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测量头盆关系的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陈高文,李湘元,蔡蔚,李肖璇,罗家懋,马颖,胡冬梅,王沂峰,潘石蕾[1](2021)在《产程超声的相关问题探讨》文中认为在产程中预判中转剖宫产的危险因素, 提高围分娩期的医疗安全, 值得各方重视。虽然国际妇产科超声联盟呼吁开展产时超声助力产程管理和安全分娩, 但是产时超声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医学中心团队结合近年来开展产程超声的经验体会, 尝试总结目前产程超声的各项指标的测量技术要点和意义, 并介绍第一产程中新的产程超声监测指标(枕骨-颈椎角度)对头位难产的预测作用。
曾诚,张晓滨,陈重泽[2](2021)在《超声检测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及血液透析治疗充分性的评估作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超声检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管对AVF成熟及血液透析治疗充分性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5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测AVF血管,根据AVF成熟情况与Kt/V达标情况分为A组(AVF成熟、Kt/V达标,270例)、B组(AVF成熟、Kt/V不达标,80例)、C组(AVF不成熟、Kt/V达标,150例)。结果 A组的桡动脉内径、Kt/V明显大于B、C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明显快于B、C组,阻力指数明显小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患者的头静脉管径明显长于术后2周、术前,头静脉血流量明显多于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超声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的成熟情况,在其指导下选择条件成熟的血管可以提高血液透析的充分性,但也存在AVF与Kt/V达标不匹配的情况,还需要后续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
金蓉[3](2021)在《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 300例孕中期孕妇(对照组)和1 300例行NT(孕11+0~13+6周)检查的孕妇(观察组),均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分析观察组NT值增厚胎儿染色体结果和畸形情况,比较两组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中,34例出现胎儿异常,其中20例出现器官结构异常,14例胎儿NT增厚;对照组中6例筛查出三体综合征,均实施引产,14例胎儿器官结构异常。NT增厚的程度越大,患染色体异常风险越高,且患染色体异常风险和NT值增厚程度呈正协同关系。观察组出生缺陷率(0.08%)、围产儿死亡率(0.08%)、全子宫切除率(0.00%)、急诊剖宫产率(0.08%)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孕早期实施规范化超声检查能够尽早发现胎儿畸形,降低出生缺陷率,且NT值能够评估染色体异常风险,在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作用。
申平,陈春林,刘萍[4](2021)在《女性骨盆研究方法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骨盆是人体的重要脏器。骨盆测量对分娩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某些特殊情况,需要测量骨盆从而决定临床处理方式;骨盆的形状、大小与妇科盆腔器官脱垂存在一定关系;骨盆的骨性标志是妇科、普外科及骨科手术的重要指示点,并且骨盆大小一定程度影响盆腔手术的难度。所以骨盆研究意义深远,尤其对于女性。对从传统的临床骨盆测量、X线骨盆测量到当前骨盆测量的主流计算机断层成像(CT),再到无辐射的磁共振成像(MRI)、超声、产程三维导航系统,女性骨盆研究的方法及运用范围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基于CT/MRI二维基础上的三维重建具有立体感强、形态自然、测量结果准确等优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骨盆测量经历了从临床骨盆测量向影像学测量、离体向活体、二维向三维的发展过程。骨盆测量方法的进步,大大促进了骨盆研究的进展。
邱庭英[5](2021)在《中国南方地区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孕21-23周胎儿超声测量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南方地区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中孕期(孕21-23周)超声测量胎儿生长参数的相关性,探究单一指标对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092例中国南方地区足月单胎妊娠孕妇,二、三维超声测量孕21-23周胎儿生长相关参数,二维超声参数: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FL)、肱骨长(HL)、上臂中部周长(Amid)、大腿中部周长(Tmid);三维超声参数:胎儿肢体容积(部分上臂容积Avol、部分大腿容积Tvol)。4D view软件线下描绘胎儿皮肤边缘,计算肢体容积值,随机取40例入组数据,检测同一操作者组内和不同操作者组间相关系数及复测信度,随访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出生孕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1013例胎儿中孕期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进一步以ROC曲线探究各指标预测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求截断值。结果操作者组内及组间相关系数ICC>0.80,重复测量百分比差异<5%,在同孕周下各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系数分别为rTvol=0.381,rAC=0.341,rAvol=0.292,rTmid=0.277,rHL=0.267,rHC=0.247,rFL=0.233,rBpD=0.212,rAmid=0.208,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中孕期 Tvol、AC、Tmid、Avol对巨大儿预测 AUC 分别为 0.807、0.793、0.754、0.742;中孕期 AC、Tvol、Avol、Tmid对低出生体重儿预测AUC分别为0.682、0.667、0.646、0.637。