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鹏曲义(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27-02
【摘要】骨骼疾病虽然多且复杂,但其X线表现概括起来基本上可分为4方面,即:骨的密度、骨的大小和形态、骨膜以及骨周围软组织的改变。
【关键词】骨骼疾病X线诊断
临床资料
25例四肢长骨均有骨骼异常改变,主要表现是先期钙化带增厚,部分呈锯齿状改变,钙化带下方出现横行透亮带。骨膜炎20例,表现单层或数层骨膜增生。骨干炎13例,部分骨干呈虫噬状骨质破坏,骨皮质内层增生,一般骨干不增粗,尺桡骨受累较多见。
1.骨密度的改变密度的改变是骨骼疾病中最常见的表现,可显示骨密度的减低或增高。
(1)骨密度减低
1)骨质稀疏(疏松)系骨骼在成骨和破骨过程中,成骨减少或破骨增加所造成的状态。骨质稀疏表示在单位体积骨组织内正常钙化的骨量减少,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同时减少。骨松质的骨小梁和骨密质(致密骨)的骨板都减少。组织学上,未钙化的骨样组织并不增多。化学成份上,骨组织内的钙盐含量仍为正常。
骨质稀疏的原因很多,其分布的区域也有所不同。老年、停经后的妇女、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等都可以引起全身较广泛的骨质稀疏,一般以脊柱较为明显,颅骨很少波及。较长时间的废用(不动或少动)是引起局部骨质稀疏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四肢骨骼较为常见。因骨折而固定后,患肢骨骼在2~3周左右即可出现明显骨质稀疏。局限性骨质稀疏常可在骨和关节感染灶或其他骨与关节病变的附近出现,这是由于局部血循环增多,骨质吸收加快等因素所致。
骨质稀疏(疏松)的典型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松质骨的骨小梁明显减少、变细,小梁间隙少而大,骨皮质稀疏成层状,并变薄,可呈铅笔线状。
脊柱的骨质稀疏显示椎体内松质骨呈不规则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中的结构可模糊消失,椎体上下缘都内凹,形如鱼椎,椎间盘呈梭形的半透明阴影。
2)骨质软化骨质软化为成骨过程中,骨样组织的骨盐沉积障碍所造成的一种骨质异常,属骨结构钙化不足。每克骨组织中所含钙质较正常减少,使骨骼失去硬度而软化。组织学上,可见未钙化的骨样组织相对增多。见于一系列能引起血中钙磷减少或维生素D缺乏的疾病。
骨质软化的X线表现为:
①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减少、变细,骨皮质变薄且边缘模糊不清。
②骨变形承重骨弯曲变形,常见有下肢长骨弯曲,形成髋内翻或膝外翻,骨盆内陷,使骨盆呈三角形,椎体上、下缘凹陷。
③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呈杯口、毛刷状改变。
④假性骨折表现为部分或全部贯穿骨骼的宽约1~2mm之透亮线,常与骨皮质垂直,其边缘可略增白,无骨痂,多为两侧对称,好发部位为耻骨支、肩胛骨内缘、肋骨、肱骨和股骨上段等。
3)骨质破坏骨的某一部分因破骨活动增强,成骨活动减弱或病理组织直接侵蚀使骨组织结构溶解消失,形成骨质缺损,而代之以脓液、肉芽肿、肿瘤等病理组织,称骨质破坏。X线上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缺损区,骨皮质及骨松质均消失。其境界或清楚或模糊。
(2)骨密度增高
1)骨质增生或硬化骨质增生或硬化系因成骨增加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的一种状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病变影响成骨细胞的活动所致,只有少数是病理细胞自身成骨(如骨肉瘤的肿瘤骨形成)。
骨质增生硬化表示在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加,有机质和无机质同时增加,骨密度较正常高。
骨质增生硬化可见于许多疾病,其中常见的为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外伤,某些原发良、恶性肿瘤。此外,还可见于部分营养、代谢、内分泌、先天性或中毒性疾病。
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多、增粗。
X线表现为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体积增大。骨小梁增多、增粗、密集,骨皮质增厚密实,骨髓腔变窄,甚至闭塞。
