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转移论文-刘一鸣

军事技术转移论文-刘一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军事技术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苏,博弈,军事技术转移,国家利益

军事技术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鸣[1](2015)在《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军事技术与国家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转移过程正是国家利益的交换过程。在当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处理中国对外军事技术交流中的利益得失,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因此研究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利益视域下对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进行研究,能够拓展中国军事技术转移史的研究视野,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国家利益视角研究1949-1960年间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旨在揭示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国家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探索当代中国进行军事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档案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叁个维度剖析了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在对比中苏双方利益得失的基础上,总结出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特点和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在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应遵循相向而行、有效沟通和博采众长叁点原则,实现国家利益的双赢。(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2-01)

武养浩,傅启胜[2](2014)在《日本松开武器出口“紧箍咒”》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1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通过“防卫装备转移叁原则”,大幅放宽向外输出日本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条件。此举意味着,日本放弃实施多年的“武器出口叁原则”。这是日本战后和平国家理念的重大转折,日本向着安倍梦寐以求的“军事大国”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4-04-02)

肖晓勇,段海庭,焦萌[3](2013)在《从人力资本流动看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溢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力资本流动在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溢出效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获得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溢出效应,必须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流动这一重要溢出渠道,努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加强合作交流,加速人力资本的良性流动,借以实现我国军事技术创新。(本文来源于《军事经济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王奕新,尤鑫,尹晓冬[4](2011)在《民国时期德国对华军事技术转移与兵工署弹道研究所的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为了重振经济,德国需要一个可以进行互利贸易的伙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成为德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也以此为契机引进德国的资本与先进技术进行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建设.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兵工署弹道研究所,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介绍了弹道研究所成立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并以兵工署第十工厂制造的六〇迫击炮弹为例,一窥弹道研究所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石海明,曾华锋,刘昱东[5](2010)在《军事技术国际转移:动因、路径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诞生于战争实践中的军事技术,因其特有的对抗性、保密性及体系性,一经问世也就开始了源自不同动因、经由不同路径、产生不同影响的国际转移历程。从技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基于对军事技术及其特性的清晰界定,分析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动因,探讨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叁条路径:战争实践、军备贸易及国防科技人才流动,揭示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对国家利益、全球安全及国际体系叁个层面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0年10期)

丁栋[6](2007)在《1928-1938年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1928年至1938年期间,德国对华实施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过程,以寻求历史借鉴意义。文章分别从德国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背景、动因和途径等四个方面揭示此次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的特点和作用。从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德国工业界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入手,阐释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变革与德国重整军备的互动因素,揭示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的背景与实质。具体剖析在危急的战争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援型的农业国,如何依据本国经济和资源特点,与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技术转移模式,不断增强国家的战争潜力。着力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将军事技术进步建立在社会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较好地处理了两者互相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不仅为南京国民政府军队的现代化变革奠定物质基础,有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推动了军工制造业的进步,初步创建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抗日持久作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7-12-01)

秦磊[7](2007)在《论军事技术国际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发展,国际间技术转移活动日益频繁。军事技术国际转移是技术转移的特殊情况,与其他技术的国际转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通过对一般技术转移理论的分析,界定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概念,建立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模型,从国际政治格局推动、军事技术势差作用、军事主体内在需求和技术贸易利润驱动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动因,揭示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两条途径等,并从政治战略约束、经济因素制约、国家文化影响、技术人才匮乏、地理条件限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妨碍转移的因素。最后,对我国如何把握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契机,在自我研发与引进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加快武器装备发展步伐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7-04-01)

军事技术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4月1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通过“防卫装备转移叁原则”,大幅放宽向外输出日本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条件。此举意味着,日本放弃实施多年的“武器出口叁原则”。这是日本战后和平国家理念的重大转折,日本向着安倍梦寐以求的“军事大国”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军事技术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一鸣.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2].武养浩,傅启胜.日本松开武器出口“紧箍咒”[N].解放军报.2014

[3].肖晓勇,段海庭,焦萌.从人力资本流动看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溢出效应[J].军事经济研究.2013

[4].王奕新,尤鑫,尹晓冬.民国时期德国对华军事技术转移与兵工署弹道研究所的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石海明,曾华锋,刘昱东.军事技术国际转移:动因、路径及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0

[6].丁栋.1928-1938年德国军事技术对华转移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建设[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7].秦磊.论军事技术国际转移[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标签:;  ;  ;  ;  

军事技术转移论文-刘一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