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窑水泥粉磨适应新标准的技术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武洪明[1](2012)在《回顾瞻望话水泥——“十一五”靠新出强其功甚伟,“十二五”由大变强指日可俟》文中认为前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瞬之间,水泥工业"十一五"的五个年头轰轰烈烈而过。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然而它却见证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靠新出强,其功甚伟,它开创了中国水泥工业走上水泥强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局面。"十二五"期间,水泥工业须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十一五"取得各项成就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技术结构"调整,以此带动其他各项结构调整的进展,做大做
赵介山[2](2007)在《中小水泥企业技术改造与低投资改造适用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是主要用于号称百年大计的工程上的材料,无论是新型干法生产还是立窑生产,只有一个水泥标准。只要市场需要,立窑都能生产出42.5级的水泥, 多数立窑的熟料平均标号均在52MPa 以上,有的甚至稳定在58~60MPa。但也得看到一部分立窑水泥企业对原燃料的预均化和生料、熟料、水泥的均化的基础工作差,熟料和水泥质量不稳定,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技术改造,当属淘汰之列。
赵介山[3](2007)在《立窑水泥企业升级改造和若干实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立窑水泥企业升级改造的意义,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胡伟,刘晓鸣,刘传明,李峰,卫建[4](2006)在《山东省水泥工业中长期节能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俭之[5](2004)在《关于立窑水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立窑水泥企业如何与新型干法接轨》文中认为我国的立窑水泥工业是在国家经济实力不强,资金严重短缺,水泥需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由于立窑工艺固有缺点,其逐步被新型干法或更新的技术所代替将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立窑水泥企业要不失时机地与新型干法接轨和发展新型干法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对具体的立窑企业而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认真研究,可从两个方面分两个阶段来组织实施。
石常军[6](2003)在《生态环境材料型产业——立窑水泥的发展方向》文中提出立窑水泥出路问题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立窑水泥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行业内外议论的热点问题。作者对立窑水泥八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评析后,对立窑水泥如何走好生态环境材料型产业之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际东[7](2003)在《物理干扰助磨技术及其电磁脉冲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已年产7亿吨以上。水泥生产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吨水泥耗电100kWh左右,其中60%用于粉磨工段。水泥粉磨过程能耗极高而效率又极低,仅0.6~1.0%用于新增表面能。由水泥粉体附着形成的“过粉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粉磨电耗居高不下。水泥新标准实施促进了我国水泥产品质量的提高,但也迫使水泥细度降低、比表面积升高,不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则会造成磨内工况条件进一步恶化,粉磨电耗大幅攀升。若设法使粉磨电耗降低5%,则每年可节电21亿kWh,按每度电价0.5元计,每年可节约粉磨成本近10.5亿元,再加上电厂减少向环境排放大量的粉尘、SO2、CO2等,减轻环境负荷效益明显。因此,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粉磨电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改进粉磨工艺或改变磨机结构,可降低粉磨电耗、提高粉磨系统产质量,但无法根除过粉磨现象。针对水泥粉磨过程中物料间受静电力、范德华力、表面张力等物理作用形成过粉磨现象,提出用具有相当反能量的物理场干扰恶化磨内工况条件的因素,打破由于过粉磨现象产生的恶性平衡,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粉磨效率提高的新的动态平衡的物理干扰助磨技术概念。论文研究切入点是以物理电磁学基本理论研究水泥粉磨过程中细粉附着、集聚现象,旨在建立消除磨内“缓冲垫层”的干扰机制。 水泥粉体静电带电机理和危害研究尚属空白。论文首先应用固体表面接触起电机理,理论推导了水泥粉体静电产生机理;续而应用物理电磁学基本定理设计了系列水泥粉体静电量、静电泄漏性能、静电电压和粉磨筒体静电泄漏电流的实验测试装置,探明了水泥粉磨过程中的静电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粉磨作业过程中的粉体静电量增加是水泥粉体附着于磨机筒体边壁、研磨体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粉磨过程中的“缓冲衬垫”效应,从而降低了粉磨效率。