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股票市场信用问题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冯登艳
导师: 袁文平
关键词: 股市信用,虚拟资本,信用机制,信用缺失,信用建设
文献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从信用、虚拟资本、股票市场的内在联系入手,考察了我国股市的信用状态,分析了我国股市信用缺失的原因,提出了重建我国股市信用秩序的对策。信用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演化的结果。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考察的,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是指借贷资本运动的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信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展。信用本质上是个经济问题即产权问题,同时,它又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它还是一种契约文化的体现。信用本身是抽象的,要借助于各种凭证表现出来,即为信用工具。虚拟资本是信用创造的重要的信用工具。虚拟资本产生后,信用显得尤为突出和至关重要。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人们还是接受它,这完全基于信用,离开了信用,虚拟资本就根本不存在。股票是信用创造的联合资本的虚拟形式,进行股票交易的股票市场的运行完全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信用是股市大厦的基石。股市上的信用要靠多个市场参与主体的来维持,然而,由于上市公司在与多个市场主体的关系中,始终都处在信息优势地位,股市信用也就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信用。中国股市无论是对经济改革还是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股市是在缺乏信用基础的情况下,由政府主导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推进,表现在用行政机制代替市场机制,用国家信用代替市场信用。信用缺失是中国股市当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中国股市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正式制度(产权、法律制度等)约束和非正式制度(道德文化)约束都存在着缺陷。中国需要股市,股市离不开信用,重建信用秩序已是发展我国股市的头等大事。一、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七个部分。2导论阐述了选题的思考与研究意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的方法。第一部分对信用概念、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机制以及马克思和西方的信用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自己对信用的理解。信用是基于信任基础上的有时间间隔的经济交易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信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宽泛。心理上的信任是信用的核心,产权是信用的基础,法律是信用的保障,诚信是信用的思想道德支撑。马克思认为,信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信用也容易助长投机、欺诈行为的发生,造成虚假的膨胀,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根据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博弈论,信用的产生和演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个体之所以选择信用,是因为有信用比没有得到更多,个体间的长期博弈过程就会形成一系列的信用合作关系。社会群体形成信用合作关系,因为有了信用,才避免了社会资源过多的配置于合约的谈判、监督和对违约惩罚上,使群体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在现实市场经济中,信用交易并不总是重复博弈,一次性博弈大量存在,必然引发许多不合作的失信行为。在这些情况下,要使信用交易能够进行,必须通过第三方的强制手段即法制手段,对失信者以法律的惩罚代替个人之间的“一报还一报”。第二部分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说明股票是由信用创造的,它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信用。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可以得出,虚拟资本是由信用创造的,信用特征是虚拟资本的本质特征,股票是信用创造的联合资本的虚拟形式。股票是重要的信用工具,是更高层次的信用形式,因为股票信用既不承诺回报多少也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第三部分阐述了信用是股市的基石。股市是市场体系的高级形式,一方面,股市把信用交易发展到更高阶段,对信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股市上进行交易的股票是一种虚拟资本,与一般的产品、要素市场相比股市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股市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道德风险更为突出。所以,股市上的信用更为重要,它的运行完全靠信用来维系,一旦信用体系瓦解,市场就会顷刻3崩溃。股市在自然产生和演进中,参与者的重复博弈产生信用机制,法律的介入为维护股市信用提供保障。第四部分论述了上市公司信用是股市信用的核心及影响上市公司信用的因素。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始终处在信息优势地位,是受信方,它的行为对其他参与主体有着重要的影响。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信心,决定着市场的兴衰存亡。独立的产权是上市公司信用的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信用的制度保障,有效的外部监督是构筑上市公司信用的“防火墙”。第五部分对我国股市的信用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说明了我国股市信用缺失。失信已成我国上市公司的一大通病,从造假骗取上市资格,到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从虚增收入和利润,到披露虚假信息;从虚假重组,到掏空上市公司,等等,中介机构也沦为股市造假的帮凶,使股市染上了“信用缺失综合症”。第六部分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对我国股市信用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股市上存在的产权不明晰、国有股“一股独大”、产权不完备等产权制度缺陷,使产权对信用的激励与约束失灵;法律不健全且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以及退市制度缺陷,使失信成本降?
