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BIBAC载体设计的具有许多优于YAC和PAC的方面。它不会出现重组交换而导致的基因嵌合现象,可以在大肠杆菌和农杆菌中进行穿梭;在农杆菌介导下能直接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一旦获得目标阳性克隆后,不需要进行亚克隆就可以直接转化植物,进行功能互补实验;验证功能后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即使基因结构未知,也可直接进行植物转基因育种工作,加速分子育种的研究进程。 东乡野生稻(2n=24)是世界纬度最北(位于东经116°36′,北纬28°14′)的普通野生稻,它在-12.8~0℃低温条件下仍能安全越冬,具宿根(多年生),再生力和繁殖(无性)力强,耐旱、耐贫瘠及多种抗逆性等各种有利性状及含胞质不育基因、广亲和基因、恢复基因、抗病虫基因等多种有利基因。 本研究在参考了前人BIBAC、TAC和BAC文库构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了一套可转化大片段文库构建技术体系。包括载体的制备、高分子量DNA的提取、酶切条件的确定、片段大小的选择、目的大片段的回收、连接及转化体系,最终获得了所需大小的插入片段,重组率高的BIBAC文库构建体系。 利用所建立的BIBAC文库构建体系,以BIBAC2为载体,构建了东乡野生稻BIBAC2文库,选择野生稻幼嫩叶片,提取高分子量DNA,选择合适的酶量,选取50-100 kb左右范围的片段。到目前为止共获得了14 592个重组克隆,通过随机挑取26个克隆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琼脂糖脉冲电泳结果表明空载率为7.8%,克隆重组率为92.2%平均插入片段为65 kb,覆盖东乡野生稻基因组2倍。对文库进行了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基因组能够稳定的在BIBAC2中稳定存在。接种了四种水稻的成熟胚,在NB培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1.前言1.1 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1.1.1 拟南芥基因组研究进展1.1.2 水稻基因组研究进展1.2 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1.2.1 PCR扩增克隆1.2.2 表型基因克隆法1.2.3 定位克隆1.2.4 同源序列克隆1.3.植物基因组大片段DNA文库研究进展1.3.1 Lambda噬菌体文库和Cosmid文库1.3.2 酵母人工染色体(YAC)1.3.3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1.3.4 P1克隆系统和源于P1的人工染色体(PAC)1.3.5 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BIBAC)1.3.6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1.4 本论文立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2.材料与方法2.1.材料2.1.1 菌株、质粒2.1.2 水稻材料2.2.研究方法2.2.1.质粒质量检测2.2.2 BIBAC2质粒的酶切和去磷酸化2.2.3 处理后载体质量的检测2.2.4 电击转化2.2.5 电击转化DH10B感受态的制备2.2.6 东乡野生稻核高分子量DNA的制备2.2.7 东乡野生稻核高分子DNA质量的检测2.2.8 东乡野生稻核高分子量DNA限制性酶切条件的确定2.2.9 高分子量核DNA的大量限制性酶切及高分子量DNA大片段的第一次分离2.2.10 东乡野生稻核高分子量DNA大片段的第二次分离2.2.11 东乡野生稻核高分子量DNA大片段的回收2.2.12 载体与回收的外源片段的连接2.2.13 单克隆的挑取及保存2.2.14 文库中插入片段大小的检测2.2.15 文库中插入片段稳定性的检测2.3 水稻愈伤组织的转化2.3.1 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2.3.2 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愈伤组织3.实验结果与分析3.1.BIBAC2载体的检测3.1.1 BIBAC2质粒的鉴定3.1.2 BIBAC2质粒的浓度测定3.1.3 质粒载体的酶切和去磷酸化3.1.4 载体的连接测试3.2 东乡野生大片段DNA的制备3.2.1 东乡野生稻核基因组DNA的质量的鉴定3.2.2 东乡野生稻核基因组DNA的酶切条件的确定3.2.3 大量酶切后大片段的第一次分离3.2.4 大片段的第二次分离3.2.5 回收大片段及浓度测定3.2.6 大片段和载体的连接及转化3.3 文库质量的检测3.3.1 插入片段大小的检测3.3.2 插入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稳定性检测3.4 同一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3.5 农杆菌介导转化愈伤组织4.讨论4.1 构建BIBAC2文库的优势4.2 对文库构建实验程序的优化4.3 影响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几个因素参考文献致谢附录1附录2附录3附录4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东乡野生稻论文; 可转化大片段论文; 基因组文库论文; 突变体库论文;
东乡野生稻基因组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BIBAC2)文库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