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知识没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文化,人文素养
有知识没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倩,田李强[1](2018)在《破解有知识没文化之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们通常认为有知识就是有文化,知识越多文化水平就越高,知识分子就是文化人。然而,当今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有人文知识但缺乏人文情怀,有道德知识但缺乏正义感,有人生理想但缺乏实践精神,有智力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问题,反映出学生身上知识与文化素养的脱节。一线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有责任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区别,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转变常规教学追求,加强课堂教学人文渗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采取措施扭转有知识没文化的现状。(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09期)
林群平[2](2015)在《破“有知识没文化”之困——课堂教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等同于文化,受过学校教育之人必定有知识有文化。然而,当学校培养之人表现出无质疑精神,没探索能力,懒深度思考或缺仁爱宽容,乏精神素养时,"有知识没文化"就形容了这类人。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求学生身上文化的积淀。(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5年01期)
周毅,彭莹[3](2013)在《“有知识没文化”与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外语教学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时会产生各种冲突。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学了很多英语"知识",却没有掌握相当的目标语的文化,导致学生成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交流个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外语教学中重要的课题。由于以前的教学方法及现实的种种客观原因的影响,目的语文化教学在外语课堂中往往被忽视。本文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了交际失败的原因以及提出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谢京辉[4](2012)在《切莫有知识没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很多人心中,知识等于文化已成为一种固定思维。然而,往深处想,知识与文化其实真不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高学历的人做出低素质的事情,已不是新鲜事了。当然,也有知识不多文化充裕的高尚者,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却很高尚。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知识是经验的固化,是实践中人们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论坛》期刊2012年04期)
谢京辉[5](2012)在《切莫有知识没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很多人心中,知识等于文化已成为一种固定思维。然而,往深处想,知识与文化其实真不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高学历的人做出低素质的事情,已不是新鲜事了。当然,也有知识不多文化充裕的高尚者,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却很高尚。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2-02-21)
[6](2012)在《“有知识没文化”的海洋意识普及是失败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摸底发现,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普遍处在一个十分薄弱的状态。首先,大多数国民对海洋基本知识了解程度较低,缺乏对海洋科学知识的基本认知,对海洋相关问题的态度,了解海洋的行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本文来源于《海洋世界》期刊2012年01期)
雷宇,周楠[7](2009)在《大学如何避免有知识没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诗歌文化节”、“贤林讲坛”……随着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各个高校的频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大学里的热门话题。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青年的引导作用?怎样才能使校园文化真正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媒理事们根据各自的经历从不同角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09-06-12)
马娟娟[8](2007)在《大学生“异构文化”(反文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异构文化”和“反文化”现象,媒体大肆片面报道,自杀、性贿赂、艾滋病、退学逃课、杀人放火、犯罪等等,给人造成一种假象:我们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学无术、无可救药的“垮掉一族”,“有知识没文化”开始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开始被“妖魔化”。我们开始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因此,不得不给予关注。通过研究,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异构”行为确有存在,势头不小,且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不容忽视。本文中,我们在呈现这种“有知识没文化”状态的基础上,试图在其历史语境中寻找根源并做出文化归因。另外,我们需要并且必须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求真实呈现并试图引导规正。总结本文,按照一般的论文写作思路,主要分为叁大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比较全面的呈现了当今大学生中的那些“有知识没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造成这些“反向文化”现象的原因;再次,正文的第叁部分运用了文化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对这些“异构文化”进行了解读。最后,虽然没有给这些问题的解决开出处方,但是还是真诚的希望社会、学校、家庭、媒体等各方认真对待,努力改变目前大学生被“妖魔化”的事实,进而找到合理的解决之道。(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穆易,彭林[9](2006)在《“有知识没文化”之忧——专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大学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今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被认为“有知识没文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此,《小康》独家专访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仪深有研究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先生。(本文来源于《小康》期刊2006年07期)
安晓红[10](2006)在《清华学子有知识没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的超一流大学中,被奉为智商最高的一群人(不是同一代,但是精神本质上却具有继承性和连贯性),却引领出如此两场以无聊为主题的文化事件,令人匪夷所思。(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大学生)》期刊2006年02期)
有知识没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等同于文化,受过学校教育之人必定有知识有文化。然而,当学校培养之人表现出无质疑精神,没探索能力,懒深度思考或缺仁爱宽容,乏精神素养时,"有知识没文化"就形容了这类人。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求学生身上文化的积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知识没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倩,田李强.破解有知识没文化之困[J].考试周刊.2018
[2].林群平.破“有知识没文化”之困——课堂教学视角[J].新课程(下).2015
[3].周毅,彭莹.“有知识没文化”与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4].谢京辉.切莫有知识没文化[J].今日中国论坛.2012
[5].谢京辉.切莫有知识没文化[N].解放日报.2012
[6]..“有知识没文化”的海洋意识普及是失败的[J].海洋世界.2012
[7].雷宇,周楠.大学如何避免有知识没文化[N].中国青年报.2009
[8].马娟娟.大学生“异构文化”(反文化)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穆易,彭林.“有知识没文化”之忧——专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J].小康.2006
[10].安晓红.清华学子有知识没文化[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