结论中孕期胎儿部分大腿容积Tvol、腹围AC、部分上臂容积Avol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性较强,可作为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预测有效指标,在巨大儿预测中Tvol、AC、Tmid、Avol有较高敏感度及较强特异性,对于足月低出生体重儿预测而言,AC、Tvol、Avol、Tmid预测效能较弱,敏感度、特异性相对偏低。第二部分孕21-23周二维、三维超声参数联合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对足月新生儿体重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孕妇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系,结合第一部分结论,建立中孕期超声参数联合孕妇BMI的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孕妇身高,产前、中孕期、分娩前体重,中孕期二维、三维超声数据,随访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出生孕周。随机分成建模组(n=700例)和验证组(n=313例),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显着相关的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足月新生儿体重预测公式,验证组检测该预测公式的准确性。结果孕妇孕前及分娩时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孕期胎儿部分大腿容积、腹围,中孕期B超检查孕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新生儿出生预测体重公式。该预测公式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绝对误差±250g准确率58.15%,相对误差±10%准确率70.29%,较单独应用二维超声参数预测准确率高。结论中孕期超声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时,结合三维超声所得代表胎儿软组织发育情况的胎儿部分大腿容积值,可以更加准确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
徐涛[6](202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技术(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青岛大学第十五临床医学院血液透析中心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因物理检查异常或透析流量不足行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其中56例患者透析泵血流量小于200ml/min并具有完整DSA检查记录纳入了研究范围。充分涂抹耦合剂,按顺序检查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吻合口、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结构,有无变异;观察管腔有无血栓、闭塞、狭窄、斑块、内膜增厚、假性动脉瘤、静脉瘤样扩张、血肿等;分别应用B-Flow、二维(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PDI)模式下测量桡动脉、吻合口、头静脉远、中、近段最窄处内径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测量狭窄处内径、PSV及临近未见明显狭窄处PSV,计算两处PSV的比值(PSVR)。应用PACS系统,测量DSA瘘道五个区域最窄处内径。将收集的临床信息及检查结果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0.05作为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以DSA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用Kappa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Kappa值,评价B-Flow、2D、CDFI、PDI对有无狭窄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并得到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度、诊断指数、Kappa值等诊断评价结果。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测量方法内径值比较,组间比较用方差F检验。结果:56例AVF,DSA诊断63例狭窄,分别位于吻合口25处,头静脉远段、中段、近段各25处、12处、1处;B-Flow、2D、CDFI、PDI方法检查分别诊断AVF狭窄61处、58例、62例、61例;63处狭窄中血栓性狭窄8处,非血栓性狭窄55处。头静脉狭窄时B-Flow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923,敏感性为97.7%,特异性为86.8%,诊断指数0.845,准确率0.952;2D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909,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84.2%,诊断指数0.829,准确率0.946;CDFI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807,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68.4%,诊断指数0.614,准确率0.874;PDI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837,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73.7%,诊断指数0.675,准确率0.892。测量吻合口狭窄时B-Flow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928,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92%,诊断指数0.855,准确率0.929;2D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888,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84%,诊断指数0.755,准确率0.893;CDFI方法曲线下面积0.787,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80%,诊断指数0.574,准确率0.786;PDI方法曲线下面积0.783,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76%,诊断指数0.566,准确率0.786。