温度、水泥粉体比电阻、物料水分对水泥粉体静电量大小影响很大,在水泥物料粉磨过程中添加助磨剂可以明显降低水泥粉体的比电阻,加速粉体静电泄漏,从而降低粉体总体静电量,提高粉磨效率。 论文应用静电感应原理对水泥粉体附着层进行理论诠释,证明了感应电荷层对粉体的吸引作用是粉体附着的主要原因,确立了水泥粉磨作业过程中过粉磨现象的形成机制,由此建立了带电水泥粉体的静电感应双电层附着模型。通过理论推理和对现阶段粉体静电消除装置的分析,确定对感应电荷层进行干扰和消除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制应该是直接外加电场作用,进而运用电磁学高频电流趋肤效应理论建立了干扰粉体静电附着物理模型:由导体内迅变电场引起的涡旋电流产生电流趋肤效应,电流密度集中于磨机筒体内、外壁,可以有效地干扰或消除感应双电层;筒体内壁粉体附着层因干扰后可以增加研磨体与筒体的接触程度,通过冲击、摩擦接触作用达到间接干扰研磨体粉体附着效应,提高粉磨效率。 干扰粉体静电附着物理模型的建立为以物理电磁法提高水泥粉磨效率提供可靠的物理理论模型和实际操作依据,这就要求后续研制的物理助磨技术电磁脉冲装置(physieal·grind一aiding一teehnique一即paratus in generating eleetronie transientpulse,以下简称PG声LTA)输出具有电流脉冲随时间变化大、输出脉冲次数多的特点以产生趋肤效应。而这种极短暂瞬间电压或电流大幅变化的脉冲型瞬变现象是电力电子设备稳定正常运行之大忌,强烈冲击电子器件,增大了研究设计的难度。实验装置的研制以电容储能、恒压充电为主要思想,设计了以大功率开关器件IGBT为主要元器件的脉冲电流发生装置。运用PsPice电子线路仿真软件对设计线路和主要关键电子元器件进行仿真实验,线路仿真中以IKV恒压充电可以得到每秒100次的近300A瞬间脉冲电流,其中由分布电感、电容及工GBT自身寄生电感引起的反冲振荡对电路设计和开关器件选取具有可行性指导意义。PGAI叭选用ZooA的IGBT可以得到950V、280A、脉宽为10娜的迅变脉冲,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 PGAI’A采用串联的双向可控硅和光电祸合器分段电压的设计,输出电压范围100一10O0v。放电回路采用桥式交叉电路,通过对驱动信号的软件控制实现了负载上放电脉冲的方向变化。根据充放电回路不同的要求对其驱动电路进行设计,充电回路中的IGBT采用EXB841,放电回路采用脉冲变压器驱动两路工GBT,提高了脉冲线路的稳定性。设计中由采样保持电路对电流脉冲峰值进行测量和实时显示,输出脉冲次数每秒1一100次,保证了在工业磨机上实际操作时合适的脉冲输出次数选取。PGATA采用单片机为控制器件,实现了液晶显示,键盘输入以及对系统实时数据的处理和显示等功能,可以实时显示PG户江人输出回路中的输出瞬变电流、磨机接触状态,从而对PGAI…A输出参数和回路电阻进行及时调整。采用C语言作为单片机的软件开发语言,优化了系统的软件设计。 PGATA研制成功为物理助磨技术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工具。实验首先设计并建立合理的物理助磨实验磨机粉磨操作系统。分别将稳恒直流电源和PG户n人的不同输出功率能量作用于实验磨粉磨系统中,对比有无趋肤电场存在的
刘怀平[8](2003)在《新世纪球磨机优质节能高产评析》文中研究说明1 球磨机优质节能高产的现实意义“球磨机优质节能高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立窑水泥企业,随着全面管理的技术进步,立窑熟料台时产量不断提高;跨世纪后,水泥新标准的实施,对水泥的细度、比表面积和颗粒组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今提出“球磨机优质节能高产”的课题,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世荣[9](2003)在《机立窑生产高质量水泥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选取的六个机械化立窑生产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选取了一个新型干法和一个湿法回转窑作为参照。通过试验室试验研究和企业生产实践的验证和比较,得出机立窑在选择适当的配料方案、强化煅烧、加强粉磨、采取综合技术管理措施的条件下可以生产与新型干法、湿法回转窑相比拟的高质量水泥产品的结论。在对影响机立窑生产工艺各环节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机立窑生产高质量水泥的综合技术措施。 (1)每一种原料、燃料都会对水泥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直接体现在对熟料质量的影响,对于机立窑水泥厂而言,粘土质原料和燃煤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整个生产过程必须保持“均匀和均衡”,原燃料的预均化是关键的第一步。本文结合机立窑水泥厂的特点提出了对原燃材料的采取、储存、均化、使用的要求。 (2)结合机立窑的特点和生产工艺的实际,找出最佳配料方案选择为KH=0.94~0.98,n=1.8~2.2,p=1.3~1.5。决不能盲目的追求的“三高”方案。 (3)机立窑煅烧操作的影响表现不同于其它窑型,人为的因素起主导作用,重点强调“以人为本”“三连续一统一”,及加料、卸料、全风三连续和统一操作。 (4)从加强水泥粉磨,降低细度、提高比表面积、改善水泥颗粒的形貌等角度出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机立窑水泥厂适应ISO水泥标准,达到稳定生产P·Ⅱ型42.5级产品的目的。
