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美部分国家管道施工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郭胜[1](2020)在《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工程建设行业是我国能源安全建设的核心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该产业主要依赖于几大央企进行核心工程建设,包括大型长输管道建设及地面站场建设等项目。由于这几大石油工程建设公司长期未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以及受国有企业市场转型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施工多采用专业工程分包以及劳务分包。虽然建筑业市场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未能有效跟进,劳务分包涉及的诉讼频频发生。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劳务分包的法律风险防范,不仅成为了各大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这类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能够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行业的劳务分包市场,确保企业劳务分包依法合规,同时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GC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劳务分包法律风险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结合该企业的实践展开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进一步加强和防范劳务分包法律风险意识对GC公司的重要作用,提出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从劳务分包的入网、招标、合同管理、现场管理、竣工验收、结算管理、纠纷管理等七个阶段,详细介绍了目前GC公司劳务分包各个环节法律风险防范的现状,针对公司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再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运用分析调查法和研究分析法对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第一步对GC公司劳务分包的全过程进行风险识别,第二步确定其评价方法及原则,第三步建立劳务分包法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四步对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针对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情况,提出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对策,从法律风险人员引进到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最终建立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清单,形成组织、人员、制度、标准管理流程一体化的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本文的研究可以切实帮助GC公司更好地改进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现状,建立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意识,提升公司内部法律工作人员的素养,同时对于其他同类石油工程建筑行业的劳务分包风险管理也具有借鉴意义。
夏峻嵩[2](2020)在《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技术层面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对象进行关注和探讨,是当前建筑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未来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论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以工程哲学作为理论指引,勾勒并还原技术背景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和演绎路径和轨迹,深入探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反传统、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现象,并且归纳和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技术规律和建筑特性。论文研究的主线和脉络: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演化发展和异化拓展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围绕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对目前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展开深入分析和研讨,最终回归到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本体结构技术的解析。论文建立了依托工程哲学理论作为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基本框架,从崭新的结构技术视角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加以重新解读和诠释,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创新、技术演化和以及基于技术的形态异化的深度解构分析,推演了小型试验型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论文同时论证及强化了结构主导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了以结构技术驱动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设计实践发展若干可行的途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系统梳理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背景理论及相关工程哲学理论,并提取了核心要素作为论文研究的支撑;分析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及本质形态,从结构的基本构成分析、建构以及重构等角度明晰了小型试验性建筑演进的基本逻辑;从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对应的历史观、自然观和实践观的角度,剖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提出了一种以结构整合作为设计主导的小型建筑的试验性方向;从工程哲学的本体论角度,用结构构件的还原分析方法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小型试验性建筑的体系整合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哲学背景下清晰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体系,并为小型试验型建筑的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引及具体技术实现策略。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通过从工程哲学的视角以结构整合的设计方法对小型试验性建筑进行深入的剖析,建立结构为先导的建筑设计方法,强化结构作为建筑形态、空间的主体控制要素,对国内建筑设计的方法提出较明确的方向建议,促进国内设计方法研究的逐步更新,最终实现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社会实践价值。全文约29.57万字,其中正文部分26.07万字,引用和注释部分3.5万字,图219幅,表格5张
孙云峰[3](2020)在《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背景下,天然气依然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大气环境最现实的能源。松辽盆地的徐深气田作为中国天然气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试采建设以来,特别在大庆油田“以气补油”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处高寒地区、储层品味较差、天然气中CO2含量较高等特征使得该产区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效益更具挑战性,地面集输过程中易于形成水合物、集输设施易于发生腐蚀、集输系统设计缺乏标准化,破解降投资、控成本方面的技术难题是实现气田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作为气田开发的配套工艺技术,地面集输环节是气田安全、平稳、高效开发的保障。因此,实现集输工艺的优化、集输系统的简化,构建集输工艺模式的标准化,是降本增效、保证高寒地区徐深气田有效开发的重要支撑。开展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可以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针对研究对象徐深气田产区具有村屯、沼泽等不可穿跨越障碍的特点,建立了障碍多边形逼近表征方法和管道绕障路由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考虑障碍对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的影响,以集输站场和管道建设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管网结构特征、站场及管道布局可行性、站场处理气量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含障碍的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针对模型的层次结构和求解难点,优势融合混合蛙跳算法和烟花算法,分别提出改进的爆炸算子、改进的变异算子和镜像搜索算子,构建了混合蛙跳-烟花新型智能优化算法(SFL-FW)。