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概念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概念迁移,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概念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何倩,秦伟[1](2019)在《国内概念迁移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中心研究问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高校研究者的关注,概念迁移研究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新发展。笔者主要介绍了概念迁移的界定、理论来源,并对2005-2019年14年间国内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做简要分析,最后总结了国内概念迁移研究的侧重点及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30期)
吕靖[2](2019)在《汉语作为二语的概念迁移偏误及其词典学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迁移是近年来迁移学说的新发展,由最初的对比分析到偏误分析再到现在的概念迁移研究,由语言形式方面的比较分析到概念结构的深层探索,是迁移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本文借鉴概念迁移研究的新思想,从概念迁移的角度分析了对外汉语语料库中用词偏误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对中介语用词偏误的产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这些分析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会平[3](2019)在《概念迁移视域下中国英语初学者动词范畴内部混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语法概念迁移"为理论视角,以"英语词类学习母语迁移框架"为数据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英语初学者动词范畴内部子范畴的词类混用,从而探索初学者该类偏误的系统性特征与认知概念根源。通过检索与数据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初学者动词范畴内部混用已具有系统性特征。该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动词原形与非限定动词的混用和非限定动词的逃避使用,其认知概念根源是汉语[动词]语法概念范畴系统及其语法概念属性的负迁移。本研究为中国本土的语法概念迁移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为英语动词教与学提供了认知概念层面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期刊2019年03期)
邱艳芳[4](2019)在《概念迁移现象在英语词汇及句法习得中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迁移是近年来语言迁移研究的最新理论之一,它为研究者们从认知层面上解释语言迁移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概念迁移体现在学习者中介语的各个层面。从概念迁移视角出发,分析汉语对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词汇和句法过程中的迁移影响,并阐释迁移的原因,既能够加深学习者对二语学习中概念迁移的认识,也能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会平[5](2019)在《语法概念迁移视域下的英语副词学习——以添加关系副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以新加坡双语者语料为参照系,通过检索语料库中添加关系副词的使用情况,分析中国初级英语学习者语法概念迁移情况,从而对中国英语初学者的副词学习与概念迁移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初学者在副词学习上语法概念迁移偏误频率较高,主要在[位置][肯定性][主系表结构]这3个语法概念范畴/概念表征上发生迁移偏误,且具有系统性、规律性;新加坡双语者的汉语语法概念迁移规律与中国英语初学者相似,其英语变体的形成对中国英语初学者具有警示作用。本研究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支持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同时对初学者英语副词的教与学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杨洋[6](2019)在《高中生英语写作中介词IN概念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语言迁移领域的最新理论是概念迁移假说。该假说认为,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概念结构和概念化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双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这些差异可能会在不同语言之间迁移。这意味着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将不再只是停留在对语言表层现象的分析上,如语法词汇等,而是将重点放在探索学习者与母语概念系统的异同上。概念迁移现象可能反映在学习者习得目标语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搭配、时态语法、语言使用等。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介词的概念范畴上划分不同,这就使得英语介词的使用成为中国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二语介词习得与概念迁移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国家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概念迁移是影响介词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写作在高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汉语的概念范畴,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经常会对高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就会导致概念迁移与写作错误的产生。在学生写作中所犯的各种错误里,介词错误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介词作为一个功能词,经常和句子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在高中生写作中介词IN的使用频率最高,是学生最喜欢使用的介词之一。介词IN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在空间域和隐喻义上的重要用法是很多学者研究讨论的核心。对高中生书面表达中的介词IN使用错误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英语介词的正确习得和规范使用情况,也有助于补充和发展介词和概念迁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英语写作中介词IN的概念迁移现象及潜在成因。具体研究问题有以下叁个:(1)高中英语写作中介词IN是否存在概念迁移?