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40-50年代的土改小说,以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几乎占领了当时文学的半壁江山——它以文学和政治双重视野观照土地改革运动,着力表现其政治意义:如消灭剥削、农民翻身做主、为革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等等。 本文把研究重点置于20世纪40-50年代描写土改及土改中的人物、事件、神的小说中,将这些小说统称为“土改小说”,力求透析此类小说的深层内涵。文章先追溯土改小说社会的、文学的话语环境,厘清土改政策的演变和文学体制对作家创作的规定,探索40-50年代“政治化”的文学生态;再分析作家在文学“政治化”的语境中如何想象和叙述着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最后探寻土改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即提供了中国文学的一种“写政策”的基本创作模式,对当代的改革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 为了探询土改小说在文学与政策的夹缝间创作、生存的状况,本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土改小说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学语境:20世纪40—50年代中国的土改政策随着时代大环境的改变而演变,这些政策为土改小说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政治土壤;而“些政策”成为当时中国文学体制化创作的要求;文学生态的变化,使文学“政治化”成为时代潮流。 第二部分阐明在充满政治热情的天空下创作,是土改作家们共同的责任和经历,他们的感受和体验集中在对于投身土改小说创作、投身这一时代洪流所表现出来的跃跃欲试的激情上,许多作家自觉地策应土改政策的号召,写作中反映出一种革命的狂欢式理想;也由此,土改小说的创作主题具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几乎都寓含着强烈的证明意图,即从各个方面论证和阐述着土改运动的政治合理性和道德正义性,强调其历史必然性;政治激情和政治化的主题决定了土改小说的叙述方式,作家不得不在文学体制与传统文学审美标准两股力量的夹缝中完成对土地改革的想象和叙述。最后指出,有少数的异质文本在“写政策”的压力下,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政治的规范,呈现出不一样的土改。 第三部分是对土改小说的文学史意义追寻:它毫无遮掩地显示出国人心目中浓浓的原乡情结,它对土地、人、自然的深厚情怀,与乡土小说一脉相承,但从写作模式和写作的主体价值上讲,却更多地与延安文学相关。土改小说开创了一种全力书写政策的文学创作模式,对改革小说等政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