根据收敛性定理证明其SFL-FW算法能够以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且数值对比实验显示SFL-FW算法相较于同类群智能优化算法优化性能更好、更全面。对于徐深气田某区块的应用实例表明优化后管网建设总投资减少320.81万元,节约投资比例14.17%,验证了所提出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从气田集输管道选型偏大、管道伴热功率过高的矿场实际出发,以管道建设总投资最小和管道伴热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以运行工艺、流动安全、取值范围等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数学模型。考虑模型多目标、多约束、多决策变量及高度非线性的求解难点,融合Max Min策略、拥挤距离策略和约束可行性准则提出混合多样性排序策略,构建了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智能优化算法(MSFL-FW),应用于徐深气田集输管道的优化实例表明,可以节约投资643.44万元,减资比例20.3%,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具有良好的优化性能。针对采气管道的水合物防治及系统运行,本文考虑气质、温度、压力及产液因素,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甲醇加注量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并综合单井投资和运行能耗,对比了电热工艺与注醇工艺在保障高寒地区集气管道平稳、高效运行中的优势及潜力,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17℃后,压力升高时,水合物生成温度变化率逐渐减小,在恒定温度、压力下,水合物的生成时间与生成量成线性增长特征,总体生成时间分布在80~100min,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相关于天然气组分,同一温度下,天然气密度越大,丙烷、异丁烷含量越多,生成水合物的压力越低;注醇防冻工艺是电伴热集气工艺的接替技术,该工艺单井投资较电伴热能降低65.56%,单井运行成本还能降低16.45%,且注醇防冻工艺适用于管线长度较大,水量相对较小的气井。构建了井间轮换计量、多井加热炉换热的集气系统简化工艺技术,确定了一套轮换计量工艺应不超过10口气井,气量比不超过1:10,单井计量时间宜选择在8h~24h。同时,研究揭示了集气管道的腐蚀行为及成因,认为2205双相不锈钢是最好的耐CO2腐蚀和氯离子应力腐蚀的管道材料,虽然316L不锈钢耐CO2腐蚀能力强,但是对含氯离子介质应力腐蚀非常敏感,所形成防腐技术在含二氧化碳徐深气田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腐蚀隐患,杜绝了腐蚀穿孔泄漏事故的发生。在上述对集输工艺及其运行优化的基础上,从优化工艺流程、井站平面布置、设备选型和管阀配件安装形式相结合出发,并与电力、自控、土建、防腐等辅助专业相互配套,按照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统一建设标准、立足基本工况实现系列化的思路,划分井站的典型工况,依据递进补充完善的思想,形成了适合于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标准化设计方法,突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的传统模式,构建了深层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标准化模式,并应用于徐深3区块的工程设计中,使设计周期同比缩短20%以上,建设工期同比缩短10%以上。综合研究及工程应用实践认为,结合气田井站布局、集输运行参数、管道防冻、计量分离及防腐进一步优化集输系统,并针对高寒地区地面建设周期受限的事实,进行标准化技术研究,对实现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常腾原[4](2020)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承包商自1978年进入国际承包市场,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国际市场上的政治风险也给中国承包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建造2035”战略推进,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将面临新一轮的增长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政治风险管理,已成为中国承包商最重要的议题。现有的政治风险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管理、国际联营体等传统的国际商务领域,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研究较少。在实践中,中国承包商的政治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少有效的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和应对体系。本文旨在识别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事件、行动者和传导要素,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深入揭示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在综合考虑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中国因素”,以及实用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运用木桶理论和脆弱性理论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在识别政治风险的管理对策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前期决策模型,并开发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项目东道国政府和东道国社会在整个风险社会网络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而内部脆弱性因素(与国际承包商和项目相关的变量)在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脆弱性因素既是企业遭受微观政治风险的主要起因,也决定着其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下的政治风险后果。在内外因素和木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机构发布的宏观数据和来自项目和承包商的微观数据,可以定量地度量国际工程的外部威胁性水平、内部脆弱性水平和政治风险的水平;木桶理论强调系统发生风险的下限,即项目的政治风险水平是由表现最差的外部威胁性指标和内部脆弱性指标所决定的。评价结果更利于风险预警,反应出系统面临的外部威胁和自身的薄弱环节。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和选择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国际承包商降低政治风险水平,更好地应对政治风险。本文综合采用风险管理理论、风险传导理论、脆弱性理论和木桶理论来分析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并建立针对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对现有国际工程管理和政治风险理论知识的扩充;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方法建立了国际承包商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价值,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中国承包商在海外运营时对政治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何金花[5](2019)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控制 ——基于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基于反对型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讨了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形成、演化及控制的相关问题。本研究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必要性:从现实背景来看,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因反对型利益相关者的干预行为而折戟于东道国市场的案例举不胜数。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引致的政治风险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挑战。从理论背景来看,现有关于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相关研究侧重从可观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宏观共性视角来研究政治风险,缺乏对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与政治风险关系的关注。