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用《诗》研究

西汉用《诗》研究

论文摘要

绪论阐明了“用《诗》”与“西汉用《诗》”的所指,西汉用《诗》包括称《诗》引《诗》、阐释型用《诗》、以《诗》为著作素材、因袭《诗》的体裁四类用《诗》形式。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思路、目的、意义以及创新价值。并进行了研究现状综述,发现至今尚未有全面系统的西汉用《诗》研究专著问世。第一章论述用《诗》的观念与方式方法在先秦的渊源。春秋赋《诗》的“引譬连类”和断章取义的方法被西汉用《诗》继承。孔门《诗》教的说《诗》论《诗》反映了“思无邪”的用《诗》观。孟子通过称《诗》引《诗》反映出“《诗》载王道”的用《诗》观和引《诗》说理的目的,这一基本引《诗》目的为西汉所沿用。荀子通过称《诗》引《诗》反映出“隆礼义而杀《诗》《书》”的用《诗》观。第二章论述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景帝这一阶段的用《诗》,这是西汉经济文化复苏、儒学尚未成为主流的阶段。帝王诏书引《诗》仅见一例,上疏引《诗》亦不多见,是由朝廷不重视儒学的状况决定的。而学者著述用《诗》则呈现多样自由的发展。其中《韩诗外传》和《毛传》属闸释型用《诗》,在解《诗》目的下有意进行偏离诗篇本意的发挥;《新语》、《新书》、《淮南子》都以引《诗》为主。《新书》引《诗》反映了《诗》是教化之具的用《诗》观,引《诗》多用来支持礼制、德治的政治思想。《淮南子》称《诗》表现出对《诗》的批评和贬低,但书中又有多处引《诗》支持论点,反映出兼容儒、道的驳杂思想状况。第三章论述西汉中期汉武帝到汉宣帝这一阶段的用《诗》,这是西汉经济、文化、军事达到全盛、儒学开始逐渐被朝廷重视的阶段。出现了帝王诏书引《诗》数条,较上一时期明显增多,是中央提倡儒学的表现。亦出现了更多上疏引《诗》情况,针对此期重要政治事件如削藩推恩、收服西南夷、巫蛊之祸、昌邑王废立等,皆有大臣上疏引《诗》议论进谏,体现出与王朝政治紧密结合的特点。学者著作用《诗》不再自由化,而同样与朝廷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董仲舒《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引《诗》反映了其向统治者宣扬的天人感应思想。司马迁从《诗》中取材为史,开创了新的用《诗》形式。《盐铁论》记载的双方辩论引《诗》情况涉及经济、匈奴、刑德等诸多问题。第四章论述西汉后期从汉元帝到西汉灭亡这一阶段的用《诗》,这一时期儒学真正登上了独尊地位,但西汉统治却逐渐衰弱,政权旁落,以致最终亡于工氏外戚。帝王诏书引《诗》较上个时期又有所增多,是元、成二帝好儒的表现。朝臣上疏屡屡称《诗》引《诗》讽谏后妃外戚问题,是由于元成二朝许、赵、王等外戚势力轮番兴起,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和工朝的根基。学者著作中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也都是有目的的劝谏之作,尤其《列女传》正是针对汉成帝混乱的后宫问题。《易林》的用《诗》在这一阶段甚为独特,在文体上学习《诗经》四言韵诗体式,在内容上化用诗句、诗意、诗说用于再创作,占卜之书成了一部简短四言韵诗诗集。西汉用《诗》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紧密结合,随王朝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用。在被学《诗》之人因事制宜进行各种应用的过程中,《诗》成了一种赋有高尚道德含义的社会政治工具。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题解
  • 二、课题论证
  •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用《诗》观念与方式方法探原
  • 第一节 春秋赋《诗》
  • 一、赋《诗》目的:联络感情、外交与国关
  • 二、赋《诗》方法:引譬连类,断章取义
  • 第二节 孔门《诗》教
  • 一、孔门《诗》教之"思无邪"观
  • 二、用《诗》目的:比附礼仁,导人以正
  • 第三节 孟子论《诗》与引《诗》
  • 一、"迹熄《诗》亡"说反映用《诗》观:《诗》载王道
  • 二、引《诗》目的:说理
  • 三、用诗义与诗本义的关系
  • 第四节 荀子论《诗》与引《诗》
  • 一、"隆礼义而杀《诗》《书》"反映用《诗》观
  • 二、引《诗》目的及体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西汉前期用《诗》研究
  • 第一节 诏书、上疏类文献用《诗》
  • 第二节 《新语》、《新书》用《诗》
  • 一、陆贾《新语》用《诗》
  • (一) 称《诗》反映的用《诗》观:《诗》以仁义存亡
  • (二) 引《诗》以表达政治思想
  • 二、贾谊《新书》用《诗》
  • (一) 称《诗》反映的用《诗》观:六术之一,教化之具
  • (二) 引《诗》以论礼制、德治思想
  • 第三节 《韩诗外传》及《毛传》用《诗》
  • 一、《韩诗外传》用《诗》
  • (一) 依经作传中的阐释型用《诗》
  • (二) 阐释型用《诗》分类举例
  • 二、兼论《毛传》的用《诗》
  • 第四节 《淮南子》用《诗》
  • 一、《诗》学观与《诗》用观
  • 二、引《诗》说理反映的思想矛盾
  • (一) 引《诗》为据论说道家思想
  • (二) 引《诗》为据论说儒家思想
  • (三) 引《诗》为据论说融合儒道的思想观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汉中期用《诗》研究
  • 第一节 诏书、上疏类文献用《诗》
  • 一、帝王诏书引《诗》
  • 二、朝臣上疏用《诗》引《诗》
  • (一) 武帝时期上疏用《诗》与政治事件密切相关
  • (二) 昌邑王的废立与"以《诗》三百为谏书"
  • (三) 宣帝时期用《诗》讽谏外戚问题萌芽
  • 第二节 董仲舒与《春秋繁露》用《诗》
  • 一、董仲舒对用《诗》观念的贡献
  • (一) 《诗》长于质与《诗》长于风——属于六艺功能论
  • (二) "《诗》无达诂"与"从变从义,一以奉人"——属于六艺致用原则
  • 二、引《诗》及与天人感应思想的关系
  • 第三节 司马迁的用《诗》
  • 一、用《诗》观念即对《诗》之功用的看法
  • (一) 施于礼义,以备王道
  • (二) 《关雎》本于夫妇之伦以刺周室之衰
  • 二、用《诗》实践
  • (一) 以《诗》为史:将诗文诗说作为史料用于著史
  • (二) 引《诗》评论
  • 第四节 《盐铁论》用《诗》
  • 一、背景概述:《盐铁论》与盐铁会议
  • 二、辩论引《诗》论及多方问题
  • (一) 经济政策
  • (二) 匈奴问题
  • (三) 刑德之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汉后期用《诗》研究
  • 第一节 诏书、上疏类文献用《诗》
  • 一、帝王诏书引《诗》
  • 二、元成诸臣用《诗》讽谏后妃外戚问题
  • 第二节 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用《诗》
  • 一、刘向三书对引《诗》目的的发展
  • (一) 引《诗》证事
  • (二) 引《诗》评人
  • 二、《列女传》引《诗》反映的妇德思想
  • 第三节《易林》用《诗》
  • 一、形式上:继承运用《诗经》体裁
  • (一) 用《诗经》句式
  • (二) 用《诗经》韵例
  • 二、内容上:采取化用诗文诗意
  • (一) 采取化用《诗经》语句为语料
  • (二) 取《诗》意、《诗》说进行再创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西汉用《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