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及其配伍规律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及其配伍规律

论文摘要

方剂是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遵循方剂的配伍理论而形成“有制之师”的治疗系统。其中,药性是统领方剂的灵魂,而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热配伍是方剂配伍规律的基本核心。解析方剂寒热配伍规律,对阐明中药药性及方剂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指导临床辨证用药、规范新药开发合理组方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在药味组成上仅有一味药差异而寒热属性迥然不同的中医经典类方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为研究对象,采用冷热板示差法和微量量热法,结合化学物质基础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寒热配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研究:采用冷热板示差法,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角度分别考察了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对正常小鼠、体虚和体盛小鼠的干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明显降低(P<0.01),显示其明显的趋寒性;麻杏石甘汤组小鼠与麻黄汤组比较,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显著增加(P<0.05,P<0.01),即高温趋向性增加;在“热证”和“寒症”体质动物模型上,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的寒热表现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其内在机制可能是由于与机体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ATPase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生化指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在小鼠脾淋巴细胞、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载体也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寒热差异。2.麻黄汤配伍规律研究:麻黄汤全方组小鼠在冷热板上的“趋寒性”明显高于桂枝组和共有药味组(杏仁、甘草、麻黄)(P<0.01,P<0.05),通过金氏“Q”值法评价其交互作用,显示,共有药味与桂枝合用时(即麻黄汤组)表现为协同作用。桂枝剂量对寒热属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加大桂枝的剂量可以增加麻黄汤的“热性”,与传统认识中的“麻黄桂枝相须为用”相一致。同时,采用微量量热法考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组合对大肠杆菌产热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汤不同配伍组合发热量递变顺序为:原剂量桂枝麻黄汤>高剂量桂枝的麻黄汤>共有药味组>桂枝>低剂量桂枝麻黄汤。研究表明,桂枝与共有药味原比例合用时(麻黄汤)产生协同作用,降低桂枝的剂量可能会产生拮抗作用。3.麻杏石甘汤配伍规律研究:麻杏石甘汤全方组比较,共有药味组(杏仁、甘草、麻黄)小鼠表现为在冷热板上的“趋寒性”增强(P<0.05),石膏组表现为“趋寒性”减弱(P<0.01),通过金氏“Q”值法评价其交互作用,共有药味与石膏合用时(即麻杏石甘汤组)表现为拮抗作用。考察石膏剂量对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大或是减小石膏的剂量不会改变麻杏石甘汤的寒热属性。但是采用微量量热法考察麻杏石甘汤不同配伍组合对大肠杆菌的影响,其产热顺序为:共有药味组>低剂量石膏的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石膏的麻杏石甘汤>石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石膏剂量的增加,麻杏石甘汤的“寒性”增加。4.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建立了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UPLC指纹图谱,对5个主要化学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其进行面积归一化分析、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从整体角度显示出各类方之间寒热属性的客观差异性;通过指纹图谱的相对归一化面积和含量分析推断,各主要化学成分的递变是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变化的物质基础;通过化学组分的主成分分析,推断影响寒热变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X11、X13、X16、X18和麻黄碱。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冷热板示差法和微量量热法,从整体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角度和离体微观水平定性且定量地表征了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客观差异,验证了古代中医运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治法治则的科学性。同时,结合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影响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客观差异的物质基础。因此,本研究可望为中药复方寒热属性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 1.2 基于"中医药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化学分析
  • 2.1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及其不同配伍组合样品的制备
  • 2.2 样品的化学分析
  • 2.2.1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2.2.2 石膏饱和溶解量的测定
  • 2.2.3 基于UPLC的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研究
  • 3.1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研究
  • 3.1.1 冷热板示差法实验条件考察
  • 3.1.2 基于正常动物的寒热属性差异研究
  • 3.1.3 基于"热证"体质模型的寒热属性差异研究
  • 3.1.4 基于"寒证"体质模型的寒热属性差异研究
  • 3.2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研究
  • 3.2.1 微量量热法实验条件考察
  • 3.2.2 寒热属性差异在脾淋巴细胞的表达
  • 3.2.3 寒热属性差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表达
  • 3.2.4 寒热属性差异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黄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4.1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麻黄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4.1.1 麻黄汤不同药味组合寒热属性差异的在体研究
  • 4.1.2 冷热板示差法研究桂枝剂量对麻黄汤寒热属性的影响
  • 4.2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麻黄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4.2.1 麻黄汤不同药味组合寒热属性差异的离体研究
  • 4.2.2 微量量热法研究桂枝剂量对麻黄汤寒热属性的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杏石甘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5.1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麻杏石甘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5.1.1 麻杏石甘汤拆方对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影响
  • 5.1.2 石膏剂量影响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的在体研究
  • 5.2 基于微量量热法的麻杏石甘汤寒热配伍规律的研究
  • 5.2.1 麻杏石甘汤拆方对微生物热活性的影响
  • 5.2.2 石膏剂量影响麻杏石甘汤寒热属性的离体研究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综合分析
  • 6.1 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谱(化学指纹图谱)-效(寒热属性表征)关系研究
  • 6.2 麻黄汤不同配伍组合的谱-效关系研究
  • 6.3 麻杏石甘汤不同配伍组合的谱-效关系研究
  • 6.4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结语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附录B 硕士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统计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基于热动力学表征的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差异及其配伍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