因此,本文的选题对当前中国“全球化”战略背景下的“走出去”企业重新认识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从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来探讨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首先,本文在现有相关研究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然后,本文结合制度理论,对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引致的海外投资政治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考察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形成是各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主要有三种类型:政治势力干预行为主导的东道国政府行为偏好改变政治风险、政治化抵制行为主导的不确定性政治事件风险、敌意竞争行为主导的合法性危机风险。第二,承接研究一的主要研究内容,引入“合法性”变量探讨了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合法性视角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对海外投资的非理性负面态度的形成、利益相关者针对海外投资的非理性政治对抗事件及行为的扩散、利益相关者针对海外投资的政治对抗事件及行为的平息。第三,基于研究一和研究二的内容,从企业层面探讨了投资方应对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策略。研究结论表明,投资企业可以利用遵从、联盟等顺应预防策略来应对第三方的政治势力干预风险;利用信息战略、培养代理人、寻求“保护伞”、政绩刺激等调适疏导策略来应对东道国的政治势力干预风险;通过CSR战略、公众/媒体战略等能动吸收策略来应对针对投资的不确定性政治事件风险。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将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引致的政治风险纳入了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研究框架。第二,从合法性视角打开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黑箱,构建了合法性视角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演化的过程模型。第三,从企业层面剖析了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具体控制策略,还进一步深化了投资企业应对特定行为主体行为引致政治风险的控制机制。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具有重要实践启示:(1)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中国企业加强对海外投资特征的认知,从而管理因海外投资政治敏感性而引发的由特定利益相关者行为引致的政治风险。(2)本文提供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演化过程模型,有助于帮助投资方理解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从而帮助投资方更清楚的理解政治风险在不同阶段的风险源及风险特征。(3)本文关于海外投资政治风险应对策略相关的研究结论可以更好的指导我国企业在面临不同的政治风险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孙丹婷[6](2019)在《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着名的建筑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艺术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梳理分析勒·柯布西耶的创作历程,总结其艺术思想,提炼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对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创作原型积累阶段、创作理念建立阶段与创作风格深化阶段,分析每一阶段影响其艺术思想形成的因素,结合作品探求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论述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含义、核心及宗旨。第三章从建造观念、建造体系、建造方式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关注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通过建造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而体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建造观念;通过创建多米诺体系革新建筑承重结构,奠定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建立现代建筑的建造体系;通过标准化、批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实现为全民建造“宫殿”般住宅的普世理想。第四章从建筑的外型、空间、意境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关注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借鉴古典建筑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以及基准线与比例的控制,使建筑在秩序的统领下体现出崇高的美感;将现象学透明性的概念引入建筑,使观者漫步于时间、空间、建筑中体验美感;绘画、雕塑、光色体系、视觉声学与建筑融合,产生“不可言喻的空间”,使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情感。第五章从统一的秩序、诗意的栖居、“光辉城市”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关注人对城市的社会性需求。统一的几何秩序与功能秩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自由”;诗意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带来“基本的快乐”;“光辉城市”理念体现勒·柯布西耶探索人类、自然、宇宙和谐关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想。第六章从对国际风格的影响、对设计组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结语部分解读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直角之诗》,总结其艺术思想的核心,从建筑师的职责与建筑形式之源两方面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林美君[7](2019)在《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体育发展得到国家重视。我国接连承办国际及全国大型综合或专项体育比赛,体育设施的建设进入空前的高潮期,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但我国体育建筑仍存在能耗大、盲目跟风和忽视地域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并且,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均具地域区别,体育建筑的设计和发展也是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的过程。另外,我国体育建筑方面,全面系统的地域适应性研究较少。因此,提出体育场馆的“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本文中的体育场馆设计“地域适应性”,主要为在建筑适应性思维的指导下,“有机主体”——体育场馆设计与其“客观环境”——地域经济、地域自然及地域人文环境间相互协调、适应的特点。首先,建构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本文利用建筑适应性思维将体育场馆设计要素和地域性影响因子整合,从而提出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理论,以引导后面章节的分析。其次,提出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分别从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地域人文三个方面探究。运用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理论,分别提出满足地域经济技术、契合地域自然条件、兼顾地域人文特征的策略,以指导我国体育场馆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最后,从实际项目出发,对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对东山县体育场馆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地域人文的适应三方面研究,探讨其优势与不足。东山县体育场馆满足地域经济技术,从符合地域经济和匹配地域技术分析;契合地域自然条件,从迎合地貌特征、适应气候条件、利用地域资源分析;兼顾地域人文特征,从顺应海岛文化、人文思想内涵分析。由于东山县文体中心尚处在初步设计阶段,故本文着重研究项目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阶段,并对施工及运营预先考虑。最后利用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策略,针对东山体育场馆适应地域经济技术、地域自然条件、地域人文特征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于,为之后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提供合适的策略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我国体育场馆的设计水平,并利于可持续发展。
