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优化

论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优化

论文摘要

德育工作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党和国家曾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学校、教师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一直都以显性德育为主导。但是在社会环境变得极其复杂、影响大学生的因素也极其多元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等显性德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运用除此之外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以便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这就涉及到隐性德育的问题。隐性德育,就是德育工作者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本文在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精神指引下,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高校隐性德育这一新的课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对高校隐性德育作出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隐性德育的特点,然后从内容上对其进行了分类并且分析了其功能。最后分析了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接着从建设成果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分析了现今高校隐性德育的现状,并且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方面分析了不足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高校隐性德育现状及其缺陷,提出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 1.2.1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1.2.3 简要评析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对比法
  • 1.4 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重点及难点
  • 第2章 隐性德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问题
  • 2.1 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 2.2 隐性德育的特点、分类、功能
  • 2.2.1 隐性德育的特点
  • 2.2.2 隐性德育内容的分类
  • 2.2.3 隐性德育的功能
  • 2.3 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关系
  • 2.3.1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关系
  • 2.3.2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的关系
  • 第3章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3.1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 3.1.1 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传统的、显性的德育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
  • 3.1.2 传统的显性德育的自身局限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
  • 3.1.3 高校网络化环境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
  • 3.2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现状概述
  • 3.2.1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建设成果
  • 3.2.2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
  • 3.3 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 3.3.1 主观认识方面
  • 3.3.2 客观实践方面
  • 第4章 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
  • 4.1 重视隐性德育的作用,加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结合
  • 4.1.1 加强显性德育,发挥显性德育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的积极作用
  • 4.1.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显性德育中隐含的隐性德育因素
  • 4.2 加强隐性德育自身的开发
  • 4.2.1 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开发其中的人文精神
  • 4.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 4.2.3 优化校园规章制度,发挥其积极的隐性德育作用
  • 4.2.4 建设和谐校园关系,发掘校园人际关系中的积极隐性德育因素
  • 4.2.5 加强校园网络方面的管理,发挥网络中隐性德育的因素的积极作用
  • 4.3 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
  • 4.3.1 加强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 4.3.2 加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职对话性德育的理念与范式[J]. 职业教育(中旬刊) 2019(03)
    • [2].理解性德育实现的理念基石与策略保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8)
    • [3].浅谈开展活动性德育实践课程的重要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5)
    • [4].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性德育”理念的思考[J]. 职业 2017(28)
    • [5].志性德育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1)
    • [6].让体验性德育绽放时代光芒[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11)
    • [7].实践性德育是语文学科育人的必经之路[J]. 家长 2019(09)
    • [8].“学导行”实践性德育路径探幽[J]. 教书育人 2020(11)
    • [9].追寻诗性德育——写在《中小学德育》首发之际[J]. 中小学德育 2011(01)
    • [10].让实践性德育文化浸润学子心灵[J]. 甘肃教育 2019(16)
    • [11].诗性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教育 2015(43)
    • [12].积极探索情感性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J]. 文教资料 2009(28)
    • [13].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教师 2016(35)
    • [14].提高中职学校实践性德育活动实效的思索[J]. 新校园(阅读) 2016(09)
    • [15].教育戏剧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妙用[J]. 新课程(综合版) 2017(02)
    • [16].超越知性德育 走向生活德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7(06)
    • [17].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初探[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12)
    • [18].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06)
    • [19].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网络科技时代 2008(12)
    • [20].“自主性德育”思想应用于高职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19(11)
    • [21].“知性”与“体验”:两种历时性德育范式的共时性界说[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2].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技术探析[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 [23].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体制的构建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S1)
    • [24].柔性德育:让情与思在合时应景中润泽心灵[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0(01)
    • [25].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11)
    • [26].关于诗性德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2)
    • [27].高职院校诗性德育初探[J]. 时代教育 2018(07)
    • [28].试论知性德育在我国的兴起、贡献及其局限[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1)
    • [29].高校知性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7)
    • [30].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性德育[J]. 文学教育(下) 2013(05)

    标签:;  ;  ;  ;  

    论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