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程理念下的原生态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苏刚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2711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多了些自然,少了些浮躁,愈来愈接近常态课、原生态课,愈来愈利于学生的成长。应该说课堂的自然性不是简单的随心所欲,而是理念更新后的真实的课堂。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课堂才会更具内涵、更有神韵。如何才能让原生态课堂回归精彩自然?
一、肥沃的土壤里让阅读的枝头缀满个性的花朵
记得我上鲁教版初三下册《我的叔叔于勒》,赏析“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情节,学生纷纷发言,其中学生甲说: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这句话意思没有什么不同,写出了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听了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引领大家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真正内涵。
比如说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就很具匠心,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了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通过引导点拨,大多数学生领略了莫泊桑心理描写的准确美。阅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章作出创造性的解读,真正理解“个性阅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作为教师应把个性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课堂上我们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放下身段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课堂上师生的心心相通、教学相长,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会真正解放出来,这样“一千个读者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在多维对话中品尝真滋味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阅读、对话就是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任何一部作品未经阅读时都会有诸多“空白”或疑难点,互动就是不断挖掘“空白”、探析疑难的过程。对作品的解读就像是下一盘棋,无论是谁的解读,或解读到何种程度,都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你怎么走,他怎么走,教学中任何一次的阅读与对话都是“心”的撞击。因此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想象与建构,引导与鼓励,对作品进行提问、归纳并提出新的见解,从中品味蕴积于作品中的百般滋味,培养学生个性地解读作品。一堂课教师精心设计地“问”,学生程序化地“答”,并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种文体都可这么做。我们应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可以从课本出发,举一反三,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可以肯定,教学中落实多向对话,能逐渐培养学生个性的解读,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点燃五彩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个性化的体验和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
首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传统的讲授法可贯穿启发式思想进行,可利用比喻、比较,从情境出发,从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特征等来具体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其次,传统的课堂程序为“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归纳小结——练习”。这一模式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但往往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再次,媒体是信息的载体,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不受时空限制,便于观察,能重复,辅助教学的有效性更有显著优势。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放手、巧导、思考、互动、创新,定能创设出五彩缤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
冰心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如果把它运用到语文课堂,就能创造出原生态最真的和谐美,教师的人性魅力更得到自然的释放,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然回归。原生态课堂会点亮明灯,开创语文课堂教学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