张毅[8](2019)在《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世界石油资源受国家产区、地区形势、国际规则和环境资源的影响,竞争异常激烈。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本国的战略能源储备和能源供应安全则日益受到石油资源这个“瓶颈”的威胁,这也是国家和石油企业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在石油资源需求远远大于供应的量的情况下,原油油库及管道作为石油储藏、运输、管理的核心设备,其安全性、稳定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原油储运工程的搭建线路极大,工作量繁重,同时原油储运的设备质量和施工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一旦原油储运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任何风险隐患,都会对原油的储运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危及到整个原油储运设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员财产的损失、各种社会负面影响等严重的危害。因此,为了保证石油储运设施建设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针对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文以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为例,首先介绍了国际、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然后介绍了中国石油国际项目管理的现状,并从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背景、特点、项目期限及项目技术难点等角度介绍了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的基本状况,设计了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流程,重新设计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通过重新设计工作分解结构开展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分析、应对计划和应对措施,并通过AHM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研究成果。
沈仕坤[9](2018)在《社会学视角下南华村拉祜族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因此为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我国进行了积极探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12年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十九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等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举措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客观上看,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因为农民弱势地位的影响,国家与农村地区的良性互动还未能成功构建。而且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以汉族村落为主的研究为乡村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范本,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相比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如未能给予充分考虑,政策在乡村的顺利推行就会面临很多挑战。不仅如此,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乡村建设背后所隐含的逻辑是现代性的,而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是以传统性为主的地区,因此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建设可能会遭遇价值观念上的冲突,从而致使国家与少数民族地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给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带来挑战。因此,笔者聚焦于“国家——社会”互动框架之下,以拉祜族地区南华村为例。从互动论相关理论视角来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与拉祜族村民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实现双方良性互动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更好地贡献学术智慧,同时也希望为2020年的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的实现助力。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o.Ltd.;[10](2016)在《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提出收集了2014年7月2015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作了详细介绍。
二、南美部分国家管道施工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部分国家管道施工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劳务分包及法律风险的相关概念 |
2.1.1 劳务分包的含义 |
2.1.2 法律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
2.1.3 劳务分包法律风险的识别原则及方法 |
2.2 法律风险防范理论基础 |
2.2.1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
2.2.2 风险防范对策相关理论 |
第三章 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GC公司概况 |
3.1.1 GC公司简介 |
3.1.2 GC公司劳务分包组织架构 |
3.2 GC公司劳务分包管理过程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2.1 劳务分包入网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2.2 劳务分包招标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2.3 劳务分包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2.4 劳务分包现场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2.5 劳务分包竣工验收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2.6 劳务分包结算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2.7 劳务分包诉讼纠纷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现状 |
3.3 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3.3.1 劳务分包入网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2 劳务分包招标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3 劳务分包合同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4 劳务分包现场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5 劳务分包竣工验收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6 劳务分包结算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7 劳务分包纠纷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识别与评价 |
4.1 劳务分包管理过程法律风险识别 |
4.1.1 劳务分包入网法律风险识别 |
4.1.2 劳务分包招标法律风险识别 |
4.1.3 劳务分包合同法律风险识别 |
4.1.4 劳务分包现场管理法律风险识别 |
4.1.5 劳务分包竣工验收法律风险识别 |
4.1.6 劳务分包结算法律风险识别 |
4.1.7 劳务分包纠纷管理法律风险识别 |
4.2 劳务分包法律风险评价 |
4.2.1 劳务分包法律风险评价方法及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
5.1 劳务分包管理过程阶段 |
5.1.1 构建专业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团队 |
5.1.2 完善劳务分包风险防范管理组织架构 |
5.1.3 建立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清单 |
5.1.4 探索建立劳务分包合规管理机制 |
5.1.5 法律人员分包管理过程全覆盖 |
5.2 探索建立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1.1 绪论 |
1.1.1 技术概念的缘起 |
1.1.2 哲学、技术哲学概念辨析及工程哲学概念的出现 |
1.1.3 工程哲学的概念背景 |
1.1.4 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化 |
1.1.5 试验性建筑的概念源起 |
1.1.6 小型化的试验性建筑——“小”+“试验性”的特征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的现状动态 |
1.2.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1.2.3 研究的方法 |
