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绪论阐明了“用《诗》”与“西汉用《诗》”的所指,西汉用《诗》包括称《诗》引《诗》、阐释型用《诗》、以《诗》为著作素材、因袭《诗》的体裁四类用《诗》形式。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思路、目的、意义以及创新价值。并进行了研究现状综述,发现至今尚未有全面系统的西汉用《诗》研究专著问世。第一章论述用《诗》的观念与方式方法在先秦的渊源。春秋赋《诗》的“引譬连类”和断章取义的方法被西汉用《诗》继承。孔门《诗》教的说《诗》论《诗》反映了“思无邪”的用《诗》观。孟子通过称《诗》引《诗》反映出“《诗》载王道”的用《诗》观和引《诗》说理的目的,这一基本引《诗》目的为西汉所沿用。荀子通过称《诗》引《诗》反映出“隆礼义而杀《诗》《书》”的用《诗》观。第二章论述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景帝这一阶段的用《诗》,这是西汉经济文化复苏、儒学尚未成为主流的阶段。帝王诏书引《诗》仅见一例,上疏引《诗》亦不多见,是由朝廷不重视儒学的状况决定的。而学者著述用《诗》则呈现多样自由的发展。其中《韩诗外传》和《毛传》属闸释型用《诗》,在解《诗》目的下有意进行偏离诗篇本意的发挥;《新语》、《新书》、《淮南子》都以引《诗》为主。《新书》引《诗》反映了《诗》是教化之具的用《诗》观,引《诗》多用来支持礼制、德治的政治思想。《淮南子》称《诗》表现出对《诗》的批评和贬低,但书中又有多处引《诗》支持论点,反映出兼容儒、道的驳杂思想状况。第三章论述西汉中期汉武帝到汉宣帝这一阶段的用《诗》,这是西汉经济、文化、军事达到全盛、儒学开始逐渐被朝廷重视的阶段。出现了帝王诏书引《诗》数条,较上一时期明显增多,是中央提倡儒学的表现。亦出现了更多上疏引《诗》情况,针对此期重要政治事件如削藩推恩、收服西南夷、巫蛊之祸、昌邑王废立等,皆有大臣上疏引《诗》议论进谏,体现出与王朝政治紧密结合的特点。学者著作用《诗》不再自由化,而同样与朝廷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董仲舒《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引《诗》反映了其向统治者宣扬的天人感应思想。司马迁从《诗》中取材为史,开创了新的用《诗》形式。《盐铁论》记载的双方辩论引《诗》情况涉及经济、匈奴、刑德等诸多问题。第四章论述西汉后期从汉元帝到西汉灭亡这一阶段的用《诗》,这一时期儒学真正登上了独尊地位,但西汉统治却逐渐衰弱,政权旁落,以致最终亡于工氏外戚。帝王诏书引《诗》较上个时期又有所增多,是元、成二帝好儒的表现。朝臣上疏屡屡称《诗》引《诗》讽谏后妃外戚问题,是由于元成二朝许、赵、王等外戚势力轮番兴起,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和工朝的根基。学者著作中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也都是有目的的劝谏之作,尤其《列女传》正是针对汉成帝混乱的后宫问题。《易林》的用《诗》在这一阶段甚为独特,在文体上学习《诗经》四言韵诗体式,在内容上化用诗句、诗意、诗说用于再创作,占卜之书成了一部简短四言韵诗诗集。西汉用《诗》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紧密结合,随王朝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用。在被学《诗》之人因事制宜进行各种应用的过程中,《诗》成了一种赋有高尚道德含义的社会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