(2)如果存在,概念迁移是否在介词IN的不同义项上出现差异?(3)高中英语写作中介词IN出现概念迁移的潜在原因有哪些?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某中学330篇高一年级学生英语作文为研究语料,并结合刺激回忆法,运用AntConc对写作数据进行检索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得出如下结论:(1)高中英语写作中介词IN概念迁移确实存在,且是妨碍介词IN正确习得的重要因素。(2)概念迁移现象在介词IN的叁个义项上存在差异,在“使用语言、材料等”这一义项上概念迁移率最高,在“在…上,在…里”这一义项上概念迁移率最低,概念迁移现象存在差异。(3)英汉语在概念系统认知上的异同和二语输入频率是两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刺激回忆分析讨论,目标语的内部迁移及知识系统的不完整、学生较低的学习动机,以及英语教师对介词教学不够重视等都是潜在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探究中国学生在英语介词IN的习得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概念迁移现象,从而对概念迁移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并探讨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试图帮助教师重视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概念迁移问题,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中介词的正确使用率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雷思雨[7](2019)在《概念迁移视域下的中式英语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每一个英语学习者而言,在学习初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使用中式英语的情况,这是一个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首先引入了语言研究中"概念迁移"这一理论,进而从概念迁移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式英语产生的背景、概念、类型,以及规避中式英语的方法,希望对英语学习者能够起到参考、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6期)
彭如[8](2019)在《概念迁移视角下高中生英语过去时习得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迁移现是一种发生在二语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上世纪末,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兴起,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语言迁移的过程,从而探究迁移背后的认知机制的问题。自从Jarvis和Pavlenko提出“概念迁移假说”以来,一大批学者以概念迁移为切入点,就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以时态为切入点的研究还涉之甚少。鉴于此,本文从概念迁移的视角出发,从理解和产出两个方面探索中国高中生英语过去时习得的基本情况以及偏误背后概念层面的原因,旨在为我们今后的时体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叁个问题:1)中国高中生在英语过去时理解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概念迁移?体现在哪些方面?2)中国高中生在英语过去时产出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概念迁移?体现在哪些方面?3)学优生和后进生在英语过去时习得过程中是否有差异?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高一年级一个自然班的5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语法判断任务检测高中生英语过去时理解过程中所依靠的主要判断依据;其次,利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电影片段,布置笔头的故事复述任务来收集高中生过去时产出过程时所出现的主要错误;最后,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探究高中生英语过去时习得偏误的概念根源。对采集到的数据从概念迁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受试在英语过去时理解时发生了概念迁移,具体表现在:首先,他们倾向于根据时间状语来识别英语过去时;与此同时,他们容易将英语中的助动词“did”等同于汉语中的体标记“了”和“过”;最后,在时间状语从句中,他们倾向于根据从句来识别过去时。(2)受试在过去时产出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六种错误类型,其中“be”动词的误用(类型1)、并列句中过去时使用错误(类型2)、复杂句中过去时使用错误(类型3)和多种时态的混合使用(类型5)这四类错误与概念迁移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原因为:汉语主要采用词汇手段去表达时间信息而英语倾向于使用语法手段;汉语表现出块状性和离散型而英语表现出连续性和勾连性;汉语习惯于将时间等背景信息置于中心事件之前而英语则不尽然。而这一切都与中国人整体性、形象性、圆形的思维模式有关。(3)学优生和后进生在英语过去时习得方面产生了显着的差异,后进生无论是在理解还是产出方面都更依赖于汉语的相关概念,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使用偏误。总之,在英语过去时习得过程中,中国高中生确实出现了概念迁移的现象,而相比于学优生,后进生更加依赖汉语的相关概念去帮助他们习得英语过去时。这样一来,在今后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减轻甚至摆脱母语概念的干扰将是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3)
刘雪卉[9](201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运动事件的双向概念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迁移是语言迁移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趋势,然而学界对概念迁移的定义和判断方法仍不完善,现有研究多从语言层面来证明概念迁移,往往导致对迁移的过度解释,而探讨概念迁移双向性的研究更是凤毛菱角。运动事件是概念迁移研究常用的概念域之一。不同语言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方式可能不同,这种跨语言差异为研究概念迁移提供了基础。然而,汉语的运动事件类型学归属仍存在争议,基于汉语和英语运动事件概念域探讨概念迁移的研究不多且结果存在分歧。本研究在梳理概念迁移的界定和判断并分析汉语、英语运动事件词汇化和概念化方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线下和线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图片故事描述任务和视频相似性判断任务,聚焦运动事件中的两个重要成分——运动方式和运动路径,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运动事件中运动方式和运动路径的词汇化和概念化方式,以此探究双向概念迁移是否存在以及双向迁移是否受二语水平影响。