1.2.4 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试验性建筑的背景技术理论回顾与辨析 |
2.1 工程哲学及工程哲学的“技术思维” |
2.1.1 工程哲学与建筑哲学的辨析 |
2.1.2 工程哲学的理论逻辑基础——“技术思维” |
2.2 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回顾试验性建筑的发展 |
2.2.1 工程哲学对试验性建筑基本特征的影响 |
2.2.2 试验性建筑对工程哲学理论的反馈 |
2.2.3 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
2.2.4 试验性建筑的最终技术选择 |
2.3 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性建筑的基本建造方法分析 |
3.1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建筑结构设计关系概述 |
3.2 试验性建筑的微观建构分析——基于建造的形态演化 |
3.2.1 建造原型解析——“结”的概念 |
3.2.2 支撑单元“结”的空间转换 |
3.2.3 “编织”形态的结构支撑空间试验 |
3.3 试验性建筑结构体系的重构——基于材料受力的建造表达 |
3.3.1 “互承式”试验性木构的建造重构 |
3.3.2 精确控制支撑节点的钢结构建造重构 |
3.3.3 基于效能优化的混凝土建造重构试验 |
3.3.4 基于材料衍生更新的建造试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程哲学的试验性表现及技术逻辑演绎 |
4.1 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的价值论分析 |
4.1.1 聚焦结构维度的建筑师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 |
4.1.2 基于结构逻辑思维的工程师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
4.1.3 基于结构+建筑的复合逻辑思维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
4.2 工程哲学认识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
4.2.1 模拟自然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拓展 |
4.2.2 结合时代技术的“可变”人工自然试验 |
4.3 工程哲学方法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
4.3.1 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方式的结构逻辑演绎 |
4.3.2 小型试验性建筑表皮重构的结构拓展转换 |
4.3.3 一体化结构整合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拓展演变 |
4.4 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本体还原 |
5.1 基于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
5.1.1 基于梁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
5.1.2 基于柱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支撑还原 |
5.1.3 基于柱板构件结合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
5.2 基于构件材料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
5.2.1 基于木构构件的小型试验性还原重构 |
5.2.2 基于钢构件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
5.2.3 基于混凝土构件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
5.3 基于结构本体的自由异化表现还原 |
5.3.1 基于材料的试验性再生形态拓展还原 |
5.3.2 追求连接异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 |
5.3.3 支撑“消解”的小型试验性极简还原 |
5.3.4 “弱建筑”思维模式下的模数化的结构空间试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论文回顾总结 |
6.2 小型试验性建筑对于中国建筑发展的实践意义 |
6.3 存在问题与后继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致谢 |
(3)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气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1.2.2 天然气集输技术及管网建设 |
1.2.3 高含CO_2气井集气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
1.2.4 天然气集输站场工艺优化及标准化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障碍条件下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 |
2.1 障碍表征及绕障路由优化 |
2.1.1 障碍表征 |
2.1.2 点与多边形的关系判定 |
2.1.3 绕障最短路优化 |
2.2 障碍条件下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
2.2.1 集气流程和拓扑结构基本概况 |
2.2.2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
2.2.3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
2.2.4 完整数学模型 |
2.3 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的全局优化求解 |
2.3.1 基本烟花算法和混合蛙跳算法 |
2.3.2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原理及主要算子 |
2.3.3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2.3.4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求解性能分析 |
2.3.5 基于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
2.4 拓扑布局优化技术应用 |
2.4.1 布局区域基础信息 |
2.4.2 含障碍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
3.1 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
3.1.1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
3.1.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
3.1.3 完整优化模型 |
3.2 基于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
3.2.1 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构建 |
3.2.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求解 |
3.3 规划方案优化辅助平台开发 |
3.3.1 软件总体框架 |
3.3.2 软件运行环境 |
3.3.3 数据库构建 |
3.3.4 软件功能模块 |
3.4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技术应用 |
3.4.1 气田集输管网基础信息 |
3.4.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研究 |
4.1 井间轮换分离计量技术原理 |
4.2 多井加热炉换热技术原理 |
4.3 升一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运行试验 |
4.3.1 计量分离工艺优化简化研究 |
4.3.2 多井加热炉换热工艺研究 |
4.3.3 井间轮换计量试验 |
4.3.4 优化简化运行试验效果 |
4.4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气管道天然气水合物防治技术研究 |
5.1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规律研究 |
5.1.1 实验装置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介质 |
5.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 电热集气工艺试验 |
5.2.1 技术原理 |
5.2.2 试验内容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注醇集气工艺试验 |
5.3.1 试验内容 |
5.3.2 试验效果 |
5.3.3 运行成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集气管道腐蚀行为及防腐效果评价研究 |
6.1 腐蚀行为及成因 |
6.1.1 气井腐蚀影响因素与腐蚀速率关系 |
6.1.2 地面工艺腐蚀影响因素 |
6.1.3 腐蚀影响因素界限范围确定 |
6.2 防腐对策研究与评价 |
6.2.1 缓蚀剂加注 |
6.2.2 防腐材质 |
6.3 防腐涂层评价和优选 |
6.4 防腐技术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徐深气田集输工艺标准化设计模式研究 |
7.1 标准化设计的必要性 |
7.1.1 减轻劳动强度,保证设计质量 |
7.1.2 加快材料和设备采办进度 |
7.1.3 可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
7.1.4 奠定预制化制造、组装化施工的基础 |
7.2 标准化设计的现状 |
7.2.1 国外标准化设计现状 |
7.2.2 国内标准化设计现状 |
7.3 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 |
7.3.1 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需要标准化设计 |
