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论文摘要

伴随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变化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变化问题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之间的中心环节,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中国的黄土高原既保留着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同时也是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区域内的环境变化过程虽然是几百万年来的地质现象,但在近万年尺度内尤为剧烈,这表明在此阶段,人类活动是引起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即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那么,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环境变化有着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予以表达?同时,又应当用什么方式才能减轻?上述问题的着眼点正是本项研究所致力的方向。我们的研究以“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的关系”为最终科学目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运用地貌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相关的科学方法,选取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条件下的典型区域,将个案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发生在清至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复原,认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自然要素,从中提取近300年研究尺度内与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有关的历史信息,做出相应的人口数据和土地数据关系的定量表达,探求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总体把握此类研究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的贡献。本项研究剖析了典型地貌区域(黄土塬区、黄土残塬沟壑区、丘陵沟壑区、风沙草滩区和典型流域)人为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了侵蚀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政策、人口聚落变迁、耕作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历史时期黄土塬区的土壤侵蚀过程是人为加速侵蚀和自然侵蚀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加速侵蚀的作用并不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所减弱,在局部地区还存有加重的趋势。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探究人类行为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具体途径和可能达到的程度。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在人口压力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认为人口压力的增强、土地利用方式的固化和延续推动民众的耕垦区域开始发生变化,在高原沟壑区,土地利用的部位呈现塬面→梁地→坡地(山地)的发展态势;在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的部位呈现由坡地→梁顶和沟掌地→梁峁斜坡和沟缘缓坡→地形陡、土层薄并有基岩出露陡坡或裸岩薄土部位的发展态势。土壤侵蚀随耕作部位的垂直性变化而逐步加强。通过对研究区内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土地利用规模和强度的分析,我们认为,研究区内人口规模呈现自南部塬区→北部丘陵沟壑区→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逐渐递减的趋势,人口密度则呈现由葭州、绥德州向外延伸的半扇形递减趋势。土地利用的规模和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强度和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在时间上与人口的变化是正比关系,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受地理环境中的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双重影响。综上所述,清至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由于区域气候的特殊性,降水、霜期等自然因素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变化明显,在人为影响下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壤侵蚀问题突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随着农牧业开发而逐步增强,沙漠化在整个清时代呈现出一个较为平缓的变化趋势,而这种变化趋势直到民国时期才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相关术语评述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术语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简史和研究的切入点
  • 一、研究简史
  • 1、植被演替和环境变化
  • 2、地貌变迁和土壤侵蚀
  • 3、土地利用和黄河变迁
  • 4、人类活动和沙漠化
  • 二、研究的切入点
  • 1、时间尺度的选取
  • 2、空间尺度的把握
  • 第三节 本项研究所探讨的问题、研究方法与资料运用
  • 一、所探讨的问题
  • 1、人口变动趋势——量与质的变化
  • 2、土地利用——方式、力度和部位
  • 3、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运用
  • 1、研究方法
  • 2、史料搜集和辨析
  • 上篇 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 第一章 侵蚀环境的复原
  • 第一节 自然侵蚀环境的复原
  • 一、历史地貌的勾勒
  • 二、区域气候的分析
  • 三、土地覆被状况
  • 第二节 人文侵蚀环境的复原
  • 一、人口迁移和聚落变迁
  •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
  • 三、国家政策的影响
  • 第二章 兴屯垦殖政策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兴屯垦殖政策的兴废
  • 一、历史背景
  • 二、兴屯道、厅在陕北地区的设置及其初期施政效果
  • 三、兴屯道、厅的废除及其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兴屯垦殖政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一、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 二、政策影响下的民众应对
  • 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 第三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口变动、土地垦殖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洛川塬为例
  • 第一节 人口变动和土地垦殖分析
  • 一、 兴屯垦殖政策的兴废
  • 二、“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
  • 三、同治年间战乱和光绪“丁戊奇荒”影响下的洛川塬
  • 第二节 土地垦殖和人为加速侵蚀
  • 一、自然灾害与人为加速侵蚀
  • 二、开荒扩种与坡耕地土壤侵蚀
  • 三、林地开垦加速侵蚀与侵蚀环境的形成
  • 第三节 基本认识与初步结论
  • 第四章 黄土残源沟壑区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宜川县为例
  • 第一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
  • 第二节 土地垦殖过程分析
  • 一、区域小气候的特殊性
  • 二、人口迁移和聚落变迁
  • 三、作物种类及收成
  • 四、土地垦殖方式分析
  • 第三节 土地垦殖过程中人为加速侵蚀现象分析
  • 一、聚落形态
  • 二、耕作部位
  • 三、生产工具
  • 第四节 基本认识与初步结论
  • 第五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环境下的土地垦殖和民众应对——以绥德县为例
  • 第一节 侵蚀环境的复原
  • 一、历史地貌的复原
  • 二、区域气候的分析
  • 三、土地覆被状况
