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语义建构论文-唐婧

认知的语义建构论文-唐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的语义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力动态模型,汉语致役类动结式,语义建构,认知理据

认知的语义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唐婧[1](2019)在《力动态视角下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致役类动结式具有语力动态性,其结构简练而寓意丰富。从Talmy的力动态模型和认知转喻视角考察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1)致役类动结式致事力量可源于恒力、力量转换和外力;(2)致役类动结式可分为恒力致役类动结式、力量转换致役类动结式以及外力致役类动结式;(3)致役类动结式"力量来源"的语义建构与动结式底层论元之间的指称关系紧密;(4)致役类动结式多样"力量来源"的理据是认知转喻,即在事件理想认知模型中,致役类动结式"使因事件"中的"致事"或"役事"代替整个事件,实现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路径。(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谢晓芳[2](2019)在《倒置动结式的认知语义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倒置动结式被认为是动结式的其中一种,包含"衣服洗累了姐姐"等表达。在这类表达中,句式结构有别于一般的动结式,句式成分有不同的语义理解。该句式的独特性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观点各异,且对该种句式的认知成因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分析语料发现:倒置动结式中主语为施事,宾语为受事;倒置动结式中涉及转喻机制;倒置动结式中各成分的语序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平行于实际经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01期)

赵淑静[3](2017)在《汉语对话中回声问句语义建构的认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声问句(又称“重复性问句”),是言语交际中一种频繁出现的语言现象。早在1942年,吕叔湘就注意到了汉语中这一特殊的语言结构,并称之为“复问”。自此,对回声问句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很多语言学家如王志、丁声树、邵敬敏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回声问句的句法和语义、语用特点,却鲜有学者对回声问句意义建构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对先导句进行部分或全部重复的特殊问句,回声问句究竟为何以此种方式建构?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种建构过程?这些问题有待从认知角度给予解释。本文以对话句法学为理论支撑,重点研究汉语对话中回声问句的语义建构。对话句法主张意义识解的认知对话观,揭示了“用语言建构语言”的话语产生机制。研究发现,回声问句和先导句的建构体现了图式的思想。图式是一个抽象概念,回声问句及其先导句都是具体实例。据此,我们可以说回声问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都是在图式的统领下,通过“回”先导句之“声”实现的。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点: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曹禺的《雷雨》中的回声问句为语料来源,通过手动筛选的方式收集回声问例句106例,并全面综合分析了汉语对话中该语言现象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本文以Du Bois(2014)提出的对话句法为理论依据,结合认知语法的思想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具体分析回声问句的建构与先导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回声问句因其“回”先导句之“声”的特殊构造而与先导问句呈现结构上的平行,这种平行性不仅激活了话语之间的亲缘性,更推动了话题向前发展。从认知语法角度来说,回声问句与其先导句的结构平行体现了图式的思想:先导句作为具体实例激活了一个图式模板,基于这一模板,后一说话者建构了回声问句以作为该图式的实例,具体表现为:实例1-(图式)-实例2。对于回声问句呈现出来的句法特点,本文运用构式图式予以解释。结果发现,回声问句及其先导句为同一个句法图式的实例;回声问句及其先导句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层级关系。对于回声问句的语义特征,本文运用语用图式加以描写。在不同的语境下,话语会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内涵及语用效果,同时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基于塞尔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本文总结出不同种类的语用图式来具体分析回声问句和先导句在语义上的关联。结果发现,回声问句与其先导句可能施行同一种言语行为,而这一言语行为正是回声问句和先导句的语用图式。通过对所搜集语料的分析与整理,本研究所发现的语用图式包括以下两种:祈使图式和陈述图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云飞[4](2016)在《反讽类“亏+NP+VP”语义建构的重新审视——以认知构式语法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讽类"亏+NP+VP"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构式,由于该种表达的特殊性,其语义建构过程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运用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分析语料,探讨该构式的语义建构过程,可得出如下结论:1.反讽类"亏+NP+VP"由"亏"和主谓构式"NP+VP"组配而成;2.在组配过程中,"亏"压制"NP+VP"成分结构,使后者具备组配的概念次结构;3."NP+VP"具备相关概念次结构后,和"亏"以相互依存的方式组配,由此形成反讽类"亏+NP+VP"构式;4.分析语料可发现,不仅存在语法构式和其成分之间的压制,语法构式的成分之间也存在压制关系,且相互依存关系和自主/依存关系一样,也是复杂结构产生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6年05期)

郭高攀,廖华英[5](2016)在《框架语义的建构与翻译过程的概念整合——基于认知语料库“FrameNet”的翻译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过程的实质是概念框架的转换和语义的定位过程。文章通过认知语料库"FrameNet"描述了框架语义的建构过程,运用框架的概念和句法实现揭示了语义信息和配价关系的基本结构并形成有关翻译心理层面的全面印象,同时结合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特点,以期在实践上减少译者的主观判断对译文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概念转换更具操作性和解释力。(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6年04期)