骨质增生、硬化多数为局限性,少数为全身性(如石骨症和氟骨症);多数骨皮质和骨松质同时累及,少数只涉及骨皮质(如婴儿性骨皮质增生症)或骨松质(如各种原因所致的骨髓硬化症)。
2)死骨骨骼的血液供应发生严重障碍或中断时,骨质发生坏死,形成死骨。多由于感染的原因(如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等)所致。部分系非感染的原因所致,称骨缺血性坏死。死骨密度实际并未增高,但因周围脓液、肉芽组织以及未坏死骨质稀疏背景的衬托而相对密度增高;而缺血性骨坏死,则因坏死骨质压缩及新生骨质沉积而导致骨绝对密度增高。
3)骨或软骨内钙化骨或软骨内出现异常钙盐沉着。X线表现为小点状、线状或环形致密影。或见于骨梗死后的钙化、软骨类肿瘤的瘤软骨钙化、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软骨钙化。偶可发生于骨髓腔内的软组织钙化。
4)骨内矿物质沉积有些矿物质,如氟、铅、磷、铋等,进入人体后,大部分沉积于骨骼,多集中于生长发育较快的部位,如儿童长骨干骺端,显示为横行带状密度增高阴影。弥漫地分布于全身骨骼中的少量矿物质,一般不足以增高骨骼的密度。
2.骨的大小和形态改变
(1)骨的大小的改变表现为骨的增大或缩小,增长或缩短。可发生于一骨、数骨,一肢或一侧肢体,也可涉及全身。引起这些改变的原因很多,其中较重要者为影响骨骼发育的内分泌疾患、神经营养性障碍、血液供应的增多或减少,软骨发育障碍等。
1)全身骨骼增大一般仅在垂体功能亢进时见到。局部骨骼增大可以由于血液供应的增多、长期肌肉功能的增加以及发育畸形等引起。
2)全身骨骼缩小可由于内分泌障碍如垂体功能减退以及长期营养障碍引起。发育期骨骺软骨的损害、骨骺同骨干的提前融合、血液供应的减少、长期固定、神经的损害以及先天性畸形是引起局部骨变小或骨萎缩的原因。
(2)骨的形态改变可以表现为①长度和宽度之间正常关系的改变;②弯曲度的改变;③局部凸出或凹陷;④全身骨骼明显畸形。可见于一骨、数骨、一肢、一侧,也可涉及全身骨骼。
全身骨骼形态改变见于软骨发育不全和肢端肥大症,使四肢的长、短骨短而粗。
局部的骨形态改变见于先天性发育畸形和后天疾病。椎裂是先天性畸形,使椎体呈楔形或蝴蝶形;而脊柱弯曲度的改变,如侧凸或后凸,则可为先天性,亦可为后天性;长骨骨折常伴骨的弯曲或成角;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引起骨局部突出的最重要的原因。
3.骨膜的改变正常骨膜不能显影,当骨膜增生产生多量骨膜新骨时,可见到不同形态的骨膜新骨形成,谓之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致。引起骨膜增生或骨膜反应的病因很多,任何原因刺激骨膜均可引起骨膜反应,常见的原因有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血管性病变和生长发育异常等。肺癌、慢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时可引起四肢骨骼骨膜增生,为肺性骨关节病表现之一。全身疾病,如佝偻病痊愈期等,也可引起广泛而轻微的骨膜反应。
骨膜反应的程度与病变部位有关。骨干及骨盆的病变,骨膜反应较明显;关节面和关节囊内骨端及干骺端因无骨膜包绕,常无或仅有轻微骨膜增生。
骨膜反应可显示多种多样X线表现,据其形态分为:①平行型(线状)骨膜反应,②成层型(葱皮状)骨膜反应,③花边型(波浪状)骨膜反应,④三角型(唇状或袖口状)骨膜反应,⑤垂直型(针刺状)骨膜反应,⑥放射型(日光状)骨膜反应。后2型大多数情况下系病灶内病理性骨针形成,并非骨膜新骨。
一般而论,炎症、外伤多见均匀规则的线状和葱皮状骨膜反应。慢性化脓性炎症多见花边状骨膜反应,并且密度较均匀。骨肿瘤病变时,骨膜增生是恶性肿瘤的指征,早期即呈不规则的层状、针刺或放射状、唇状骨膜反应,针刺状或放射状骨膜反应实际上是肿瘤骨的征象。规则且连续的骨膜反应属良性表现;不规则且不连续的骨膜反应属恶性骨膜反应。对于骨膜反应的性质评价,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分析。
4.周围软组织改变炎症表现为弥漫性软组织肿胀,而骨肿瘤可出现软组织肿块。神经与血管源性肿瘤也表现为软组织肿块。
参考文献
[1]王秋艳.李玉华.朱杰明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骼病变的影像学诊断1998(03).
[2]黄光民.肖官惠.陈君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诊断1995(06).
[3]汪贯习;骨肉瘤比较影像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