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慎防“化妆”奶牛(论文文献综述)
何璇[1](2016)在《北京百年乡土教材历史变革与现状研究 ——知识结构与地方性知识传承》文中认为乡土教材是相对国家教材而言的,是在教育系统中承载地方性知识的一种教育信息材料。研究者选择北京作为此项研究的田野调查地点,一方面是因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北京一样备受海内外关注。另一方面,研究者曾经在北京从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深切感受到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位列一线城市的北京在人口流动频繁和受普世性知识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地方文化“边缘化”更加严重。因此,研究者期望通过研究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的传承历程,寻找鲜为人知的乡土教材文本,更为重要的是将学术和实践联系起来,为新时期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油助力,也期望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地方性知识边缘化问题,从而为我国各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本研究试图以功能主义为主要的理论视角,采用文化唯物主义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方法,结合历史研究与田野研究,总结近百年北京地区学校地方性知识发展的特点和功能,阐释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通过分析学校教育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关系的演变,揭示学校中地方性知识与国家知识良性互动的共同特征;并坚持以当地人的观点来解析现阶段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而为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寻找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清末至今北京乡土教材编制的背景进行了历时的梳理和总结,从收集到的近60本北京近百年编制的乡土教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4本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者分析发现:1.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经历了“合法化”、“平民化”“多元化”和“行政化”的发展历程。2.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包括:意识层面的动力,政策环境的动力、功能层面的动力和基层各类人群参与的动力;3.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经历了三个时期五次高峰;4.每个时期的乡土教材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研究者试图运用钟摆模型揭示清末至今在学校教育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关系的演变,研究者发现:1.从清末到21世纪以来,学校系统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关系的演变过程类似于钟摆,但绝非严格意义上遵循钟摆来回摆动,而是一个不断趋近均衡的动态平衡过程;2.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良性互动的共同特征为:完备的地方性知识准入依据、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中有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教材的编审分离制度、两类知识的存在形式各自独立。本研究坚持从当地人的视角来探索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者深入北京16个区和燕山地区共17所学校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分析22名任课教师和963名学生的问卷数据以及对教育官员、区县教研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五类人群的访谈,研究者发现:1.地方性知识准入依据不完备、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制度缺乏威慑力和感召力、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师资情况复杂、教材开发经费区际差异较大、实施模式校际差异现象严重等七大问题;2.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政策环境、地方性知识使用态度、乡土教材编写人员的背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力度等是影响和制约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主要因素。对于乡土教材的未来发展,研究者认为: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下,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备的地方性知识准入的依据、制定完善的地方性知识开发和实施体系、开辟社区各类人群参与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渠道,顺应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促使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良性互动,推动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可持续性,回应教育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回归教育本质的诉求。
张仕权[2](2002)在《慎防“化妆”奶牛》文中认为 由于奶牛具有明显的外貌特征,一些奶牛贩子就将杂交奶牛等劣质奶牛“整容、化妆”后出售,达到非法赢利的目的。因此,养殖户在选购奶牛时要注意识别。 焗油改品种 有的牛贩子为了提高牛的价格,巧妙地为牛焗油、镶牙,以改变其本来的品种面貌和年龄,奶牛焗油一般以头部居多,其中以白色头、黄白花头为主。一般体型不像奶牛而花片极好的要预防焗油。经焗油的牛一般眼睫毛、眼睑皮肤往往是原色,毛根是原色,细闻有辣椒味。
二、慎防“化妆”奶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慎防“化妆”奶牛(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百年乡土教材历史变革与现状研究 ——知识结构与地方性知识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由来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问题的提出 |
(一) 清末至今北京学校系统中地方性知识发展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是什么? |
(二) 北京近百年学校教育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演变?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良性互动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
(三) 现阶段北京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
(四) 现阶段在北京的学校中,如何促进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良性互动,推动地方性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教育领域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本质回归的诉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直面时代命题,为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油助力 |