赵洪义,石效吉,李跃宏,郑德田[10](2002)在《机立窑水泥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1 机立窑水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1.1 机立窑水泥在我国水泥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机立窑水泥在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缓解了长期以来水泥短缺状态。自1985年机立窑水泥跃居全国水泥总量的80%以来,一直
二、立窑水泥粉磨适应新标准的技术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窑水泥粉磨适应新标准的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5)关于立窑水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立窑水泥企业如何与新型干法接轨(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水泥工业的发展形势及特点 |
1.1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拉动水泥快速增长 |
1.2 行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
1.3 新型干法水泥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
1.4 立窑水泥仍保持较高的增速 |
1.5 大型水泥集团迅速壮大,水泥企业平均规模扩大 |
2 实现现代立窑企业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2.1 实现八项指标是立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目标 |
2.1.1 八项指标中的产品质量定位是优等品水泥 |
2.1.2 八项指标中的环保定位像新型干法一样无烟无尘文明生产 |
2.1.3 八项指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
2.1.4 八项指标中的企业规模定位是经济规模,并有利于与新型干法接轨 |
2.2 全面推广20项实用技术,加速向现代立窑水泥企业过渡 |
2.2.1 用新型干法技术改造立窑水泥企业的生料制备及水泥粉磨系统 |
2.2.2 立窑煅烧系统要重点抓好两项技术的推广和粉尘治理 |
2.4 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
2.5 立窑水泥生产技术尚未达到不可再超越的顶峰 |
3 有条件的立窑水泥企业要不失时机的发展经济规模新型干法生产线 |
3.1 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
3.2 优势立窑水泥企业已经具备发展经济规模新型干法的条件 |
3.3 发展新型干法要坚持大型化、经济规模化的原则 |
3.4 要充分做好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
(7)物理干扰助磨技术及其电磁脉冲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水泥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1.1.1 水泥生产的生态环境材料化 |
1.1.2 水泥生产的发展趋势 |
1.2 水泥新标准对水泥生产工艺影响 |
1.2.1 对水泥烧成制度的影响 |
1.2.2 对水泥粉磨生产的影响 |
1.2.3 新标准实施有利于水泥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
1.3 提高水泥粉磨技术水平是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1.3.1 水泥粉磨的能量消耗 |
1.3.2 改进粉磨工艺和设备以适应新形势 |
1.3.3 粉磨过程的能耗理论 |
1.4 助磨技术 |
1.4.1 粉料的集聚、附着是粉磨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
1.4.2 助磨技术的提出 |
1.4.3 助磨剂及其应用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物理法助磨技术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2.1 助磨剂使用存在的问题 |
2.2 物理法助磨技术的提出 |
2.3 物理助磨技术实现构想 |
2.4 研究思路及切入点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2.6 基本实验原料及方法 |
2.6.1 实验原料及配比 |
2.6.2 水泥粉体基本性能检测方法 |
2.6.3 水泥粉体电学性能检测方法 |
2.6.4 电子电工相关仪器仪表及测试方法 |
第三章 水泥粉体荷电状况及其干扰机理研究 |
3.1 粉体颗粒表面电学性能理论及研究现状 |
3.1.1 固体表面静电产生机理 |
3.1.2 固体表面静电产生过程 |
3.1.3 固体表面静电产生序列 |
3.1.4 粉体颗粒带电 |
3.2 粉磨过程中水泥粉体静电状况研究 |
3.2.1 实验装置和测试仪器 |
3.2.2 粉磨过程中水泥粉体静电产生和性质研究 |
3.2.3 粉磨过程中球磨机粉磨效率下降原因探讨 |
3.3 水泥粉体静电附着机理研究 |
3.3.1 导体静电感应 |
3.3.2 单颗粒静电粉体附着 |
3.3.3 磨内水泥粉体颗粒层附着状况 |
3.3.4 水泥粉磨作业过粉磨现象形成机制 |
3.4 干扰磨内静电附着状况的理论模型 |
3.4.1 金属简体及研磨体静电感应双电层 |
3.4.2 干扰或消除感应双电层理论思路 |
3.4.3 干扰或消除感应双电层的物理模型 |
3.4.4 迅变电场的作用 |
3.4.5 干扰粉体静电附着理论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粉磨系统电磁脉冲装置的研制 |
4.1 研制思路 |
4.2 装置系统原理框图 |
4.3 装置系统的脉冲发生线路研究 |
4.3.1 线路及IGBT的Pspice仿真 |
4.3.2 IGBT驱动电路 |
4.3.3 IGBT可靠性研究 |
4.3.4 分段升压选择电路 |
4.3.5 采样保持电路 |