刘晓环,王军[6](2015)在《新N_1N_2构式语义建构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研究主要关注常规N_1N_2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静态描写之不足,本文以汉语非常规的新N_1N_2构式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该类构式动态的语义建构过程并为其创建了语义建构模型。在该模型中,投射与突显是语义建构的基础,压制与匹配是语义建构的关键。通过投射,事件域中原本不起眼或并不常见的属性特征或结构关系被突显出来,符号化为N_1和N_2。N_1和N_2中与构式义相关联的语义特征在构式与词汇双向互动的压制下得到突显。然后,通过与事件域背景知识的匹配,冲突的语义部分开始相互协调并达到语义和谐,从而实现对新N_1N_2构式的语义建构。(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5年06期)

史小平[7](2015)在《认知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网络缩略词语的语义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对汉语网络缩略词语意义建构研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汉语网络缩略词语主要可分为四类:缩合缩略词语、谐音缩略词语、拼缀缩略词语和节略缩略词语;汉语网络缩略词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主要有概念转喻机制、概念隐喻机制和概念整合机制。(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王寅[8](2015)在《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传播学初探——体认语义的建构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哲学经历了四个转向,前叁个转向重视科学理性和逻实论,传播学的创建者们深受其影响,提出了"定性定量、数据统计"的客观主义研究方法。哈贝马斯发现其弊端,力主"平等交往论",但不期又引出了另一形式的客观主义。后现代激进派学者在批判他们时又将其导向另一极端,否定理性、消解真理,大肆宣扬多元性和过度自由化,奉行"什么都行"的策略,从而导致了传播理论的混乱。瓦蒂莫虽对其有所修补(融入历史连续性、反思什么都行),但也未能从理论上根治这种极端。本文据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体验哲学为主)和认知语言学(CL)的基本原理建构了体认原则,且基于此尝试提出"认知传播学",以能澄清上述有关传播理论。(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成秋杨[9](2015)在《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认知机制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是英语词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传统英语语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英语新闻、政论和科技语篇在各种外语教材及各种类型的外语考试中大量出现,英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较汉语抽象名词应用更为广泛。为此,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从传统语义学的角度对抽象名词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对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起到了指导性的理论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只注重于对语言意义本身的系统研究,对抽象名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现象的表面研究以及对英汉抽象名词的对比研究上,即多集中于对抽象名词在形态上和句法上转变的研究,却未能对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动因及潜在的深层认知机制进行研究。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机制的研究是对名物化研究的一个补充,同时也成为英语抽象名词研究的一个全新发展趋势。在当今的认知研究中,学者们借助于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认知语言学中常用的理论对英语抽象名词的语义表征进行了研究。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将用内省法、定性分析、及以语料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从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非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动态识解操作等角度对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原型理论下词汇范畴之间的动态属性构成了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动因,该论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叁角连续统,从而确保了语义范畴之间的转化。其次,概念意义的动态识解和识解机制构成了语义表征机制的认知基础。然后,该论文在第四章分别对四种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图式表征的方式分别针对四种抽象名词建构了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过程中的认知机制。通过研究发现,行为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由凸显过程到凸显事体的过程,由序列扫描到整体扫描;品质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由凸显属性到凸显事体的过程,由具体的概念域向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过程;身份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由范畴典型的指称意义向边缘的陈述意义转化的过程;固有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过程经历了具象化。从认知语义学上来说,英语抽象名词即在不同词类范畴的图象构式中凸显不同的概念语义。最后,论文简要阐述了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认知机制建构的意义及其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影响。通过研究,该论文认为掌握好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的认知机制,对今后的外语语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刘云飞[10](2014)在《兼语式语义建构过程中的识解特征分析——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认为,兼语式的语义建构过程主要体现为两个成分事件的整合过程。然而成分事件概念结构的形成离不开识解机制,故兼语式的语义建构过程还应涉及成分事件的识解特征。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分析兼语式中成分事件体现的识解特征可发现:1)参与整合的成分事件体现降低还原度的识解倾向;2)识解方式须在成分事件之间形成互补分布;3)互补分布使得成分事件之间在识解方式的搭配上只存在4种类型,不具有任意的可能性;4)以上发现表明,整合过程不仅产生创新义,而且参与整合的部分也须在识解维度受到制约,并相互适配。(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4年06期)

认知的语义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倒置动结式被认为是动结式的其中一种,包含"衣服洗累了姐姐"等表达。在这类表达中,句式结构有别于一般的动结式,句式成分有不同的语义理解。该句式的独特性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观点各异,且对该种句式的认知成因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分析语料发现:倒置动结式中主语为施事,宾语为受事;倒置动结式中涉及转喻机制;倒置动结式中各成分的语序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平行于实际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的语义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唐婧.力动态视角下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

[2].谢晓芳.倒置动结式的认知语义建构[J].文教资料.2019

[3].赵淑静.汉语对话中回声问句语义建构的认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7

[4].刘云飞.反讽类“亏+NP+VP”语义建构的重新审视——以认知构式语法为视角[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6

[5].郭高攀,廖华英.框架语义的建构与翻译过程的概念整合——基于认知语料库“FrameNet”的翻译教学研究[J].上海翻译.2016

[6].刘晓环,王军.新N_1N_2构式语义建构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

[7].史小平.认知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网络缩略词语的语义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5

[8].王寅.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传播学初探——体认语义的建构与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

[9].成秋杨.英语抽象名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认知机制建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10].刘云飞.兼语式语义建构过程中的识解特征分析——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J].外语教学.2014

标签:;  ;  ;  ;  

认知的语义建构论文-唐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