7.3.2 标准化设计需要采用的先进工艺技术 |
7.3.3 标准化设计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 |
7.3.4 标准化设计需要立足工况实现系列化 |
7.4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研究 |
7.4.1 深层气田井场标准化设计 |
7.4.2 深层气田站场标准化设计 |
7.5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应用与评价 |
7.5.1 徐深3井区产能建设工程概况 |
7.5.2 标准化设计的应用及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政治风险的研究综述 |
1.2.2 国际工程的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的界定 |
2.1 国际工程的含义和特点 |
2.1.1 国际工程与国际工程市场 |
2.1.2 国际工程的特点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 |
2.2.2 工程项目风险 |
2.2.3 国际工程风险 |
2.2.4 风险管理方法 |
2.3 风险传导理论 |
2.4 脆弱性理论 |
2.4.1 脆弱性的概念 |
2.4.2 国际工程的脆弱性 |
2.5 木桶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政治风险现状 |
3.1 企业的基本情况 |
3.1.1 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
3.1.2 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
3.1.3 近五年业务涉及行业 |
3.1.4 近五年业务区域分布 |
3.1.5 未来五年海外业务规划 |
3.1.6 近五年项目的承发包方式 |
3.1.7 企业走向海外动因 |
3.2 关注的政治风险及因素 |
3.2.1 关注的风险类型 |
3.2.2 关注的政治风险类型 |
3.2.3 关注的汇兑限制风险因素 |
3.2.4 关注的汇对华关系风险因素 |
3.2.5 关注的政府违约风险因素 |
3.2.6 关注的政府征收/国有化风险因素 |
3.2.7 关注的战争暴乱风险因素 |
3.2.8 关注的行政监管风险因素 |
3.3 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实践 |
3.3.1 近五年经历过的风险事件 |
3.3.2 近五年经历过的政治风险事件 |
3.3.3 认为未经历政治风险的原因 |
3.3.4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
3.3.5 意向采用的风险管控工具 |
3.3.6 过去五年采用的风险防范措施 |
3.3.7 过去五年风险评估的外部合作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分析 |
4.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
4.1.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识别 |
4.1.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分类 |
4.2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行动者分析 |
4.2.1 数据搜集 |
4.2.2 社会网络分析 |
4.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传导路径 |
4.3.1 风险传导要素 |
4.3.2 解释结构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度量 |
5.1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外部威胁性度量模型 |
5.1.1 变量的识别 |
5.1.2 问卷调查与指标评价 |
5.1.3 数据的初步分析 |
5.1.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1.5 外部威胁性变量的内涵 |
5.1.6 国别风险评价 |
5.2 基于大数据的外部威胁指数动态调整 |
5.2.1 模型的构建 |
5.2.2 网络爬虫 |
5.2.3 文本挖掘 |
5.2.4 案例演示 |
5.3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内部脆弱性度量模型 |
5.3.1 变量的识别 |
5.3.2 数据的初步分析 |
5.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4 内部脆弱性变量的内涵 |
5.3.5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脆弱性评价 |
5.4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集成度量模型 |
5.4.1 模型的建立 |
5.4.2 模型的验证 |
5.4.3 模型的特点 |
5.4.4 模型的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对策分析 |
6.1 对策的识别与评价 |
6.1.1 对策的识别 |
6.1.2 重要性分析 |
6.2 对策的内涵与作用 |
6.2.1 因子分析 |
6.2.2 对策的内涵 |
6.2.3 对策的作用 |
6.2.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3 前期策略选择研究 |
6.3.1 理论模型 |
6.3.2 贝叶斯网络 |
6.3.3 结果和讨论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 |
7.1 需求分析 |
7.1.1 功能需求 |
7.1.2 具体功能 |
7.1.3 性能需求 |
7.1.4 系统管理 |
7.2 系统设计 |
7.2.1 系统结构 |
7.2.2 数据体系设计 |
7.2.3 数据的逻辑结构 |
7.3 系统实现 |
7.3.1 系统主界面 |
7.3.2 国别管理界面 |
7.3.3 项目管理界面 |
7.3.4 案例管理界面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世界各国的CRI及排名 |
附录二 中国承包商海外经营的风险及管控现状调研 |
附录三 国际工程政治风险影响因素及对策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案例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
(5)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控制 ——基于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政治风险的相关理论 |
2.2 政治风险与海外投资关系的研究 |
2.3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管理 |
2.4 简要的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形成 |
3.1 本章研究问题 |
3.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3 研究设计 |
3.4 案例发现 |
3.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演化 |
4.1 本章研究问题 |
4.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4.3 研究设计 |
4.4 案例发现 |
4.5 研究讨论与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控制 |
5.1 本章研究问题 |
5.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5.3 研究设计 |
5.4 案例发现 |
5.5 研究讨论与结论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实践启示 |
6.4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研究的科研课题 |
附录2 各层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与政治风险编码结果及典型引用语示例 |
附录3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演化各阶段编码结果及典型引用语示例 |
附录4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识别的关键构念及引用语举例 |
附录5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控制的关键构念及引用语举例 |
(6)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
2.1 创作原型积累阶段(1888-1917) |
2.1.1 成长环境 |
2.1.2 教育经历 |
2.1.3 早期创作:地区主义 |
2.2 创作理念建立阶段(1917-1944) |
2.2.1 纯粹主义提供视觉语言 |
2.2.2 《新精神》拓展传播途径 |
2.2.3 理论研究阐释艺术思想 |
2.2.4 中期创作:功能主义 |
2.3 创作风格深化阶段(1945-1965) |
2.3.1 扩展功能主义的内涵 |
2.3.2 追寻内心世界的观照 |
2.3.3 倾向个人意志的表达 |
2.3.4 晚期创作:粗野主义 |
2.4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基础:人本主义 |
2.4.1 人本主义的释义 |
2.4.2 人本主义的核心 |
2.4.3 人本主义的宗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
3.1 建造观念 |
3.1.1 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
3.1.2 遵循人性化的尺度 |
3.1.3 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
3.2 建造体系 |
3.2.1 “多米诺”结构体系 |
3.2.2 “雪铁龙”住宅模型 |
3.2.3 “新建筑五原则” |
3.2.4 四种基本住宅类型 |
3.3 建造方式 |
3.3.1 标准化体现秩序原则 |
3.3.2 批量化体现经济法则 |
3.4 创作实践 |
3.4.1 弗吕日现代居住区 |