论文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思考与研究意义
0.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0.2.1 基本思路
0.2.2 研究方法
1 信用
1.1 信用概念
1.1.1 信用概念的界定
1.1.2 对信用的理解
1.1.3 信用与相关概念辨析
1.2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1.3 信用机制
1.3.1 人格维持机制
1.3.2 担保和抵押机制
1.3.3 信誉机制
1.3.4 第三方保障机制
1.4 马克思与西方的信用理论
1.4.1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1.4.2 西方的信用理论
2 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2.1 收入资本化产生虚拟资本
2.1.1 从货币、资本到生息资本
2.1.2 从生息资本、收入资本化到虚拟资本
2.2 信用直接创造虚拟资本
2.2.1 银行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2.2.2 商业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2.2.3 信用工具创造虚拟资本
2.3 股票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信用
2.3.1 信用是股份公司产生的基础
2.3.2 股票信用的特点
3 信用是股市的基石
3.1 股市是信息市场
3.1.1 股票市场的特殊性
3.1.2 股票市场的信息与效率
3.2 股市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3.2.1 股市的不确定性
3.2.2 股市的信息不对称
3.2.3 股市上的道德风险更突出
3.3 股市靠信用来维系
3.3.1 一次博弈导致交易难以进行
3.3.2 重复博弈产生信用机制
3.4.3 法律为信用的维系提供保障
4 上市公司信用是股市信用的核心
4.1 上市公司在股票信用中的特殊性
4.1.1 不承诺回报多少
4.1.2 不受时间限制
4.1.3 不总是信用交易的当事人
4.2 上市公司信用的核心地位
4.3 上市公司信用构建
4.3.1 独立的产权是信用的基础
4.3.2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信用的制度保障
4.3.3 有效的外部监督是构筑信用的“防火墙”
5 中国股市的信用状态
5.1 中国股市发展概况
5.1.1 产生的背景
5.1.2 发展历程
5.2 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
5.2.1 产生演进的非市场化
5.2.2 上市公司是改出来的
5.2.3 股权结构人为分割
5.2.4 上市容易退市难
5.3 中国股市信用状态的实证分析
5.3.1 上市公司信用缺失
5.3.2 中介机构沦为造假帮凶
5.4 国家信用在支撑着中国股市
6 中国股市信用缺失的原因
6.1 产权制度缺陷使其对信用的激励和约束失灵
6.1.1 产权不明晰使上市公司失去守信的内在动力
6.1.2 “一股独大”且所有者缺位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
6.1.3 产权不完备使股东行为扭曲
6.2 法律和监管制度缺陷使失信收益大于成本
6.2.1 对失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6.2.2 监管不力使失信被发现的概率降低
6.2.3 惩罚不严使失信成本降低
6.2.4 退市制度缺陷使失信者有恃无恐
6.4 信用文化缺失是失信的深层次原因
7 重建我国股市信用秩序的思考
7.1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
7.1.1 产权必须明晰化
7.1.2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7.2 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惩罚力度
7.2.1 强化管理层诚信义务和责任
7.2.2 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
7.3.3 建立市场化的退市制度
7.3 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04
参考文献
- [1].价差波动约束下的最优统计套利策略研究[D]. 杨少华.辽宁大学2018
- [2].中国股票市场主要参与者行为特征研究[D]. 邓增洪.武汉大学2013
- [3].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效率研究[D]. 阙紫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 [4].中国股票市场功能演进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D]. 王兰军.西南财经大学2002
- [5].股票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相关问题研究[D]. 林志毅.厦门大学2000
- [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股市调控策略实证研究[D]. 林平忠.厦门大学2003
- [7].股票市场流动性研究[D]. 单树峰.华东师范大学2004
- [8].中国股票市场效率实证研究[D]. 赵云立.吉林大学2004
- [9].非有效市场下的股票市场定价模型[D]. 黄志忠.厦门大学2004
- [10].中国股票市场预测方法的研究[D]. 殷光伟.天津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张长起.复旦大学2004
- [2].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D]. 孙成刚.复旦大学2004
- [3].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研究[D]. 卢华.复旦大学2004
- [4].基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行为金融研究[D]. 梁立俊.复旦大学2004
- [5].信用理论、制度与实践问题研究[D]. 范南.东北财经大学2005
- [6].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研究[D]. 杨奇志.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基于量价分析的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研究[D]. 周观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 [8].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检验[D]. 孟庆顺.吉林大学2005
- [9].中国股票市场退出机制研究[D]. 倪勇.复旦大学2005
- [10].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操纵研究[D]. 邹小山.暨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