B-Flow、2D、CDFI、PDI诊断头静脉狭窄与DSA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61,0.842,0.632,0.688;B-Flow、2D、CDFI、PDI诊断吻合口狭窄与DSA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55,0.782,0.570,0.566。狭窄头静脉PSV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401,P<0.05),PSVR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390,P<0.05);狭窄吻合口PSV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437,P<0.05),PSVR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511,P<0.05)结论:测量AVF狭窄内径,B-Flow优于2D、CDFI、PDI,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AVF狭窄效果良好,可作为AVF狭窄诊断、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陈兆仕[7](2020)在《融合姿态检测与超声成像的胎头方位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胎头方位是重要的分娩参数之一,头位异常容易影响正常的分娩进程,将可能带来分娩风险和费用的增加。合理评估分娩进程离不开对胎头方位的监测。医护采用适当的检查手段及时发现胎头方位异常并启动干预措施,可降低孕产妇分娩风险。临床上常用具有入侵性的阴道指检手段,该方法主观性较强且增加孕产妇不适感和感染风险。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更容易被孕产妇接受。且借助超声设备评估胎头方位,能将评估结果量化,便于技术传授。但使用超声检查评估胎头方位,需要操作者具备熟练的超声技能、丰富的产科经验以及良好的空间想象转换能力,检测结果易随操作者的经验差异产生较大差距。由于存在使用技术门槛的障碍,医生和助产士难以应用超声设备进行胎头方位评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姿态检测与超声成像的胎头方位测量新方法,研究结合九轴传感和超声成像实现姿态检测的关键技术和胎头方位测量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首先,分析腹部扫描超声图像与探头扫描姿态的关系,提出基于探头姿态和超声图像解剖结构特征判断胎头方位的方法并设计技术方案。根据胎儿头部超声图像特点,结合U-net和VGG9深度学习网络,提出优化的网络结构,实现胎头方位的自动判断并提升效率。其二,设计构建实验平台,研究Mahony算法进行姿态解算。然后,研究使用阈值检测方法改进姿态解算算法,使姿态解算能满足医院科室干扰环境下使用的要求。最后,验证姿态解算的精度和鲁棒性,验证深度学习网络的效率与准确率,并对比本文的胎头方位计算结果与基准值差异,进行一致性分析。实验结果:校准后的姿态检测模块输出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度,无干扰条件下航向角测量误差均小于2°;融合算法的抗磁干扰分析表明通过设置合适的阈值可以将航向角误差抑制在3°内,为本文胎头方位测量方法提供探头偏转角测量的基础;使用的深度学习网络识别胎头方位平均误差约2.2°,分类准确率达96.2%。通过胎头方位模拟测量实验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表明:测量结果与模型的基准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量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6°和1.7°。由此可见,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胎头方位,为辅助医生监测分娩进程提供可靠的手段,降低医生评估胎头方位所需的技术门槛,有助于医护及时发现产程异常并启动科学的干预手段。
罗欢嘉[8](2020)在《三维超声胎儿标准切面自动定位及胎儿姿势标准化头臀长智能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定位胎儿正中矢状面关键点,探索其判断胎儿姿势包括过伸、过屈、自然仰卧位的可靠性。探讨三维容积自动测量系统在11~13周+6天胎儿正中矢状面的获取及胎儿头臀长测量的准确性及稳定性。资料与方法(1)第一阶段:二维量化胎儿自然仰卧位姿势1.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广东省某产前诊断中心的孕11~13周+6天NT(Nuchal translucency)二维图像1000张;2.由3位高年资医师(从事产科超声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NT测量证书)分析图片是否合格;3纳入3位医师均认定为合格的NT图像,共≥300张NT图像;4.将纳入研究范围316张NT图像交由2名工作人员使用Photoshop软件角度测量(上颌骨与颈项透明层平行线角度、丘脑-颈-前胸壁角度);5.每位工作人员每张图像测量2次,分别记录图1—316角度;6.进行结果统计,制定胎儿自然仰卧位95%参考值范围,角度小于该范围即过屈位,大于该范围即过伸位。(2)第二阶段:三维超声标准切面自动定位1.收集600例早孕期三维容积数据(45mm≤头臀长(Crown-Rump Length,CRL)≤84mm);2.标注:由3位有10年产科超声经验的超声专家于离线状态利用三维容积关键点面标注软件进行胎儿解剖关键22点及胎儿正中矢状面的定位;3.训练模型:连续选取400例三维容积标注数据进行三维容积自动测量系统的模型建立及训练;4.测试模型:选取200例三维容积标注数据进行三维容积自动测量系统的测试,由两位有产科筛查经验的超声医师(A、B)对系统自动获取的胎儿正中矢状面与标注切面进行对比,分析自动切面定位的准确性。结果(1)第一阶段研究结果:1.上颌骨与颈项透明层平行线角度(∠A)、丘脑-颈-前胸壁角度(∠B)的相关测量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选用组内相关系数对操作者内和操作者间包括工作人员甲∠A前后两次测量、工作人员乙前后两次测量、甲乙间四次测量分别进行可靠性分析ICC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03(95%CI 0.760-0.839)、0.828(95%CI 0.790-0.860)、0.810(95%CI 0.780-0.838),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操作者内和操作者间包括工作人员甲∠B前后两次测量、工作人员乙前后两次测量、甲乙间四次测量分别进行可靠性分析ICC分别为0.867(95%CI 0.837-0.892)、0.886(95%CI 0.860-0.908)、0.880(95%CI 0.859-0.899),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0)。