3.4.2 马赛公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 |
4.1 形体秩序体现美感 |
4.1.1 几何体是造型的本质 |
4.1.2 基准线是秩序的保证 |
4.2 时空建筑传达美感 |
4.2.1 空间构成 |
4.2.2 建筑漫步 |
4.3 诗意建筑表达情感 |
4.3.1 绘画引发诗意的隐喻 |
4.3.2 建筑引发观者的情感 |
4.4 创作实践 |
4.4.1 朗香圣母教堂 |
4.4.2 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 |
4.4.3 东京国家西方美术馆 |
4.4.4 昌迪加尔建筑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 |
5.1 统一秩序获得“精神自由” |
5.1.1 几何秩序 |
5.1.2 功能秩序 |
5.2 诗意栖居带来“基本快乐” |
5.2.1 物质环境 |
5.2.2 人文环境 |
5.3 “光辉城市”构建理想模型 |
5.3.1 “瓦赞规划” |
5.3.2 “光辉城市” |
5.4 创作实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影响 |
6.1 对国际风格的影响 |
6.2 对设计组织的影响 |
6.2.1 对CIAM的影响 |
6.2.2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
6.3 对国家地区的影响 |
6.3.1 日本 |
6.3.2 美国 |
6.3.3 欧洲 |
6.3.4 南美 |
6.3.5 印度 |
6.3.6 中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
7.2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核心:融合 |
7.2.1 艺术的融合 |
7.2.2 .思想的融合 |
7.3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启示 |
7.3.1 建筑师的职责 |
7.3.2 建筑形式之源 |
7.4 由勒·柯布西耶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A 勒·柯布西耶的着作及报告 |
附录B 国内出版的研究勒·柯布西耶个案的部分着作 |
附录C 国内研究勒·柯布西耶的部分期刊论文 |
附录D 译介的代表性学术着作汇总表 |
附录E 国外研究勒·柯布西耶的代表性着作 |
(7)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带动 |
1.1.2 盲目跟风和忽视地域性 |
1.1.3 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不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促进文化传播和地域匹配 |
1.3.2 促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1.3.3 优化城市发展和多元运营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 |
2.1 适应性理念的发展与引介 |
2.1.1 适应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
2.1.2 建筑的适应性思维 |
2.2 体育场馆设计要素梳理 |
2.2.1 体育场馆的定义与内涵 |
2.2.2 体育场馆设计要素提取 |
2.3 体育场馆地域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地域性的概念与内涵 |
2.3.2 体育场馆设计地域性影响因子提取 |
2.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体育场馆设计理论 |
2.4.1 体育场馆设计的地域适应观 |
2.4.2 地域适应性思维在体育场馆设计中的体现 |
2.5 本章小结 |
3 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 |
3.1 满足地域经济技术 |
3.1.1 符合地域经济 |
3.1.2 匹配地域技术 |
3.2 契合地域自然条件 |
3.2.1 适应地形 |
3.2.2 协调周边 |
3.2.3 生态廊道下的建筑布局 |
3.2.4 海绵城市 |
3.2.5 景观配置 |
3.2.6 物理性能适应 |
3.3 兼顾地域人文特征 |
3.3.1 文脉形式与技法传承 |
3.3.2 文化抽象显扬 |
3.3.3 人文思想适应 |
3.4 本章小结 |
4 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解析 |
4.1 地域背景 |
4.1.1 东山县综合的地域经济技术特征 |
4.1.2 东山县独特的地域自然特征 |
4.1.3 东山县多元的地域人文特征 |
4.1.4 东山文体中心项目概况 |
4.2 体育场馆满足地域经济技术 |
4.2.1 选址适宜 |
4.2.2 适合市场需求的策划定位 |
4.2.3 功能复合化设计 |
4.2.4 容积控制与空间集约 |
4.2.5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设计 |
4.2.6 看台的灵活组合和空间利用 |
4.2.7 附属用房的转变 |
4.2.8 屋盖形式及结构选型 |
4.2.9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
4.2.10 资源在地化运用 |
4.2.11 气流组织形式设计 |
4.3 体育场馆对地域自然的适应 |
4.3.1 适应地形 |
4.3.2 顺应城市生态廊道 |
4.3.3 协调周边与界面形成 |
4.3.4 打造场所记忆 |
4.3.5 建筑布局适候 |
4.3.6 建筑形态适候 |
4.3.7 海绵城市和雨洪管理 |
4.3.8 利用地域资源 |
4.4 体育场馆对地域人文的适应 |
4.4.1 顺应海岛文化 |
4.4.2 人文思想适应 |
4.5 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 |
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社会实践 |
(8)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项目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介绍 |
2.1.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的过程 |
2.1.3 项目管理的特点 |
2.1.4 项目的管理职能 |
2.1.5 项目管理的任务 |
2.2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介绍 |
2.2.1 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
2.2.2 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
2.2.3 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 |
2.2.4 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的特点 |
第三章 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简介 |
3.1 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简介 |
3.1.1 公司规模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业务类型 |
3.2 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项目管理过程 |
3.3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背景 |
3.3.1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及所需物资 |
3.3.2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地理位置 |
3.3.3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的自然条件 |
3.4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3.5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
3.6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及建设要求 |
3.7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的大事记 |
第四章 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1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优化设计 |
4.2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原则与管理流程设计 |
4.2.1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原则 |
4.2.2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设计 |
4.3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
4.3.1 进度风险识别 |
4.3.2 质量风险识别 |
4.3.3 组织风险识别 |
4.3.4 其他风险识别 |
4.4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
4.4.1 外部诱发因素 |
4.4.2 内部诱发因素 |
4.5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引发的后果 |
4.6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定量分析 |
4.6.1 AHM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4.6.2 AHM分析法对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
4.7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计划 |
4.8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 |
4.8.1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进度风险应对措施 |