  • 第二节 人与土地:侵蚀环境中的人类活动
  • 一、明末清初的恢复时期
  • 二、从民、屯分隶到“撤屯并卫”转型时期
  • 三、同治年间至光绪年间的动荡时期
  • 四、清末至民国的发展时期
  • 第三节 环境和民众应对:土地垦殖过程中土壤侵蚀现象分析
  • 一、耕作部位
  • 二、耕作半径
  • 三、耕作方式
  • 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 第六章 典型流域的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米脂县东沟河流域为例
  • 第一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
  • 第二节 土地垦殖与土壤侵蚀演变过程
  • 一、早期的河渠整饬与土地垦殖
  • 二、明末清初的河渠整饬与水力侵蚀
  • 三、清代中期的土地垦殖与河渠维护
  • 四、清末民初的河渠整饬
  • 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 下篇 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关系研究
  • 第七章 伙盘地:陕北长城外移民社会的复原
  • 第一节 历史背景——移民社会出现的先决条件
  • 一、时代特点
  • 二、伙盘地名称由来
  • 三、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地域范围的界定
  • 四、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地理条件
  • 第二节 移民因素的介入——从“雁行人”到伙盘地居民
  • 一、移民种类
  • 二、与原籍的关联度
  • 三、汉蒙民关系
  • 第三节 村庄化——伙盘地居民定居生活的前提
  • 一、政治环境与行政力量的干预
  • 二、传统道德、风俗习惯与居住形式
  • 三、交通线的扩展与商贸活动
  • 四、社会管理
  • 五、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与人口增殖
  • 第八章 垦殖政策的调整与陕北长城沿线的自然环境变化
  • 第一节 封禁期:自然环境的逐步恢复
  • 第二节 招垦期:牧区农业景观的凸现
  • 第三节 禁垦期:违禁私垦
  • 一、禁令颁行初期的垦殖
  • 二、利益驱动下的违禁私垦
  • 第四节 拓垦期:自然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 第五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 第九章 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以榆林金鸡滩乡为例
  • 第一节 土地覆被状况与土地垦殖类型
  • 第二节 土地垦殖阶段特征
  • 一、资料评价
  • 二、地理环境
  • 三、土地垦殖阶段特征
  • 第三节 土地垦殖的空间差异
  • 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
  • 总论: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 第一节 土地承载力判断
  • 一、生产条件
  • 二、土地生产力
  • 三、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
  • 第二节 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
  • 一、人口规模
  • 二、人口密度
  • 三、人口迁移
  • 第三节 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
  • 一、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
  • 二、土地利用和沙漠化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城市人口变动和房价的关系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11)
    • [2].气象条件与人口变动的相关关系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04)
    • [3].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及发展趋势分析[J]. 商 2015(29)
    • [4].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难点问题的对策[J]. 统计与管理 2015(09)
    • [5].“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预测及应对[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7(01)
    • [6].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安部 民政部 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出生人口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报 2017(01)
    • [7].提高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质量 为各级领导提供优质服务[J]. 统计与管理 2013(01)
    • [8].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英文)[J]. China Population Today 2010(Z1)
    • [9].学龄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的最新研究综述[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10)
    • [10].以建筑物为抽样框的大城市人口变动调查抽样模式探索[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11)
    • [11].河南:全面两孩政策调整下的人口变动[J]. 区域治理 2019(52)
    • [12].完善监测广调查 精准服务助发展——江阴市统计局[J]. 江南论坛 2020(04)
    • [13].加大行政手段 确保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成功[J]. 统计与管理 2012(02)
    • [14].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应抓好六个关键环节和督导检查工作力度[J]. 统计与管理 2012(06)
    • [15].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 中州学刊 2009(05)
    • [16].学龄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综述[J]. 网络财富 2010(04)
    • [17].天津市适龄人口变动及对其中小学校布局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0)
    • [18].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工作探索[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09)
    • [19].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的发展图式[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04)
    • [20].继往开来,认真做好全省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工作——在人口变动和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青海统计 2012(10)
    • [21].资源型省份人口变动趋势及政策启示——基于山西省和东三省的比较[J]. 煤炭经济研究 2019(09)
    • [22].人口变动对大众体育的影响[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7)
    • [23].人口变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人口学刊 2009(06)
    • [24].抗战前后陕北的灾荒救济与人口变动[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5].区域就业人口变动趋势视角下的沿海产业转移趋势及障碍因素研究[J]. 西北人口 2013(05)
    • [26].农民工回流规模控制探讨——以人口变动对农民工回流影响的分析为中心[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7].应对人口变动的教育政策:上海市的经验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01)
    • [28].流动人口变动对广东出生人口数量影响研究[J]. 南方人口 2011(06)
    • [29].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特点、未来趋向与发展路径[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30].上海人口变动对上海郊区发展的影响[J]. 科技广场 2013(06)

    标签:;  ;  ;  ;  ;  ;  

    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