测量∠A、∠B组内及组间相关性好。2.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对∠A测量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前后两次测量∠A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315,p=0.189),乙前后两次测量∠A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38,p=0.890),工作人员甲、乙之间∠A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者内对∠B测量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前后两次测量∠B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054,p=0.957),乙前后两次测量∠B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257,p=0.797),工作人员甲、乙之间∠B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工作人员乙两次测量结果均值较甲测量大。3.∠A为45.94±5.698(°),估计胎儿11~13+6孕周自然仰卧位∠A参考值范围是(37.77,57.11)°。(甲∠B)为87.44±6.090(°)。(乙∠B)为87.87±6.231(°),估计胎儿11~13+6孕周自然仰卧位(甲∠B)参考值范围是(75.50,99.38)°,(乙∠B)参考值范围是(75.66,100.08)°。(2)第二阶段研究结果:1.超声医师A、B对标注组、AI组评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469、0.733,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0),超声医师A、B对标注组及AI组评分的组内相关系数较好,一致性较好。2.超声医师A对标注组及AI组评分差异由Wilcoxon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3.44,p=0.001);超声医师B对标注组及AI组评分差异由Wilcoxon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07)。两位超声医师对标注组与AI组获取正中矢状面的准确度进行评分,结果均显示标注组及AI组的得分有差异。标注组与AI组正中矢状面的获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96,p=0.000),AI组的获取率(160/200)高于标注组(141/200)。3.138/200例数据的标注组、AI组均获得正中矢状面,其标注组与AI组在测量CRL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520,p=0.604)。结论(1)定位11~13+6孕周胎儿标准正中矢状面相关解剖结构,测量相关交叉角度,可量化11-13+6孕周胎儿过伸、过屈及自然仰卧位。其中,∠A的重复性较∠B更好,不同工作背景的测量人员均中能取得均值差异较小的测量结果。(2)计算机胎儿关键点模型自动获取胎儿正中矢状面中获取率高,但准确性不及专业医生手动定位。(3)在标注组与AI组均获得胎儿正中矢状面前提下,胎儿头臀长的智能化自动测量与标注医生手动测量结果均值差异小,模型测量头臀长准确性高。
覃树城[9](2019)在《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胎头方位自动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胎头方位是产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胎头方位异常是导致头位难产的一个主要原因。胎头方位的异常影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密切关注产程进展,在产程中清晰认识胎头方位状态,对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最常见的胎头方位检查方法是阴道指检,但是当胎儿头部水肿、骨性标志不清晰时,医生难以判断出正确的胎头方位。二维超声检查可以将胎儿和骨盆的解剖结构以二维影像的方式实现可视化,但是二维超声显示的是某个切面的解剖结构信息,需要医生在超声图像上分辨胎头和骨盆的解剖特征,然后在脑海中构建胎头与骨盆的空间位置关系,才能判断出胎头方位,仍然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这两种检查方法都严重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主观性较强。因此,在产程中及早识别胎头方位,判断胎方位异常仍然存在较大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胎头方位测量新方法,并研究自由臂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关键技术和胎头方位测量方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首先,搭建了融合二维超声和电磁定位的自由臂三维超声系统实验平台,并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基于此系统,研究了自由臂三维超声探头的标定方法,设计了包含多个标记点的标定模型,自动化的标定算法,并对标定结果进行精确度验证。通过多次试验表明本标定方法只需要采集少量的(1-3幅)超声图像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标定结果,标定结果具有可靠性。然后,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技术,利用特征点坐标映射和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特征点重建骨盆的方式对骨盆进行定位,采用特征点向量的方式对胎头进行定位,接着使用求解夹角的方式描述胎头方位。基于胎头方位标准装置的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的胎头方位测量方法平均角度偏大,但是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表明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技术的胎头方位测量结果与参照具有高度一致性,所有的点均落在一致性范围之内,说明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技术的胎头方位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脑中线模式和眼眶模式的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技术的胎头方位测量能够进行有效的测量,满足多种测量模式。实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新方法为定量描述胎头方位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测量手段,对产程的安全导航、帮助科学地分娩决策具有实用价值。