二、梳理地方性知识传承历程,为学校与社区关系研究提供本土经验 |
三、厘清地方性知识内涵和外延,为各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 |
四、揭示地方性知识边缘化,为各地区地方性知识传承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 |
五、寻找鲜为人知的乡土教材文本,为乡土教材的收藏和研究提供支持 |
第三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中国乡土教材相关文献述评 |
(一) 清朝末年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
(二)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
(三) 1949年至1999年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
(四) 2000年至今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
(五) 评价 |
二、北京乡土教材相关文献述评 |
(一) 北京乡土教材开发和实施的研究 |
(二) 北京乡土教材的定位研究 |
(三) 北京乡土教材的功能研究 |
(四) 评价 |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步骤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步骤 |
第六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地方性知识 |
(一) 地方性知识概念界定概述 |
(二) 地方性知识的主要内涵 |
(三) 本研究中地方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
二、乡土教材 |
(一) 乡土教材概念界定概述 |
(二) 乡土教材的主要内涵 |
(三) 本研究中乡土教材的概念界定 |
三、国家知识 |
四、北京 |
上篇: 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章 清末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合法化” |
第一节 清末北京乡土教材的产生背景 |
一、北京基本生态与社会背景 |
(一) 北京的基本生态与人文图景 |
(二) 社会背景 |
二、教育背景 |
(一) 教育宗旨的颁布 |
(二) 北京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合法化” |
一、清末乡土教材编制的依据 |
(一)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
(二) 《乡土志例目》的颁布 |
二、清末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
(一) 《京师乡土地理教科书》 |
(二) 《直隶乡土地理教科书》 |
(三)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平民化”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北京乡土教材的发展背景 |
一、教育宗旨的演变 |
二、贫儿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平民化” |
一、民国时期乡土教材编制的依据 |
(一) 《假期修学办法令》的颁布 |
(二) 《中等以上各级学生假期调查案》的颁布 |
二、民国时期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
小结 |
第三章 1949—1999年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多元化”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50年北京乡土教材的发展背景 |
一、教育宗旨的演变 |
二、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 |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化” |
一、1949—1999年乡土教材编制的依据 |
(一) 1958年 |
(二) 1987年 |
二、1949-1999年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
(一) 基础性 |
(二) 应用性 |
小结 |
第四章 2000年后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行政化” |
第一节 2000年后北京乡土教材的发展背景 |
一、教育改革及其背景 |
(一) 地方教材与乡土教材的关系 |
(二) 新世纪以来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的“行政化” |
一、21世纪初乡土教材的编制依据 |
二、各区县乡土教材使用现状概述 |
(一) 近年北京地区乡土教材发展情况概述 |
(二) 各区县乡土教材使用现状概述 |
三、21世纪初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
(一) 区情、县情类——《走进西城》 |
(二) 学科拓展类乡土教材——《通州区地理》 |
小结 |
下篇: 理论阐释 |
第五章 教育场域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博弈与意义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教育场域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博弈 |
一、理论模型建构 |
第二节 意义阐释 |
一、清末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
二、民国初年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
(一) 20世纪50年代初 |
(二) 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
(三) 20世纪80-90年代 |
(四) 21世纪以来 |
小结 |
第六章 影响和制约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面临的困境 |
一、地方性知识准入依据不完备 |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三、评价制度缺乏威慑力和感召力 |
四、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
五、师资情况复杂 |
六、教材开发经费区际差异较大 |
七、实施模式校际差异现象严重 |
第二节 影响和制约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因素 |
一、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政策环境对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影响 |
二、地方性知识使用态度的影响和制约 |
(一) 课程理念 |
(二) 地方性知识功能评价 |
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
小结 |
第七章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性知识可持续发展意义和策略探讨 |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功能以及意义阐释 |
一、对乡土教材使用的几种不同观点 |
二、地方性知识的功能与意义阐释 |
(一) 清末 |
(二) 中华民国时期 |
(三) 1949年到1999年 |
(四) 21世纪以来 |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 |
一、理论基础 |
二、未来展望 |
(一) 制定完备的地方性知识准入的依据 |
(二) 制定完善的地方性知识开发和实施的体系 |
(三) 开辟社区各类人群参与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渠道 |
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初步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慎防“化妆”奶牛(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百年乡土教材历史变革与现状研究 ——知识结构与地方性知识传承[D]. 何璇.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2]慎防“化妆”奶牛[J]. 张仕权. 农家参谋, 2002(01)
标签: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