构拟合效度检验
        5.3.3 成熟度评价模型差异性分析
    5.4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5.4.1 控制变量分析
        5.4.2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主体系统的影响
        5.4.3 质量管理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5.4.4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5.4.5 中介效应分析
    5.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践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成熟度评价量表开发
        6.1.2 研究方法:基于广义模糊综合评价法
        6.1.3 研究对象及评价流程
    6.2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过程原理
        6.2.2 专家打分及权重确定
    6.3 案例对象的成熟度评价
        6.3.1 院系自我评价
        6.3.2 专家评价过程
        6.3.3 成熟度等级确定
    6.4 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提升策略与路径
    7.1 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架构
        7.1.1 PDCA质量改进循环
        7.1.2 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框架
        7.1.3 实施质量自评
    7.2 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保障
        7.2.1 “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结构
        7.2.2 教学质量管理与大学治理
    7.3 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7.3.1 院校研究机制
        7.3.2 组织学习机制
        7.3.3 知识管理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8.4 后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开放式编码列表
附录 Ⅱ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
附录 Ⅲ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教育管理质量观论纲(论文参考文献)

  • [1]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张爱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2]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朱金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4]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研究[D]. 郑智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D]. 李佳宇.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6]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7]武警县中队官兵婚恋问题研究[D]. 冯明亮.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D]. 易凌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D]. 蔺艳娥.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 [10]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朱守信.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教育管理质量概念大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