张龙飞[10](2019)在《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着养殖业的发展。治疗该病常用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酰胺醇类等。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逐渐表现出耐药现象,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使用寿命。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人类和动物上都有广泛应用,如果耐药菌的耐药基因不断传播,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威胁。因此,本论文选择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两种抗菌药物,研究其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同步模型,以期为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抑制耐药菌的产生提供指导。同时,本论文初步研究了微透析技术在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药动药效学上的应用。首先,论文研究了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在含不同药物浓度(0~64×MIC)的TSB肉汤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效果和杀菌曲线,计算了不同时间段内的杀菌速率,并采用Sigmoid Emax模型分析杀菌速率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在TSB肉汤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分别为0.008μg/m L和0.016μg/m L。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分别在4×MIC和8×MIC时,可以产生杀菌效果。头孢喹肟杀菌速率较小,达到杀菌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12 h),达氟沙星只需要6 h左右。当头孢喹肟浓度增加到16×MIC时,杀菌速率达到最大,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杀菌速率几乎不再增加,而达氟沙星的杀菌速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一直增加。总之,在体外,头孢喹肟表现出了时间依赖性的抗菌特征,达氟沙星表现出了浓度依赖性的抗菌特征。在体外药效学的基础上,论文采用猪组织笼感染模型,研究了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内PK/PD同步模型。当组织笼内细菌含量达到106 CFU/m L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0.2、0.4、0.8、1、2、4 mg/kg)的头孢喹肟,一天一次,连续3天。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组织液,用于检测组织液中的药物浓度和细菌含量。并采用抑制型Sigmoid Emax模型分析PK/PD参数和抗菌效果之间的关系。头孢喹肟在组织液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为0.016μg/m L。不同给药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抗菌效果是使细菌数量下降3.96 Log10 CFU/m L。经过分析不同PK/PD参数与抗菌效果的关系发现,%T>MIC与抗菌效果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R2达到0.967,并计算了使细菌含量下降1/3-Log10 CFU/m L、2/3-Log10 CFU/m L、1-Log10 CFU/m L所需要的%T>MIC值分别为11.59%、27.49%、59.81%。研究结果表明,头孢喹肟在猪体内亦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抗菌活性。论文同样采用猪组织笼感染模型,研究了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活性及PK/PD参数与细菌敏感性和突变分数变化的关系。试验中组织笼内的细菌含量达到108 CFU/m L,肌注不同剂量的达氟沙星(0.4、0.6、0.8、1.25、2.5、3.5、5 mg/kg),一天一次,连续5天。给药后收集组织液,用于检测药物含量和细菌数量,同时检测每次给药后的细菌敏感性和突变分数变化。对于MIC值增大的细菌,检测氟喹诺酮耐药基因(gyr A、gyr B、par C、par E)是否有基因突变。测量耐药菌在是否存在利血平时对达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值,确定耐药特性是否是由外排泵机制引起。结果显示,当药物浓度位于MIC99(0.05μg/m L)和MPC(0.4μg/m L)之间时,细菌的MIC值和突变频率会明显增加。当AUC24h/MIC99位于34.68~148.65 h,或者AUC24h/MPC位于4.38~18.58 h时,耐药菌会被选择出和逐渐富集。耐药菌的gyr A上发生了相对于大肠杆菌的gyr A基因的83位的氨基酸取代(Ser-83→Tyr或Ser-83→Phe),在par C序列上检测到了相对于大肠杆菌par C基因的53位的氨基酸取代(Lys-53→Glu)。因此,研究结果提示,在使用达氟沙星治疗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时,给药剂量应该达到使AUC24h/MPC>18.58 h。最后,论文还初步研究了微透析技术在头孢喹肟药动学上的应用,并采用小鼠大腿感染模型研究了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结合模型。采用正向微透析法和反向微透析法测量了微透析探针对头孢喹肟的体外回收率,采用反向微透析法测量头孢喹肟在小鼠大腿中的体内回收率。小鼠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头孢喹肟(0.04、0.16、0.63、2.5、10 mg/kg)后,采用微透析法和眶后静脉丛采血的方法收集透析液和血浆样品,检测头孢喹肟在大腿和血浆中的药动学,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头孢喹肟的药动学参数。