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咸同年间“还堂案”研究

晚清咸同年间“还堂案”研究

论文摘要

近代以来,列强改变了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禁教政策,将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合法化,使得天主教的影响迅速扩大,强化了中国各阶层同传教士之间的矛盾,教案纷纭迭起,遍及全国。其中有一类是传教士要求清政府给还禁教时期没收“教会旧产”,这些“旧产”包括天主堂、学堂、坟茔、田土、房廊等,而引发的诸多交涉事件,即为“还堂案”或称还堂交涉。此类案件开始于1845年索还上海旧堂案,以1895年南阳还堂结束告终,集中发生是在《北京条约》签订后的咸丰末和同治朝中。本文将研究的中心放在案件比较集中的咸丰末年和同治朝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在全国共发生35起还堂案,遍及全国14个省份,有分别以1861年和1865—1866年两个案件频发时段。从不同角度看,还堂案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又与交涉双方的态度密切相关。法国在当时是天主教的保教国,还堂案交涉中传教士通过法国驻华公使、领事同清政府进行交涉。因此传教士、法国驻华相关官员对于还堂案的态度和策略直接影响还堂案的结果。清政府这一方,负责交涉的主体机构是总理衙门,直接办理具体给还事宜的是各级地方官员,绅士作为各个地方的代表人物也参与到旧教产的给还的的交涉中。总理衙门的对于还堂案的基本态度是“按约办事,力求公平,适当羁縻,暗中节制”。各地方官员对此尽管表面认同,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对于案件又有着不同的态度。绅士对于给还教堂,基本持反对态度,但若地方官员按照总理衙门指示办理,绅士在还堂案中的影响力就很难发挥。由于传教士和法国政府有着相同利益,他们的在索还教堂中的态度也是相同的,“借约保护,抓紧机会,坚持目标,不达不休”的态度贯穿所有交涉始终。为达目的,他们根据不同案件,采用不同策略,大体归结为:声东击西,明敲暗诈;冒用他名,哄骗吓唬;武力相迫,虚声恫吓;不问证据,强硬索要;借口事端,妄索赔款。因此尽管给还教堂是由清朝政府进行的,应该掌握给还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但由于传教士和列强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清政府政府没有说不的资本,传教士和法国成为最后结果的真正的决定者。在传教士的坚持下除极少数情况外,无论是否有确据证明真有教堂存在,都能从索还教堂的过程中获取利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及价值
  • 二、 学术史综述
  • 三、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四、 相关概念和时段界定
  • (一)、 教案与“还堂案”的定义与范畴
  • (二)、本文所研究还堂案的时段
  • 第一章 还堂案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禁教以前天主教的在华传播规模及教堂数量
  • 第二节 禁教、教产与“旧堂主人”的归来
  • 第二章 全国还堂案的概况分析
  • 第一节 1845 年至1860 年的还堂案
  • 第二节 1860—1874 年间的还堂案
  • 一、还堂交涉的双方
  • (一)、法国为传教士在还堂案中的代理者
  • (二)、总理衙门、地方官绅在还堂交涉中
  • 二、 1860—1874 年间案件分析
  • 第三章 中法双方在还堂案中的态度、策略及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方面在还堂案中的态度及影响
  • 一 总理衙门的态度及影响
  • 二 地方官员的态度及影响
  • 1、基本按总理衙门方针处置的案件
  • 2、地方官员作用明显的案件
  • 三、绅士的态度及影响
  • 1、绅士态度受官员左右的案件
  • 2、绅士态度影响明显的案件
  • 第二节 法国传教士和驻华公使、领事在还堂案中的态度及策略
  • 一、态度和影响分析
  • 1、借约保护,抓紧机会
  • 2、坚持目标,不达不休
  • 二、 策略分析
  • 1、声东击西,明敲暗诈
  • 2、冒用他名,欺骗吓唬
  • 3、武力相迫、虚声恫吓
  • 4、不问证据、强索硬要
  • 5、借口事端、妄索赔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光绪七年桂林择地建堂案中官绅民的态度[J]. 长江丛刊 2016(34)
    • [2].论晚清天主教会在还堂案中的经济掠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3].权势争夺与“文明排外”——1905年哄闹公堂案论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4].对商贩之死的抗争——以1926年“陈阿堂案”为讨论中心[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3)
    • [5].1905年中英上海公堂案的后续交涉[J]. 历史档案 2012(01)
    • [6].牛庄“还堂案”与天主教传入东北[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7].试论晚清东北教案的特点[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8].第六届■■■·十杰[J]. 书法 2018(11)
    • [9].明天是“好否”还是“有无”?香港高等法院“邓光裕堂案”述评[J]. 中外法学 2013(03)
    • [10].上海徐家汇还堂案评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1].高中英语教与学方式改变的思考[J]. 学子(理论版) 2016(20)
    • [12].绅商与地方善举——清末嘉定县南翔镇“争河”“夺堂”案研究[J]. 江海学刊 2020(05)
    • [13].袁树勋应对上海公堂案述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4)
    • [14].山能龙矿模拟混改催涌新活力[J]. 山东国资 2019(04)
    • [15].高中数学课堂案例讲解活动开展刍议[J]. 文理导航(中旬) 2015(12)
    • [16].Oracle数据库系统随堂案例设计[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14)
    • [17].一次讨论式的德育教学课堂案列及其分析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中) 2012(09)
    • [18].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案例探析师生互动有效性[J]. 考试周刊 2015(30)
    • [19].《申报》与大闹会审公堂案[J]. 广东社会科学 2008(01)

    标签:;  ;  ;  ;  

    晚清咸同年间“还堂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