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隔震结构论文-周爱红,袁颖,李治广

并联隔震结构论文-周爱红,袁颖,李治广

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联隔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并联复合隔震,地震动特性,地震响应,状态空间法

并联隔震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周爱红,袁颖,李治广[1](2014)在《不同地震动特性下的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层间剪切模型建立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引入状态空间法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响应,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不同地震动特性下的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最大位移响应、最大剪力响应、滞回响应和能量时程响应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并联复合隔震结构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优点,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不同地震动特性对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可为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袁颖,周爱红,杨树标,何国峰[2](2014)在《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滞回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并联复合隔震结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并研究了不同加速度峰值下,给定摩擦承压比的多自由度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最大基底剪力、最大基底剪力系数、最大层间位移、层间速度、层间加速度等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层的滞回特性,并与普通抗震结构、夹层橡胶垫隔震结构、摩擦滑移结构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由于充分利用了复合隔震支座的优点,能够显着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并且具有优良的滞回耗能特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01期)

孙武,袁颖,杨树标[3](2012)在《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建立的并联复合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基于结构动力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对地震作用下传统抗震结构、纯橡胶隔震结构、摩擦滑移隔震结构和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体系能够显着地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本文来源于《科技广场》期刊2012年07期)

裴俊杰[4](2011)在《并联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复合隔震技术是将夹层橡胶垫支座与摩擦滑移支座按照一定的比例并联设置[18][24]。在地震作用下,夹层橡胶垫支座起到延长结构自振周期以及提供复位力的作用;摩擦滑移支座提供摩擦力起到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使得两种传统支座的优势互补。本文对并联复合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复合隔震结构进行了计算机分析。本文首先对复合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果。应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模拟此次试验,通过调整软件设置参数使软件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尽可能相接近,验证软件分析模型建立方法与参数设置的正确性。由于振动台试验的局限性,应用与模拟试验相同的方法与参数设置,建立以实际工程为原型的并联复合隔震结构有限元软件模型,并对其进行时程分析。在建立SAP2000分析模型时,分别建立不同层数的结构以考虑结构特征对隔震层的影响;在软件进行时程分析时应用不同特性的地震波以考虑不同场地类别对隔震层的影响;通过调整隔震层的布置形式寻求摩擦承压比的合理区间。观察复合隔震结构的位移、基底剪力等反应分析隔震层的性能。得出合理的复合隔震层布置方案对结构特征以及场地类别的影响不敏感。以六层框架结构工程为例,建立传统抗震结构、纯橡胶隔震结构及复合隔震结构等叁种方案的SAP2000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时程分析,由分析得出复合隔震结构较为明显的降低了隔震层和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有明显的抗震、减震效果。综上所述,复合隔震结构在合理的隔震层布置下,具有良好的隔震、减震效果,对外部因素的影响反应不敏感。并相较于纯橡胶隔震结构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1-04-01)

赵雯[5](2008)在《基于最不利地震动的并联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反应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基础隔震是将橡胶垫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并联使用的一种隔震技术,通过合理的参数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两种传统隔震技术的优点,但并联隔震结构尚未形成简化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并联隔震结构在最不利地震动下的隔震层位移反应谱的研究,为并联隔震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比较了并联隔震结构的几种简化模型,结果表明双质点模型的分析精度较高,分析了并联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并验证了最不利地震动对并联隔震结构的适用性。从双质点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出发,指出影响隔震层位移的主要参数分别是隔震层的等效阻尼比ξ_(eq),屈重比τ、屈服剪力系数η,而上部结构与隔震层的质量比对隔震层位移的影响很小。基于最不利地震动对并联隔震结构进行了参数分析,分析表明,隔震层位移随隔震层阻尼比ξ_b增加而减小;对短周期结构,τ对隔震层位移影响很小,对中长周期结构,隔震层位移随τ的增大而减小;隔震层位移随η增大而减小。给出了参数的优化取值。将并联隔震结构划分为短周期结构、中周期结构和长周期结构,输入不同场地土的最不利地震动,给出了隔震层阻尼比ξ_b为0.05时的隔震层位移反应谱,考虑并联隔震结构阻尼比的变化,给出0.05~0.25之间任意ξ_b下隔震层位移反应谱的调整公式。并进行误差分析,验证了阻尼比简化调整的可行性,从而只需查表并套用阻尼比的简化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并联隔震结构最不利地震动下的隔震层位移。(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8-03-01)