然后,将总剂量为0.01、0.04、0.16、0.63、2.5、10 mg/kg的头孢喹肟,分成3、6、8、12、24 h五个给药间隔给药,给药后24 h,检测小鼠大腿中细菌含量,并分析PK/PD参数与抗菌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体外回收率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与浓度无关,正向法和反向法测得的回收率无明显差异。与大腿中头孢喹肟的药动学特征相比,血浆中的消除半衰期较短,最大药物浓度较高。药物从血浆到大腿的渗透性为0.591。与抗菌效果关系最好的PK/PD参数是%f T>MIC。使细菌下降0-Log10 CFU/thigh、1-Log10 CFU/thigh、2-Log10 CFU/thigh、3-Log10 CFU/thigh所需的%f T>MIC值在血浆中分别为19.56%、28.65%、41.59%、67.07%,在大腿中分别为21.74%、36.11%、52.96%、82.68%。本论文研究了体内外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活性,对于临床上优化给药方案,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论文初步研究了微透析技术对头孢喹肟在PK/PD模型上的应用,对于应用微透析技术优化给药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超声测量头盆关系的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测量头盆关系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检测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及血液透析治疗充分性的评估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AVF成熟度与桡动脉内径、频谱血流动力学参数、Kt/V的关系 |
2.2 超声多普勒测量头静脉血流量及头静脉管径的情况 |
3 讨论 |
(3)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测定方式 |
1.2.2 超声检查方式 |
1.2.3 胎儿NT测量及结果处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孕妇基本情况比较 |
2.2 观察组NT值增厚胎儿染色体结果和畸形情况 |
2.3 两组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
3 讨论 |
(4)女性骨盆研究方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盆研究方法 |
1.1 尸体解剖 |
1.2 临床骨盆测量 |
1.3 X线骨盆测量 |
1.4 超声检查 |
1.5 产程三维导航系统 |
1.6 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及CT三维重建 |
1.7 EOS影像成像系统 |
1.8 磁共振成像(MRI)及MRI三维重建 |
2 研究女性骨盆的意义 |
2.1 在产科的应用 |
2.2 在妇科的应用 |
2.3 在外科手术的应用 |
(5)中国南方地区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孕21-23周二维、三维超声参数联合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对足月新生儿体重预测模型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6)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2.仪器与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DSA诊断AVF狭窄数量及狭窄的类型 |
2.B-Flow、2D、CDFI、PDI模式诊断AVF狭窄数量 |
3.AVF狭窄性质 |
4.B-Flow、2D、CDFI、PDI测量头静脉、吻合口、桡动脉最窄处内径与DSA测量结果比较 |
5.B-Flow、2D、CDFI、PDI测量头静脉狭窄结果与DSA结果进行比较 |
6.B-Flow、2D、CDFI、PDI测量吻合口狭窄结果与DSA结果进行比较 |
7.狭窄头静脉PSV、PSVR与 DSA测量狭窄内径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
8.狭窄吻合口PSV、PSVR与 DSA测量狭窄内径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融合姿态检测与超声成像的胎头方位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研究工作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1.3.3 创新与新颖之处 |
第二章 姿态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姿态检测 |
2.1 多传感器融合姿态检测的基本概念 |
2.1.1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基本工作原理 |
2.1.2 地磁场描述和磁力计原理 |
2.1.3 坐标系及其转换 |
2.2 姿态解算算法 |
2.2.1 卡尔曼滤波 |
2.2.2 Mahony滤波 |
2.2.3 抗磁干扰处理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胎头方位测量方法 |
3.1 头盆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3.1.1 胎头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
3.1.2 分娩过程中的头盆关系 |
3.2 融合姿态检测和超声成像测量胎头方位的方法 |
3.2.1 基于超声探头旋转角测量胎头方位的方法 |
3.3 枕额径偏转角的自动计算 |
3.3.1 胎儿头部区域分割 |
3.3.2 ROI筛选和椭圆拟合 |
3.3.3 头部轮廓图像旋转和头部朝向二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胎头方位测量实验平台设计 |
4.1 实验平台的总体设计 |
4.2 实验平台的硬件设计 |
4.2.1 超声成像模块 |
4.2.2 姿态检测模块 |
4.2.3 嵌入式图像处理模块 |
4.3 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
4.3.1 通讯协议设计 |
4.3.2 姿态检测模块固件程序开发 |
4.3.3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4 姿态检测模块子板测试 |
4.4.1 磁力计校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九轴传感器姿态检测评估 |
5.1.1 校准评估 |
5.1.2 航向角误差评估 |
5.1.3 抗磁干扰评估 |
5.2 胎头方位测量实验 |
5.2.1 胎头方位模拟器模拟测量评估 |
5.2.2 胎头骨盆模型模拟测量评估 |
