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红楼梦》两个译本为例

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红楼梦》两个译本为例

论文摘要

本文以顺应理论作为理论视角,将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作为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存在状况。Jef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化、各种心理要素及各种语用因素复杂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出协调和转化,尤其需要译者做出连续的动态选择。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综合角度,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在顺应理论的视角下,本文认为语言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得译者能够做出选择和顺应。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的选择和顺应是动态的,是在动态的语境下完成的。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与作者,读者等交际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处于交际中介的地位中发挥出来的。译者处于交际的中介地位,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一定的翻译意识程度下的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各种因素制约的体现。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主体与诸多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性,在译者对语言、文化、各种心理因素多层语境顺应中体现出来的。本文从语言、文化、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的差异;在翻译方法上也有新的认识;认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译者主体性发挥是受条件限制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译者所处的语境差、综合语言、文化、社会以及交流双方的心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译者要认识到交际的语境差,综合语言、文化、社会及交流双方的心理因素等条件,树立动态语境的意识,才能确保交际的顺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译者主体性及研究现状分析
  • 1.1.1 主体性定义
  • 1.1.2 译者主体性定义
  • 1.1.3 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分析
  • 1.2 《红楼梦》译本主体性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顺应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 2.1 顺应理论特点
  • 2.2 顺应理论研究角度
  • 2.2.1 语境关系顺应
  • 2.2.2 结构客体顺应
  • 2.2.3 动态顺应
  • 2.2.4 顺应过程特性
  • 2.3 顺应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启示
  • 第3章 《红楼梦》译者主体性研究分析
  • 3.1 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
  • 3.1.1 词汇
  • 3.1.2 语音
  • 3.1.3 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
  • 3.1.3.1 主题句
  • 3.1.3.2 抽象名词使用对比分析
  • 3.1.3.3 形合意合及衔接对比分析
  • 3.2 文化顺应
  • 3.2.1 社会风俗
  • 3.2.2 "天地"意识
  • 3.2.3 文化词
  • 3.3 心理顺应
  • 3.3.1 宏观的心理语境
  • 3.3.2 微观的心理语境
  • 3.3.2.1 作者意图
  • 3.3.2.2 角色个性心理
  • 3.3.2.3 读者心理
  • 3.3.2.4 译者心理
  • 第4章 结论
  • 4.1 文本分析概述
  • 4.2 译者主体性发挥制约因素
  • 4.2.1 语言客观因素的制约
  • 4.2.2 文化因素的制约
  • 4.2.3 译者自身因素的制约
  • 4.3 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
  • 附表Ⅰ
  • 附表Ⅱ
  • 参考书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红楼梦》两个译本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