张富有,张涛[6](2007)在《考虑轴力转移的并联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震作用下,并联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层随着水平位移的增加,由于两类支座竖向刚度不同,将在两类支座间出现轴力相互转移,隔震层的力与水平位移的关系呈现很强的非线性关系。根据该种隔震结构不同类型支座间轴力在地震过程中相互转移的特点,给出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考虑轴力相互转移的隔震层恢复力模型,提出一种基于SIMULINK环境下对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考虑支座轴力相互转移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的新方法。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支座承受的竖向荷载变化时,隔震层最大水平位移比不考虑支座竖向承载力变化时有所下降,支座竖向承载力变化所引起的附加摩擦力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孙武,杨树标[7](2007)在《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静力弹塑性方法进行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并联复合隔震结构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比,隔震效果更好.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并给出设计依据,有利于复合隔震结构的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张富有,刘汉龙,崔艺斌[8](2006)在《并联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随机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并联基础隔震结构层间最大位移的概率统计特性,导出了其均值和均方差的计算公式。选用一个采用并联基础隔震的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作为数值算例,通过地震随机响应分析,得出了隔震结构各层层间最大位移的均值及均方差响应,通过增大上部结构自振频率与隔震结构自振频率的比值以及增大隔震层的摩擦屈服剪力都可以降低隔震层最大位移的均值响应。(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11期)

张富有,陈雪昕[9](2005)在《奎山小区住宅楼并联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基础隔震结构是由橡胶隔震支座与摩擦滑移隔震支座并联组合形成的隔震结构,两种型式的隔震支座相互取长补短,可有效降低隔震结构的造价,文中介绍该结构形式在某住宅楼工程中的设计应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05年07期)

张富有,程文瀼,常业军[10](2004)在《通成山庄住宅楼并联隔震结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论述了并联隔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分析了这种隔震体系隔震层的恢复力模型 ,并对其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通成山庄住宅楼的设计实例表明 ,并联隔震结构隔震层的橡胶隔震支座与摩擦滑移隔震支座相互取长补短 ,是一种安全、经济的隔震体系。(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期刊2004年04期)

并联隔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建立并联复合隔震结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并研究了不同加速度峰值下,给定摩擦承压比的多自由度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最大基底剪力、最大基底剪力系数、最大层间位移、层间速度、层间加速度等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层的滞回特性,并与普通抗震结构、夹层橡胶垫隔震结构、摩擦滑移结构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由于充分利用了复合隔震支座的优点,能够显着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并且具有优良的滞回耗能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联隔震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周爱红,袁颖,李治广.不同地震动特性下的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J].建筑科学.2014

[2].袁颖,周爱红,杨树标,何国峰.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滞回特性分析[J].工业建筑.2014

[3].孙武,袁颖,杨树标.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科技广场.2012

[4].裴俊杰.并联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5].赵雯.基于最不利地震动的并联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反应谱[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6].张富有,张涛.考虑轴力转移的并联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7].孙武,杨树标.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8].张富有,刘汉龙,崔艺斌.并联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随机响应分析[J].岩土力学.2006

[9].张富有,陈雪昕.奎山小区住宅楼并联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

[10].张富有,程文瀼,常业军.通成山庄住宅楼并联隔震结构设计研究[J].工程抗震.2004

标签:;  ;  ;  ;  

并联隔震结构论文-周爱红,袁颖,李治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