研究包括4组受试:低、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汉语、英语本族语者。实验数据采用E-Prime 2.0、BFSU PowerConc 1.0和SPSS 16.0进行收集和分析,并运用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进行显着性检验。研究有3点发现:1、汉语和英语在运动事件词汇化和概念化方式上差异显着,表现为汉语本族语者使用更多路径动词(和路径卫星词)和凸显路径的词汇化结构,而英语本族语者使用方式动词和凸显方式的词汇化结构较多;相应地,汉、英本族语者在相似性判断任务中对方式一致和路径一致运动事件刺激的相似性判断结果和反应时也有显着差异,表明汉语和英语对运动方式和运动路径的相对凸显性不同,汉语更突显运动路径而英语更突显运动方式。2、中国英语学习者描述运动事件时会发生双向概念迁移。正向迁移表现为英语学习者用英语描述运动事件时体现出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特征,即比英语本族语者更多使用路径动词(和路径卫星词)和凸显路径的词汇化结构,而使用方式动词和凸显方式的词汇化结构较少,反向迁移表现为英语学习者用汉语描述运动事件时体现出英语运动事件词汇化特征,比汉语本族语者使用的路径动词(和路径卫星词)和凸显路径的词汇化结构少而方式动词和凸显方式的词汇化结构多;英语学习者的概念化方式也显着区别于汉、英本族语者,其运动方式和运动路径的凸显度都低于汉、英本族语者,呈现出一种“中和”的趋势,且每个英语学习者的运动事件词汇化和概念化方式有显着相关性,从而证明了语言表达中的双向迁移发生在概念层面。3、概念迁移受二语水平影响:英语水平越高,正向迁移越弱,逆向迁移越强。这表现为高、低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运动事件词汇化和概念化方式整体上差异显着,前者更接近英语本族语者,后者更偏向汉语本族语者。在两个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研究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双向概念迁移的表现,探讨了双向概念迁移的发生机制及随二语发展的变化模式,还发现英语学习者的运动事件词汇化和概念化具有区别于一语和二语单语者的独特特征。本研究阐明了汉语和英语的运动事件词汇化和概念化的特征,加深了对概念层面语言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提出了概念迁移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还对外语教学有一定启示,证明了从概念层面讲解跨语言差异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3)
郭丽玮[10](2019)在《概念性迁移视角下的中英文时间信息加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中、英文漫画描述及和美国英语母语者的漫画描述,从迁移角度分析了中国学生中、英文时间信息加工的异同。受试是来自美国某小学六年级的美国英语母语者和来自河北省某高校的英语专业的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剔除无效数据后,剩余有效受试共156名,分为叁组:26名美国英语母语者、130名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其中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又分为两组,一组受试先使用英文描述后使用汉语描述,另一组反之。考虑到受试对测试内容的理解能力,确定测试任务的内容是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亲情漫画——《父与子》中的两幅漫画。并且确保两幅所选漫画在内容上的相似性,保证漫画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在受试描述完成后立刻将数据收回,在其他叁位同学的帮助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注。叁组受试的测试数据运用SPSS 17.0和Antconc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汉语写作和美国英语母语者英语写作中时态的使用频率以及中英文时间表达方式的异同,同时统计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英语母语者动词的屈折变化错误率,并运用Log-likelihood Calculator 1.0计算对数似然比,分析英汉语时间信息加工的异同。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对于同一幅漫画,无论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英文描述,还是英语母语者的英文描述,大部分均采用过去时态;(2)虽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英文描述都采用语用、时间状语及屈折词素叁种方式来表达时间概念,但其中文描述多采用屈折词素“了”来表达过去时间,而英文描述多采用语用和时间状语两种方式来表达时间概念;(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文描述与英语母语者相比,虽然在语用和屈折词素的使用上无显着差异,但中国英语学习者较多的使用了时间状语的表达方式;(4)与英语母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动词的屈折变化错误率显着高于母语者。研究结果说明,虽然人类的时间概念具有普遍类似性,但在时间概念的加工上,二语者与母语者仍存在加工差异:二语学习者虽已生成屈折词素概念,但在输出表达上尚未达到英语本族语者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概念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概念迁移是近年来迁移学说的新发展,由最初的对比分析到偏误分析再到现在的概念迁移研究,由语言形式方面的比较分析到概念结构的深层探索,是迁移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本文借鉴概念迁移研究的新思想,从概念迁移的角度分析了对外汉语语料库中用词偏误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对中介语用词偏误的产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这些分析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概念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何倩,秦伟.国内概念迁移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9
[2].吕靖.汉语作为二语的概念迁移偏误及其词典学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
[3].张会平.概念迁移视域下中国英语初学者动词范畴内部混用探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
[4].邱艳芳.概念迁移现象在英语词汇及句法习得中的表征[J].陇东学院学报.2019
[5].张会平.语法概念迁移视域下的英语副词学习——以添加关系副词为例[J].外语学刊.2019
[6].杨洋.高中生英语写作中介词IN概念迁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7].雷思雨.概念迁移视域下的中式英语现象研究[J].长江丛刊.2019
[8].彭如.概念迁移视角下高中生英语过去时习得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9
[9].刘雪卉.中国英语学习者运动事件的双向概念迁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10].郭丽玮.概念性迁移视角下的中英文时间信息加工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