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方法探究——《王安石变法》为例

历史学习方法探究——《王安石变法》为例

◆周良君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治史的能力,改进学生学史的方式。历史学习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老师也不能单一地照本宣科。这就要求我们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途径。由于历史的学科特点,我们总结了“了解——理解——见解”的历史学习“三步曲”。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实施这“三步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谨以《王安石变法》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诸如历史事实中的年代、地点、人物、经过等,要求准确无误地掌握。梳理历史线索,有助于形成知识结构;概括阶段特征,便于立体地把握历史。“了解”主要体现了个体学习,思维的要求主要是记忆。

情境导入:(宋神宗眉头紧锁)愁啊愁,愁白了头,社会危机何时解,让我无奈让我忧。现实如此的折磨,这究竟是为什么?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设想走进历史,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的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

第一步——了解

在学习中,学生讨论热烈: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每项措施的初衷和执行效果都相左?王安石变法表面将农民和政府放在首位,实际上并未为农民谋到利益,而他一味地为政府增收、节支,极大地损害了个体的利益,不只是大地主、大官僚,农民也无法支持他,因此改革遭到的阻力是巨大的。而每次改革都有反对者,为什么王安石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跟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第三步——见解

见解之一: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得失?

(1)不战而屈人之兵。(2)这些措施在短期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坚不可摧的利益群体,在国家财政无力支撑的情况下,势必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见解之二: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要注意用人。(2)改革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3)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4)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5)改革要有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小节: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社会问题→变法革新→用人不当、措施不力→变法失败。

在本课的学习中,“了解——理解——见解”三部曲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既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来龙去脉,又认识到了问题的前因后果,并对历史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启示,完成了历史学习的三大任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标签:;  ;  ;  

历史学习方法探究——《王安石变法》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