4.4 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4.1 硬件设计 |
4.4.2 软件设计 |
4.4.3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4.5 装置输出性能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理干扰助磨试验研究及工业性效果评价 |
5.1 水泥试验磨粉磨过程的助磨实验 |
5.1.1 实验装置 |
5.1.2 稳恒电流对粉体附着的影响 |
5.1.3 迅变电流对粉体附着的影响 |
5.1.4 迅变电流对不同品种水泥粉磨作业粉体附着的影响 |
5.1.5 迅变电流对不同品种水泥粉磨作业粉体比表面积的影响 |
5.1.6 物理干扰和化学助磨技术对水泥粉体特性的影响 |
5.1.7 实验磨助磨效果评价 |
5.2 工业性试验研究 |
5.2.1 42.5级水泥粉磨助磨试验研究 |
5.2.2 32.5级水泥粉磨助磨试验研究 |
5.2.3 物理干扰助磨技术用于水泥粉磨的一般性规律 |
5.3 装置的工业性应用效果评价及经济技术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机立窑生产高质量水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窑水泥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
§1-2 实施新标准后,机立窑水泥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些观点 |
§1-3 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
§1-4 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及主要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1-1 实验原材料的来源 |
2-1-2 实验原材料的成分分析 |
§2-2 实验方案的设计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2-3-1 水泥化学成分的分析 |
2-3-2 水泥比表面积的测定 |
2-3-3 80m细度的测定 |
2-3-4 水泥颗粒级配的测定 |
2-3-5 小磨实验 |
2-3-6 GB强度与ISO强度的检验方法 |
2-3-7 熟料岩相结构鉴定 |
2-3-8 熟料X-射线衍射分析 |
第三章 原燃材料及生料制备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3-1 石灰石品质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3-2 粘土质原料对立窑煅烧的影响 |
§3-3 矿化剂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3-4 燃煤的品质对机立窑的煅烧和熟料质量的影响 |
§3-5 生料制备和均化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配料方案和矿物组成对熟料强度的影响 |
§4-1 三大率值对熟料强度的影响 |
§4-2 矿物组成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4-3 岩相结构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烧成工艺及参数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5-1 立窑煅烧过程及其特点分析 |
§5-2 料球粒度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5-3 不同操作方法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第六章 粉磨工艺对水泥质量的影响 |
§6-1 水泥比表面积对强度的影响 |
§6-2 颗粒级配对强度的影响 |
§6-3 开流磨和比闭流磨的对比分析 |
第七章 实际生产情况分析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本人论文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四、立窑水泥粉磨适应新标准的技术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瞻望话水泥——“十一五”靠新出强其功甚伟,“十二五”由大变强指日可俟[A]. 武洪明. 2012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暨展览会论文集, 2012
- [2]中小水泥企业技术改造与低投资改造适用技术[A]. 赵介山. 2007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7
- [3]立窑水泥企业升级改造和若干实用技术[J]. 赵介山. 辽宁建材, 2007(01)
- [4]山东省水泥工业中长期节能分析研究[J]. 胡伟,刘晓鸣,刘传明,李峰,卫建. 山东建材, 2006(02)
- [5]关于立窑水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立窑水泥企业如何与新型干法接轨[J]. 李俭之. 建材发展导向, 2004(01)
- [6]生态环境材料型产业——立窑水泥的发展方向[J]. 石常军. 中国水泥, 2003(12)
- [7]物理干扰助磨技术及其电磁脉冲装置的研究[D]. 周际东. 南京工业大学, 2003(01)
- [8]新世纪球磨机优质节能高产评析[A]. 刘怀平. 2003年水泥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3
- [9]机立窑生产高质量水泥的研究[D]. 陈世荣.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10]机立窑水泥发展对策[J]. 赵洪义,石效吉,李跃宏,郑德田. 四川水泥,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