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历史悠久,许多大学的建立与社会捐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学校从创建之初到发展至今,始终借助社会捐赠的力量不断壮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体制机制,学校高度重视社会捐赠活动,捐赠活动常规化,捐赠形式多样化,捐赠工作人员专业化,捐赠基金经营市场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的研究,对我国高校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是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的历史研究。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各阶段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的状况及其特点。在基金会、校友以及其他私人资本的资助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从兴起、发展到逐步走向繁荣。第二章阐述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的运行机制,主要从校长在捐赠运作中的角色、专门的捐赠管理机构以及捐赠的具体活动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第三章以哈佛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个案,从微观层面阐述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运行方式。哈佛大学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中进行社会捐赠筹集最成功的学校之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开展的捐赠活动也极具特色。因此选取这两所学校为案例进行研究。第四章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发展的动因分析。主要从宗教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税收政策因素以及美国研究型大学排名对捐赠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五章剖析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捐赠的特点,并阐发对我国高校进行社会捐赠筹集的启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并肩战疫 期待春暖花开[J]. 经济 2020(Z1)
- [2].面部表情与捐赠者–受益者关系对网络慈善众筹捐赠行为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04)
- [3].慈善组织会计信息对个体捐赠者捐赠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J]. 财会通讯 2019(27)
- [4].论慈善捐赠者的权利[J]. 法制博览 2016(34)
- [5].捐赠者的非营利组织劣势者感知对捐赠行为的影响——捐赠者的劣势者自我认同的调节作用[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01)
- [6].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对捐赠决策的影响研究——对个人捐赠者和机构捐赠者的对比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 [7].非营利组织个人捐赠者行为研究概述[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8].一封受助学生的书信[J]. 慈善 2017(01)
- [9].教会可以张贴奉献者名单吗?[J]. 天风 2020(11)
- [10].99结束,感恩每一个温暖的你[J].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19(12)
- [11].绥化市举行抗击疫情“最美捐赠者”颁奖仪式[J]. 慈善 2020(04)
- [12].论捐赠者知情权的司法救济[J]. 晋阳学刊 2014(03)
- [13].《眼科学》:眼角膜移植效果或与捐赠者年龄关系不大[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4)
- [14].个人捐赠者信任受损的内涵及其决定因素[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5].基于风险导向的捐赠者意愿审计初探[J]. 财会月刊 2014(02)
- [16].慈善组织最大挑战是满足捐赠者需求[J]. 南方人物周刊 2011(30)
- [17].肾脏捐赠者的寿命不会因此缩短[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9(06)
- [18].捐赠者会在意慈善组织的公益项目吗——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7(04)
- [19].一位不肯留名的捐赠者[J]. 慈善 2018(04)
- [20].知识窗[J]. 中国社会组织 2013(05)
- [21].情绪和框架效应对个体捐赠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12(04)
- [22].肾脏捐赠者的寿命不会因此缩短[J]. 安徽医学 2009(08)
- [23].社区基金会成长成熟的路径研究——基于44个社区基金会的定性比较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9)
- [24].99结束,感恩每一个温暖的你[J]. 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2019(11)
- [25].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J]. 当代社科视野 2011(06)
- [26].当爱再次相遇,首例非亲器官捐赠者的7年[J].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12(12)
- [27].教育捐赠与冠名权的法律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08(04)
- [28].让学生成为捐赠者的美国慈善教育:北肯塔基大学的实践[J]. 中国社会组织 2017(09)
- [29].完善慈善组织网络募捐的反馈机制[J]. 开放导报 2017(03)
- [30].论图书馆的采捐能动性与引捐工作[J]. 图书馆学研究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