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师》,城市与建筑,建筑院校
建筑历史与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祥[1](2019)在《《建筑师》杂志及其提供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适逢《建筑师》杂志创刊40年,受杂志编辑部的邀请,要写一篇相关的纪念文字。也许因为自己原本就是《建筑师》杂志中有关理论与历史栏目方面文章的忠实读者,也曾经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拙文,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犹豫地答应了。《建筑师》,从这本刊物的名称看,似乎更像是一本以集建筑设计创作实践一线的建筑师,及其作品介绍与分析为主要目标的建筑设计类、建(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4期)
常青[2](2019)在《历史·理论·范式——“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大纲》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8年教育部对全国专业硕士学位必修课程的设置要求,在被认定的建筑学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中,包含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本文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出发,针对适应建筑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主要职业生涯的特点和需求,在以往相类教学课程的基础上,以理论诸范式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提出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对讲授内容和方法作了新的系统梳理和概括,列出了部分比较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目,以为日后课程设置在全国各建筑院校的实施提供前期研究和讨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4期)
江嘉玮[3](2019)在《“历史-理论-批评”导向的评论写作——2019《建筑学报》“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导老师王骏阳>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青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范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柴培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特约评论李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金秋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第叁届《建筑学报》"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在组织架构上延续了前两年的做法~([1-2]),在学术主题上尤其延续了第一届的"建筑批(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夏铸九[4](2019)在《字词与图绘·论述形构与草皮·实践的力量——兼论对建筑理论与历史方法论的教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指出阿德里安·福蒂的《词语与建筑物——现代建筑的语汇》一书为英语世界建筑学院里对建筑论述本身,反省现代建筑的语言与建筑物,对建筑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以字词与图绘作为建筑论述形构的主要元素,阐述论述的权力与草皮作为其权力空间的再现进行解秘,以及在解除建筑的神话之后,探索史学与设计的认识论关系。最后,期待对空间实践造成社会解放力量,朝向明天的建筑与城市之重建。(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裴钊[5](2019)在《历史与理论 巴西现代建筑》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1941年,茨威格(Stefan Zweig)在《巴西:未来之国》(Brasil, País do Futuro)一书中,表达了他对欧洲的失望,认为其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是全人类的明日图景。此后,在文学里,巴西几乎成为了"美好,未来"这些词语的同义词,拥有一个年轻人的全部优点。几乎与这本书出版同期,刚刚起步的巴西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其后的半个世纪里,巴西现代建筑确实构建了一个未来之国。1940年代初,年轻的尼迈耶与自己的老师科斯塔一同完成了巴西第一栋现代主义高层办公建筑—教育和公共卫生部大楼(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璇,张着灵,林琼瑜,王小菁[6](2019)在《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重庆分室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是新中国建国后至"文革"前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重庆分室作为该研究室仅有的两个分室之一,对包括古建筑、民居与历史园林的在内的地区建筑遗存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参与了中国建筑史多个稿本的编撰,探索了历史和地方传统与建筑创作的结合,并着手译介了多个语种的外国建筑文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成果。(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夏冰,张凡,王嘉琪[7](2019)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创新型学习空间的解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是中国未来的战略驱动力,大学担负着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责任。文章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视角,溯源历史建筑环境中的创新型学习空间。通过对古典时期学院、西欧中世纪修道院、东方古代书院、近现代大学等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建构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解读,从人、行为、空间和学习观的相互联系中找到逻辑,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解析创新型学习的场景与空间,提炼其空间构成要素与原型,为实现传统校园建筑的创新型转型提供可借鉴的设计解决方案与方法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崔淮,杨豪中[8](2019)在《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口述历史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述历史方法是历史学科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随着口述历史理论的日益丰富及口述实践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口述历史方法逐渐被引入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中。文章通过口述历史实践经验探索出一套指导性的理论原则方法,根据建筑理论的特点,论述如何确定访谈对象、制定访谈大纲以及整理口述资料。对建筑理论或者同类别的口述历史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也可以为一些实践应用类的研究提供行为准则和流程规范,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予以支持。(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刘敏,郝志伟,朱佳桦,张克[9](2019)在《嵌入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九江市庾亮南路整体更新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现代建筑策划理论为依据,在江西省九江市庾亮南路的更新规划设计中,分析了庾亮南路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运用CRS建筑策划理论的问题找寻法,从城市管理者、市民、建筑及环境所有者、使用者等多主体多角度对整体更新的需求及目标进行反馈并合理定位,建立完整的建筑策划信息矩阵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历史街区更新应注重和解决的问题。对不同级别及属性的建筑的修缮、复建、改造以及环境、街道空间等的改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并对类似项目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和预测。(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张硕[10](2018)在《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世遗澳门历史城区军事建筑遗存的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线路作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类型,从1993年提出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特别是在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与研究中。澳门历史城区在2005年成功申遗,这也标志者澳门乃至我国在遗产保护方面又取得了重大成就。由于世遗澳门历史城区具有显着的线性遗产特征,但其在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上仍存在一定缺失与不足。本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再生利用研究——以世遗澳门历史城区为例》的子课题,以澳门军事建筑遗存文化线路作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对文化线路和澳门军事建筑遗存的深入研究,归纳出一条针对澳门军事建筑遗存的文化线路,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再进一步探索其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的优化模式,以期形成一条具有文化属性的、完整的、连续的、多元的、线性的澳门军事建筑遗存,以应对澳门军事建筑遗存在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上的欠缺。本文首先通过对文献的系统研究,学习文化线路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并归纳总结文化线路判定的依据及案例应用。其次,从史料的梳理中再现澳门军事建筑遗存历史变迁的过程,并理清澳门军事建筑遗存与文化线路的脉络和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澳门军事建筑遗存现状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最后,基于前期对澳门军事建筑遗存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分析研究重构澳门军事建筑遗存文化线路,并提出城市文化长廊、活力空间构建、整体性标识保护、文化产业的介入、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等关于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应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思路。(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建筑历史与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8年教育部对全国专业硕士学位必修课程的设置要求,在被认定的建筑学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中,包含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本文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出发,针对适应建筑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主要职业生涯的特点和需求,在以往相类教学课程的基础上,以理论诸范式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提出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对讲授内容和方法作了新的系统梳理和概括,列出了部分比较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目,以为日后课程设置在全国各建筑院校的实施提供前期研究和讨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历史与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贵祥.《建筑师》杂志及其提供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平台[J].建筑师.2019
[2].常青.历史·理论·范式——“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大纲[J].建筑师.2019
[3].江嘉玮.“历史-理论-批评”导向的评论写作——2019《建筑学报》“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综述[J].建筑学报.2019
[4].夏铸九.字词与图绘·论述形构与草皮·实践的力量——兼论对建筑理论与历史方法论的教学意义[J].新建筑.2019
[5].裴钊.历史与理论巴西现代建筑[J].建筑学报.2019
[6].郭璇,张着灵,林琼瑜,王小菁.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重庆分室始末[J].时代建筑.2019
[7].夏冰,张凡,王嘉琪.历史建筑环境中创新型学习空间的解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城市建筑.2019
[8].崔淮,杨豪中.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口述历史方法初探[J].城市建筑.2019
[9].刘敏,郝志伟,朱佳桦,张克.嵌入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九江市庾亮南路整体更新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10].张硕.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世遗澳门历史城区军事建筑遗存的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深圳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