5.3 胎头超声图像自动识别评估实验 |
5.3.1 数据集及实验准备 |
5.3.2 胎头图像分割算法评估 |
5.3.3 胎头图像分类算法评估 |
5.3.4 嵌入式平台处理图像评估 |
5.3.5 综合检测性能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本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8)三维超声胎儿标准切面自动定位及胎儿姿势标准化头臀长智能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胎儿11-13~(+6)孕周产前超声检查姿势量化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软件 |
1.3 研究过程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A、∠B正态性检验结果 |
2.2 ∠A、∠B测量的重复性比较 |
2.3 建立胎儿11~13~(+6)孕周自然仰卧位∠A、∠B的参考值范围 |
讨论 |
3.1 胎儿11~13~(+6)孕周自然仰卧位标准切面及未来展望 |
3.2 ∠A、∠B测量的重复性分析 |
3.3 胎儿11~13~(+6)孕周自然仰卧位∠A、∠B参考值范围分析 |
3.4 本研究阶段不足之处 |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三维超声胎儿标准切面自动定位及头臀长自动测量研究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软件 |
1.3 研究过程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超声医师A、B评分的一致性检验 |
2.2 两位超声医师A、B对两组正中矢状面的评分差异分析 |
2.3 标注组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组正中矢状面的获取率的差异 |
2.4 标注组与AI组CRL测量结果差异分析 |
讨论 |
3.1 胎儿11~13~(+6)孕周三维自动化测量初步探索及未来展望 |
3.2 标注组与AI组标准正中矢状切面对比 |
3.3 自动化测量头臀长度(Crown-Rump Length,CRL)准确性 |
3.4 本研究阶段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胎头方位自动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研究工作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自由臂三维超声系统 |
2.1 医学三维超声成像技术 |
2.2 自由臂三维超声定位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臂三维超声实验平台设计 |
3.1 实验系统组成 |
3.1.1 硬件组成 |
3.1.2 软件组成 |
3.2 B超探头标定 |
3.2.1 探头标定原理 |
3.2.2 标定模型与标定求解 |
3.2.3 标定结果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胎头方位测量方法 |
4.1 头盆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4.1.1 女性骨盆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
4.1.2 胎头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
4.1.3 分娩中的头盆关系 |
4.2 基于自由臂的胎头方位测量方法 |
4.2.1 自由臂三维超声重建骨盆平面 |
4.2.2 自由臂三维超声定位胎头 |
4.2.3 胎头方位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定量胎头方位测量实验 |
5.1.1 胎头方位测量标准装置实验 |
5.1.2 定量对比 |
5.2 定性胎头方位测量实验 |
5.2.1 脑中线测量模式 |
5.2.2 眼眶测量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细菌的分类和形态结构 |
1.1.2 细菌的生物分类和血清型分类 |
1.1.3 致病因子 |
1.1.4 流行特点 |
1.1.5 诊断方法 |
1.1.6 防治措施 |
1.1.7 在防治猪胸膜肺炎时现存的问题 |
1.2 解决方案 |
1.2.1 基于杀菌曲线的PK/PD结合模型指导给药方案 |
1.2.2 基于MIC的 PK/PD结合模型指导给药方案 |
1.2.3 基于MPC的 PK/PD结合模型指导给药方案 |
1.2.4 微透析技术在PK/PD结合模型上的应用前景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菌种 |
2.2.2 药品和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2.4 药物储备液的配制 |
2.2.5 NAD储备液和灭菌生理盐水的配制 |
2.2.6 TSB和 TSA培养基的配制 |
2.2.7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启用和培养 |
2.2.8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鉴定 |
2.2.9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10 对数期菌悬液的制备 |
2.2.11 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敏感性测定 |
2.2.12 不同浓度药物在TSB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杀菌曲线 |
2.2.13 杀菌速率的计算 |
2.2.14 杀菌速率与药物浓度的拟合和分析 |
2.3 结果 |
2.3.1 细菌鉴定结果 |
2.3.2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TSB中的生长曲线 |
2.3.3 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在TSB肉汤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和 MBC |
2.3.4 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3.5 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杀菌速率的计算和拟合 |
2.3.6 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3.7 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杀菌速率的计算和拟合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头孢喹肟在猪体内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种 |
