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希腊美狄亚神话的颠覆与重塑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希腊美狄亚神话的颠覆与重塑

论文摘要

作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到目前为止,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了九部小说,包括1970年发表的《最蓝的眼睛》,1973年完成并出版的《秀拉》,1997年的《所罗门之歌》,1981年的《柏油孩子》,1987年的《宠儿》,1992年的《爵士乐》,1998年的《乐园》和2003年的《爱》以及最近于2008年出版的《仁慈》。在她已发表的这些小说中,《宠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评论家和学者对这部作品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黑人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作品。莫里森也凭借《宠儿》在1993年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同时也使她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裔美国文学作家。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评论家开始对莫里森的作品产生兴趣。在对莫里森作品的评论以及学术论文中,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以及心理学分析理论占了主流位置。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不仅熟悉黑人传统文化和希腊神话,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通过了解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现状,许多评论家也运用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宠儿》进行研究,但是对作品中莫里森对希腊经典神话的颠覆与重塑却鲜有重视。因此,本文以小说《宠儿》为依托,借鉴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指出托尼·莫里森的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对希腊神话原型的颠覆和重塑,试图为解读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论文引言部分首先对托尼·莫里森和她的小说《宠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综述了国外和国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在接下来的第二章节里,本文回顾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并试图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莱的神话文学置换理论来分析莫里森在《宠儿》中对宠儿中希腊经典神话的运用。第三章重点探讨莫里森对希腊神话美狄亚原型的颠覆和重塑,从而发现她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技巧。首先,本文把目光投向美国黑人作家作品中对神话原型的偏爱,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其次,对于莫里森来说,她从小就开始对神话感兴趣,这也导致了她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第三,依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文发现了小说女主人公塞丝的原型即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但是莫里森并没有照搬这个神话原型,而是赋予黑人奴隶塞丝新的特点。而莫里森在《宠儿》中颠覆以及重建美狄亚神话的意义及原因也将在本文中重点探讨。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观点。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oni Morrison
  •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oni Morrison's Beloved
  • 1.3 Arguments of the Present Thesis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Overview of Critical Responses to Beloved
  • 2.1.1 Critical Response to Beloved Abroad
  • 2.1.2 Critical Response to Beloved in China
  • 2.2 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 2.2.1 Jungian Myth and Archetypal Theories
  • 2.2.2 Northrop Frye's Myth and Archetypal Theories
  • 2.2.3 Application of Myth and Archetypal Theory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 3 Toni Morrison's Destructive and Reconstructive
  • 3.1 Greek Medea Myth and Euripides' Medea
  • 3.1.1 Greek Medea Myth
  • 3.1.2 Euripides' Medea
  • 3.2 African American Writers' Employment of Myth
  • 3.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Writers,Employment of Myth
  • 3.2.2 Morrison's Employment of Myth and Her Preference over MedeaMyth
  • 3.3 Toni Morrison's Destruction of Medea Myth in Beloved
  • 3.4 Morrison's Reconstruction of Medea myth in Beloved
  • 3.5 Significance of Toni Morrison's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dea Myth
  • 3.5.1 Rediscover the History of Black People
  • 3.5.2 A Combin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radition and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
  • 4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母爱与成长:莫里森《恩惠》主题解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3].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历史重构——疏离、记忆与叙述[J]. 名作欣赏 2016(36)
    • [4].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 外国文学动态 2012(06)
    • [5].白人话语权的丧失与黑人话语权的重建——从《宠儿》看莫里森对传统话语权主体的颠覆[J]. 文教资料 2016(31)
    • [6].简析莫里森的《爱》的恶作剧小说图式特征[J]. 赤子(下旬) 2016(04)
    • [7].莫里森《家》中的“鬼魂”形象[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8].伦理错位和心灵的孤独:探索秀拉的悲剧命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9].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莫里森作品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10].“天堂”里没有独来独往[J]. 北方文学 2017(24)
    • [11].莫里森的政治意图——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宠儿》[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2)
    • [12].困境与抵抗——莫里森《家》中的生命政治表征[J]. 国外文学 2020(03)
    • [13].身体、空间、重构——解读莫里森新作《孩子的愤怒》[J]. 陇东学院学报 2019(04)
    • [14].国外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2010-2016)[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15].莫里森小说中“家园”意象的嬗变[J]. 外国语文研究 2016(06)
    • [16].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J]. 青年文学家 2019(29)
    • [17].解读莫里森小说语言的种族属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1)
    • [18].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解读莫里森的《宠儿》[J]. 芒种 2014(06)
    • [19].莫里森作品中现代性文化身份构建[J]. 长城 2014(10)
    • [20].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学特质及其主体建构[J]. 求索 2013(09)
    • [21].走近约翰·莫里森[J]. 科学健身(健美先生) 2010(10)
    • [22].近十年中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2(23)
    • [23].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J]. 音乐生活 2010(04)
    • [24].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综述[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6)
    • [25].澳大利亚正式进入“莫里森时代”[J]. 世界知识 2019(12)
    • [26].论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异质空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 [27].莫里森小说中颜色的作用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28].论宣叙调在莫里森小说《宣叙》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 2017(06)
    • [29].澳大利亚“逼宫剧”:莫里森爆冷上位[J]. 时代邮刊 2018(22)
    • [30].对莫里森小说《爱》的再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4)

    标签:;  ;  ;  ;  ;  ;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希腊美狄亚神话的颠覆与重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