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细针吸取细胞学的分析

恶性黑色素瘤细针吸取细胞学的分析

阮庆大夏文阮鹏余伟(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病理科438400)

【摘要】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在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及价值。方法取1o毫升注射器穿刺肿块吸取细胞,直接涂片,瑞氏一姬姆萨复合染色,光镜检查。结果25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黑色素中细胞学诊断21例,3例诊断为恶性肿瘤,未予分类,一例报告为软组织见异形细胞,建议活检。细胞学诊断准确率85%,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95%。讨论FNAC对恶性黑色索瘤特别是有色素颗粒的肿块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对没有色素颗粒的病例在分类上有一定困难,临床资料及复杂多样的细胞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依靠病理学及参考免疫组化确诊。FNAC方法简单,创伤性小,时间快,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好方法。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细针吸取细胞学

【中图分类号】R73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122-02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黑色互细胞肿瘤,大部分由良性痣转化面来,尽管一些罕见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报道不断增多,但绝大多数MM发生于浅表皮肤粘膜,且伴有浅表淋巴结转移。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医生及病人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同时病变可以静止多年或缓慢增长,往往不被临床重视。而一旦发生病变,发展迅速,容易淋巴结转移,愈后差。因此,采用简单有效的FNAC,旨在早期明确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取我院2002——2011年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aspiratingcytologyFNAC)并经组织学证实的MM病例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7岁。肿块分布为:眼球3例,鼻腔1例,左上颌窦2例,其余19例均为胸部,背部及四肢皮肤,腋窝,腹股沟淋巴结等部位。原发性肿瘤10例,转移性肿瘤15例。

1.2方法

采用FNAC“一体化”程序,首先询问病史,检查肿块部位,大小,质地及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然后常规消毒,用10m1注射器7号针头直接穿刺吸取细胞标木。一般以45度斜角刺入,分别在3个方向进行抽吸。避开溃疡坏死区域,以免坏死成分影响诊断。眼部、上颌窦等处肿块在手术室,按手术穿刺完成,直接涂片2片—4片。用瑞氏一姬姆萨复合染色,光镜检查。

2结果

25例病例中,FNCA诊断MM21例。另有3例诊断为恶性肿瘤,未予分类,一例报告为软组织有异形细胞,建议做病理检查。

25例病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证实均为MM,其中有19例做了免疫组化,S-100、HMB45均为阳性表达。MM的FNAC涂片瘤细胞复杂形状多样,呈圆形、多角形及梭形,其中圆形最多,一般呈散在或成团结构,可排列成腺样。核单个、双核或多核,可见异形细胞,细胞质较为丰富,大多数细胞内可找到黑色素颗粒。本组病例21例均可见黑色素颗粒。另3例诊断为恶性肿瘤后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无色素MM.FNAC对MM诊断准确性为85%,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95%。另一例取材不佳,无法诊断。

3讨论

MM起源于神经外胚叶,是由于黑色素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升高。恶性黑色素瘤最常发生于躯干、四肢皮肤及临近皮肤的粘膜,鼻咽部粘膜,眼部脉络膜等处,恶性程度很高,易局部蔓延,侵犯周围组织,并经常经淋巴管及血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大多很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十分重要。

Matthew将诊断标准分为四种,即(1)诊断标准:肿瘤细胞中的黑色素;(2)相对诊断标准:详细的临床病史,大量孤立的肿瘤细胞,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和核位置;(3)附属诊断标准:双核或多核巨细胞,大核仁,核内凹陷;(4)变化的特征:核染色质形态,核膜不规则,核仁的数目及大小。由于MM恶性程度高,细胞分化快,瘤细胞容易出血坏死脱落,FNAC一般能获得满意的标本。特别是有色素颗粒的肿块,吸取物多为黑色或暗褐色粘稠血液,细胞成分丰富。镜下背景污秽,细胞异性明显,形态复杂多样,瘤细胞可呈园形,梭形,混合细胞形。可见单核,双核,多核。核仁明显增大,数量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像易见。瘤细胞排列紊乱。颗粒分为粗大颗粒状或细沙状。25例MM中有21例是有色素颗粒,具有明显的诊断特征,容易诊断。另3例为无颖粒,镜下瘤细胞似癌非癌似肉瘤非肉瘤,建议活检确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MM.。一例取材不太满意,细胞成分较少,故未明确诊断。

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不高,但由于临床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一般就诊往往为时过晚,常常是淋巴结转移才被发现,给治疗和愈后带来困难。据报道,84%的MM来自于良性痣,其生物行为有很大的可变性,因此常常被忽略。本组病例中有一位27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右眼视力下降,经检查眼球处原有的良性痣突然增大,并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眼部肿块经FANC检查,抽出暗褐色血液成分,镜下见黑色粗大颗粒,似浓墨状,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复杂,呈明显的异型性,细胞学诊断为MM(图1)。病理诊断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HMB45(+)。

我们认为,对于有色素颗粒的MM,FNAC完全可以在30分钟内向临床提供明确诊断,其阳性特征的色素颗粒及恶性细胞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木文中一例没有色素颖粒,但临床症状十分明显,右上臂内侧的痣突然增大,发红,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我们取腋窝肿块穿刺,镜下见散在成熟淋巴细胞,成团瘤细胞形态不一,见梭形及椭圆形,并有明显的粗大的黑色颗粒。非颗粒的MM仅凭FNAC诊断是比较困难的,必须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确诊。木文中25例有4例诊断不明确,主要是细胞内无色素颗粒。当然,临床资料也十分重要,对色素痣近期生长速度快,瘙痒,糜烂,溃疡等症状,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FNAC诊断MM安全可行,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图1细胞穿刺图片见黑色粗大颗粒,似浓墨状,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复杂,呈明显的异型性,细胞学诊断为恶性黑色瘤。

图2组织学显示视网膜恶性黑色素瘤

参考文献

[1]马博文,曹刚等,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病理学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2):85.87

[2]纪小龙,徐薪等,粘膜黑色素瘤的常见临床病理特点[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2):109.110

[3]何长青,李进,转移性恶性黑素瘤的细针吸取细胞形态学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0(4):497.498

标签:;  ;  ;  

恶性黑色素瘤细针吸取细胞学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