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林业经济管理
作者: 沈月琴
导师: 马天乐,刘俊昌
关键词: 天保地区,协调发展,发展模式,生态资源经济化,伙伴协作机制
文献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天保地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天然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对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天保工程对当地的影响,尤其是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受损受益情况,以及他们的利益取向及其原因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提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机制和措施。主要研究结论是: (1)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认为天保工程对国家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对天保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①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正效应为主;②经济影响短期来看以负效应为主;③社会的影响:正效应与负效应并存。而这些影响集中在利益相关者方面,进而产生了冲突:天然林保护与森林经营者生产、生活之间,天然林保护与林业管理体制之间,天然林保护与林区干部、职工、农民观念之间等三方面。同时,认为包括政府、企业、职工、农民等多种利益群体在内的观念和利益冲突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从这一特定的工程和区域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的外部性是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天然林保护理念的绝对化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国家采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冲突产生的制度原因;林业管理体制僵化和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则分别是国有和集体天然林地区冲突产生的关键。而缺乏对天保地区协调发展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则是冲突产生的主观原因。 (2)运用SWOT方法对天保地区所处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需求和基础分析以及现实借鉴,认为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看是可能实现的。 (3)根据天保地区实际,通过挑选核心要素(森林资源——主要资源、人——动力源泉)并加以强调和理论抽象,构建起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理想类型。即: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4)从协调发展模式的需要入手,认为关键的机制主要有:市场机制、多方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伙伴协作机制等,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框架。其中,市场机制是先导,多方参与机制是动员天保地区内部力量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天保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伙伴协作机制可以实现动员天保地区外部社会资源的目的。 (5)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得以实现,除了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体系以外,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是政策保障、体制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等。
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
1.1.2 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视角
1.2 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诊断方法:PRRA方法
1.3.2 设计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2.1 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协调发展理论
2.1.2 区域经济理论
2.1.3 制度创新理论
2.2 协调发展的实践
2.2.1 国外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
2.2.2 中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
3 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的影响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剖析
3.1 典型案例剖析的方法和内容
3.2 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的总体影响分析
3.2.1 总体影响的一般认识
3.2.2 总体影响的参与性分析
3.3 天保工程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3.3.1 天然林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天保工程实施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3.4 天保工程实施的冲突分析
3.4.1 天保工程实施的主要冲突
3.4.2 天保工程实施过程冲突的成因分析
4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能性分析
4.1 天保地区的类型特征及其SWOT分析
4.1.1 天保地区及其差异分析
4.1.2 天保地区的SWOT分析
4.2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分析
4.2.1 外部需求分析
4.2.2 内部需求分析
4.3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分析
4.3.1 自然资源物质基础分析
4.3.2 制度创新的基础分析
4.3.3 管理和技术基础分析
4.4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借鉴:浙江临安
4.4.1 临安市概况
4.4.2 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和成效
4.4.3 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验
4.4.4 结论
5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诸因素的一般分析
5.1.1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诸因素的分析框架
5.1.2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5.2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
5.2.1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主要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
5.2.2 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5.2.3 小结:两类模式的综合分析
6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构建
6.1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原则和框架
6.1.1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原则
6.1.2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框架
6.2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的内容
6.2.1 市场机制
6.2.2 多方参与机制
6.2.3 利益协调机制:行为激励和博弈分析
6.2.4 伙伴协作机制
7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7.1 政策保障
7.1.1 从非正式约束入手,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7.1.2 以正式约束为突破口,制订有效的政策
7.2 体制保障
7.2.1 世界林业经营类型和管理体制
7.2.2 天保地区林业(国有林)管理体制现状
7.2.3 改革林业管理体制的思考
7.3 资金保障
7.3.1 稳定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数量
7.3.2 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投入机制
7.3.3 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
7.4 科技保障
7.4.1 科技投入保障
7.4.2 创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保源头创新
7.4.3 构建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的科技服务体系
8 案例分析
8.1 选点依据
8.1.1 问题的典型性
8.1.2 类型的多样性
8.2 宝兴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8.2.1 宝兴县自然资源概况
8.2.2 宝兴县社会经济概况
8.3 天保工程实施后对宝兴县的影响分析
8.3.1 天保工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8.3.2 天保工程实施后利益相关者冲突分析
8.4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8.4.1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
8.4.2 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8.5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
8.5.1 市场机制
8.5.2 多方参与机制
8.5.3 利益协调机制
8.5.4 伙伴协作机制
8.6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8.6.1 政策保障
8.6.2 体制保障
8.6.3 资金保障
8.6.4 科技保障
8.7 小结
9 结论与说明
9.1 研究结论
9.2 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提纲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2
相关论文
- [1].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研究[D]. 刘志文.西南农业大学2001
- [2].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模式研究[D]. 刘春良.北京林业大学2003
- [3].中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制的研究[D]. 苏春雨.北京林业大学2005
- [4].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D]. 田明华.北京林业大学2002
- [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机理研究[D]. 雷霆.新疆大学2005
- [6].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研究[D]. 高建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7].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D]. 邢红.北京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