4.8.2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
4.8.3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组织风险应对措施 |
4.8.4 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其他风险应对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论文研究成果 |
5.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社会学视角下南华村拉祜族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乡村建设相关研究 |
(二) 国内乡村建设相关研究 |
(三)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相关研究 |
(四) 拉祜族文化相关研究 |
(五) 研究评述 |
四、论文设计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南华村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
一、村庄概况 |
(一) 南华村的“成长” |
(二) 南华村的“遗存”问题 |
二、南华村美丽乡村建设引领者的“智美”理念 |
(一) 乡村建设的美在于规划 |
(二) 乡村建设的美在于富裕 |
(三) 乡村建设的美在于灵韵 |
三、南华村乡村建设的“美丽”成果 |
(一) 乡村建设的社会之美 |
(二) 乡村建设的物质之美 |
(三) 乡村建设的生态之美 |
第三章 南华村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呈现 |
一、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缺乏且部分项目未被充分接受 |
二、权力的运作欠缺规范性 |
(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
(二) 在合作社内 |
三、乡建主体职责意识不够明晰 |
第四章 南华村美丽乡村建设问题阐释 |
一、乡村建设中的政府行为 |
(一) 文化符号的理解与融合度欠佳 |
(二) 失衡交换关系的存在 |
(三) 乡村建设管理者的角色认知偏差 |
二、拉祜族社会的文化结构 |
(一) 拉祜族社会文化的“内卷化” |
(二) “有限度”的对话 |
(三) “缺失”的表达渠道 |
第五章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构建 |
一、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性 |
二、加强乡村体制精英与非体制精英的合作 |
三、努力实现制度与文化的交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 1 聚乙烯( PE) |
美国和中国将推动全球乙烯产能扩张 |
全球低密度聚乙烯(LDPE)市场将达372亿美元 |
陶氏化学聚焦PE包装应用增长 |
杜邦投资1亿美元扩大乙烯共聚物产能 |
日本开发出新型树脂包装材料 |
包装用LDPE树脂 |
提高阻隔性能的吹膜级HDPE |
用于特高电压直流输电的PE电缆料 |
杜邦推出超高耐热新弹性体材料 |
双峰高密度聚乙烯(HDPE)用于饮用水管道 |
HDPE防撞保护结构 |
屏蔽交通噪音的塑料板 |
HDPE成核剂 |
2. 2 聚丙烯( PP) |
全球PP需求将年增约4% |
欧洲柔性包装增长,BOPP需求回升 |
展会上的包装用BOPP |
聚烯烃发泡材料 |
增强剂让聚烯烃不再“隐藏” |
热塑性聚烯烃 |
高性能聚烯烃 |
聚丙烯零部件成为Mucell新应用 |
针对汽车和包装的硬质PP发泡板 |
长纤维增强聚丙烯带来车内好空气 |
性能优于碳纤维的PP/碳纤维纱线 |
免涂装树脂 |
旭化成展出新型改性PP |
用于高性能拉伸薄膜的特种烯烃类TPE |
丙烯-乙烯弹性体助力PP薄膜的密封性能 |
热成型、薄膜、薄壁注塑件用PP |
Biaxplen推出金属化BOPP |
新型医用级PP棒助力整形行业 |
透明PP用于计量杯 |
纸-PP合成材料被用来制造笔记本电脑 |
EPP生产的折叠头盔 |
美利肯促进了透明PP的应用 |
格雷斯公司的新一代催化剂携手美利肯添加剂技术 |
非邻苯二酸盐催化的嵌段共聚PP |
用于玻璃纤维复合物的偶联剂 |
针对大型汽车零部件的PP基清洗组合物 |
2. 3 聚氯乙烯( PVC) |
全球PVC需求量上升 |
中泰化学取消PVC项目,改建电石产能 |
低VOC排放室内建筑用PVC材料 |
可替代PC的医疗级硬质PVC |
高阻燃、低收缩率的PVC电缆复合物 |
新型耐候性的覆盖材料合金和低密度PVC发泡配混料 |
PVC和PBT结合用于窗型材 |
EPA发布Dn PP新规则 |
采用黄豆基材料的改性PVC |
使用生物基增塑剂的软质PVC |
新型的PVC加工助剂和大豆增塑剂 |
用于含DCOIT的PVC涂层的稳定剂 |
2. 4 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 |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C) |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 |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ABS) |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SA) |
与PA的共混物 |
针对个人电子设备的TPE |
与食品饮料接触的热塑性弹性体 |
苯乙烯共聚物弹性体用于汽车玻璃窗框 |
用于刚性PP和聚烯烃的SBC改性剂 |
包装鱼肉的EPS吸湿基板 |
Styrolution新牌号用作医用吸入器 |
来自回收塑料的3D打印长丝 |
3 工程塑料 |
3. 1 尼龙( PA) |
金属替代 |
共聚物竞争 |
可再生原料 |
高质量表面 |
高温应用 |
朗盛比利时聚酰胺工厂投产 |
帝斯曼在北美新建高黏度Akulon PA6工厂 |
帝斯曼Stanyl Diablo PA46打造高性能中冷集成进气歧管 |
耐高温的和导热的PA |
新型耐高温尼龙用于发动机管线 |
阻燃PA耐热老化良好 |
回收尼龙用于汽车和更多 |
瑞典Nexam化学公司开发出新的高温聚酰亚胺NEXIMIDMHT-R树脂 |
帝斯曼于Fakuma 2014推出全新一代Diablo耐高温PA |
黑色PA12符合严格的铁道车辆标准 |
赢创聚酰胺获FDA食品接触通告 |
朗盛为轻型结构应用推出两款新型PA6 |
改善表面外观的长纤维尼龙复合材料 |
用作共混添加剂的透明PA |
高性能PA |
Lehvoss北美公司用于齿轮碳纤维补强复合材料 |
杜邦提高耐高温PA产能 |
Teknor Apex推出新型PA,韧度提升50% |
英威达新推透明PA,大力改善传统PA性能 |
3. 2 聚碳酸酯( PC) |
创新照明系统 |
拜耳关闭德国和中国片材工厂 |
行李箱外壳用挤出级PC |
Sabic PC板材代替PMMA/PC用于飞机 |
照明、医疗设备用PC |
轨道车内饰用Sabic新型PC树脂和片材 |
Sabic宣称获导电PC薄膜突破 |
拜耳推出新型阻燃PC混合材料 |
新型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FRPC |
3. 3 聚甲醛( POM) |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 |
巴斯夫新型抗静电碳纤维PBT |
朗盛发现汽车外部件用PBT潜能 |
蓝星推出超低挥发型PBT基础树脂 |
3. 4. 3 其他 |
用于LED电视的PCT聚酯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 1 聚芳醚酮( PAEK) |
PEEK型材认证用于石油、天然气领域 |
Solvay推高刚性聚醚醚酮 |
PEEK脊柱植入物获得FDA批准 |
聚酮配混料重新上市 |
4. 2 聚苯硫醚( PPS) |
长玻璃纤维和导热PPS |
索尔维收购Ryton PPS以进一步拓展其特种聚合物产品 |
4. 3 聚芳砜( PASF) |
汽车动力总成部件用新型耐磨PESU |
4. 4 含氟聚合物 |
具有广泛用途的特色含氟聚合物 |
4. 5 液晶聚合物( 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 1 酚醛树脂 |
5. 2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 2. 1 市场动态 |
5.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5. 3 环氧树脂( EP) |
5. 4 聚氨酯( PU) |
1) 泡沫塑料 |
2) 胶黏剂 |
3) PU涂料 |
4) 聚氨酯弹性体 |
四、南美部分国家管道施工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GC公司劳务分包法律风险防范研究[D]. 郭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2]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D]. 夏峻嵩. 东南大学, 2020(02)
- [3]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D]. 孙云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国际工程政治风险的机理、度量与对策研究[D]. 常腾原. 东南大学, 2020(01)
- [5]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控制 ——基于反对型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D]. 何金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 孙丹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7]东山县文体中心体育场馆地域适应性设计研究[D]. 林美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缅甸A油库MD首站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张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社会学视角下南华村拉祜族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 沈仕坤. 云南大学, 2018(04)
- [10]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o.Ltd.;. 塑料工业,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