3.2.2 药品和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2.4 药液和试剂的配制 |
3.2.5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培养基的配制 |
3.2.6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培养方法 |
3.2.7 试验动物和猪组织笼的埋置 |
3.2.8 头孢喹肟在TSB和 TCF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敏感性检测 |
3.2.9 猪组织笼感染模型的建立 |
3.2.10 给药方案和组织液样品的收集 |
3.2.11 头孢喹肟在TCF中浓度的检测 |
3.2.12 PK/PD参数与抗菌效果的拟合 |
3.3 结果 |
3.3.1 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 |
3.3.2 头孢喹肟在猪组织笼感染模型中的药动学 |
3.3.3 头孢喹肟在猪组织笼感染模型中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活性 |
3.3.4 PK/PD参数与抗菌效果的拟合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达氟沙星在猪体内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MSW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菌种 |
4.2.2 药品和试剂 |
4.2.3 仪器设备 |
4.2.4 试剂配制 |
4.2.5 达氟沙星在MHA上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MIC_(99)和MPC的测定 |
4.2.6 猪组织笼感染模型的建立 |
4.2.7 达氟沙星的给药方案和在组织液中的药动学 |
4.2.8 达氟沙星在组织笼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杀菌曲线和突变菌的恢复生长曲线 |
4.2.9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敏感性和突变频率的检测 |
4.2.10 PK/PD参数与细菌敏感性和突变频率的关系 |
4.2.11 耐药菌的QRDRs基因的PCR扩增 |
4.3 结果 |
4.3.1 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MIC_(99)、MPC |
4.3.2 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杀菌曲线和耐药菌的恢复生长曲线 |
4.3.3 达氟沙星在组织笼内的药动学 |
4.3.4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敏感性和突变分数变化 |
4.3.5 PK/PD参数与耐药突变菌的关系 |
4.3.6 耐药菌外排泵机制的检验和耐药基因的检测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小鼠大腿微透析液中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菌种和实验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药液和试剂的配制 |
5.2.4 实验动物 |
5.2.5 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敏感性检测 |
5.2.6 微透析探针对头孢喹肟的体外回收率的测定 |
5.2.7 免疫抑制小鼠和感染小鼠的制备 |
5.2.8 小鼠大腿微透析探针的埋置及对头孢喹肟的体内回收率测定 |
5.2.9 游离头孢喹肟在小鼠血浆和大腿中的药动学 |
5.2.10 微透析技术测量头孢喹肟在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 |
5.2.11 血浆和透析液中头孢喹肟浓度的检测 |
5.2.12 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 |
5.2.13 PK/PD参数与抗菌效果关系的分析 |
5.3 结果 |
5.3.1 头孢喹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 |
5.3.2 微透析探针在体内外对头孢喹肟的回收率 |
5.3.3 微透析探针对头孢喹肟的体内回收率和头孢喹肟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
5.3.4 游离头孢喹肟在小鼠血浆和大腿中的药动学 |
5.3.5 PK/PD参数与抗菌效果的关系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及创新点 |
6.1 全文讨论 |
6.2 全文结论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感染小鼠血浆和大腿中的游离头孢喹肟浓度及给药前后的细菌数量 |
附录B:发表的文章 |
四、超声测量头盆关系的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产程超声的相关问题探讨[J]. 陈高文,李湘元,蔡蔚,李肖璇,罗家懋,马颖,胡冬梅,王沂峰,潘石蕾.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12)
- [2]超声检测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及血液透析治疗充分性的评估作用[J]. 曾诚,张晓滨,陈重泽. 医疗装备, 2021(21)
- [3]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 金蓉. 当代医学, 2021(31)
- [4]女性骨盆研究方法进展[J]. 申平,陈春林,刘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1(06)
- [5]中国南方地区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D]. 邱庭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6]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D]. 徐涛. 青岛大学, 2020(01)
- [7]融合姿态检测与超声成像的胎头方位测量方法研究[D]. 陈兆仕. 暨南大学, 2020(03)
- [8]三维超声胎儿标准切面自动定位及胎儿姿势标准化头臀长智能测量方法研究[D]. 罗欢嘉. 暨南大学, 2020(07)
- [9]基于自由臂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胎头方位自动测量方法研究[D]. 覃树城. 暨南大学, 2019(02)
- [10]头孢喹肟和达氟沙星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D]. 张龙飞. 华南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