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武威733009)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血气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及Sp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COPD;Ⅱ型呼吸衰竭;血气指标
【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137-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慢性可逆性气流受限、肺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特征,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常因肺部感染等导致病情加重,引发Ⅱ型呼吸衰竭,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有研究表明,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2]。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气胸、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肿瘤及依从性差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55~83岁,平均(67.85±3.46)岁,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包括止咳化痰、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飞利浦伟康BiPAPHarmony无创呼吸机(国食药监械(进)字2011第3542485号)治疗,呼吸模式(S/T),吸气压力:6~16cmH2O,呼气压力:3~8cmH2O,呼吸频率为12~15次/min,氧流量5~8L/min,5~10h/次,2次/d。治疗期间严密监测病情,适当调整氧流量、吸气压及呼吸压,保证SpO2在90%以上,吸氧浓度在30%~60%,病情好转后适当下调参数,间断延长停机时间至完全撤离呼吸机。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血气指标水平变化。
1.3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各肺功能指标及血气指标明显恢复但未及正常范围;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各肺功能指标及血气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或病情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率(%)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n,%)
注:与治疗前级对照组相比,*P<0.05,#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往临床常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孟鲁司特钠、噻托溴铵等药物来改善患者炎性状态及通气功能,但治疗效果常不尽人意[3]。无创呼吸机是一种新型通气技术,可对患者的气道给予连续正压通气,改善气道内阻力,增加肺泡内压,提高PaO2水平,改善肺泡弥散速度,促进肺泡内CO2的排出,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且能有效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所致的创伤及相关并发症[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及Sp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秀.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97-197.
[2]周萍.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4):463-464.
[3]苏建辉.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2):1969-1971.
[4]牛抒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19):4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