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蓝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2
【摘要】建筑其实是一种由某种文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思想意识得到不断创新,可以说是文化影响着建筑形态。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主流思潮,在我国得到了很多建筑实践。本文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解构主义作品剖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建筑设计。
【关键词】文化;哲学;建筑;建筑思潮;解构主义
一、解构主义思潮的起源
谈到解构主义建筑我们需要先了解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
(一)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产生于法国“五月风暴”的抗议运动。解构主义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力图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如此看来,解构主义不过是一种典型的权宜之计,或是一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对抗策略。
(二)解构主义建筑理论
对发展解构主义建筑的理论贡献的是瑞士的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和美国的建筑师、建筑里理论家皮特.埃森曼。
伯纳德-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以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皮特.埃森曼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定基础的人物。他与德里达保持长期的联系,大量的书信往来,加深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发展,应用的理论探讨,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基础。皮特.埃森曼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TEXT),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义,语音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义。他们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通过符号来传达的。他们认为,通过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意义是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达的。因此他们对于理论研究,对于评论在建筑发展中的作用表示怀疑。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因此,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好几个意义。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
解构主义建筑在二十一世纪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出现一些典型的解构主义建筑。诸如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扎哈.哈迪德的广州大剧院、北京朝阳SOHO。
这些公认的解构主义建筑的作品有一些共同的形象特征。建筑形体表现出散乱、残缺、动态、奇异。
在总体形象上都做得支离破碎,边缘上犬牙交错,变化万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避开古典的建筑轴线和体块组合,让人找不出头绪。
在体型组合上力避完整,不求齐全,故意做出残损状,缺落状,破碎状。
解构建筑中的种种元素和各个部分的连接常常很突然,没有预示,没有过度,生硬、牵强,风马牛不相及。
大量采用颠倒、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动态的体形,造出失稳、失重,使建筑产生滑动、滚动、错移、翻倾、坠落,以至于似乎要坍塌的不安架势。有些时候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以至潇洒、飞升的印象,这些构图同古典建筑稳重、端庄、肃立的态势完全相反。
秉持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在创作中总是努力标新立异,并且变本加厉,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不重复别人作过的样式,还极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处在解构建筑师那里,“反常”才是正常。
三、建筑发展的根源
通过上面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建筑本身不具有什么特定的意义,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师表达自己对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成为建筑师的一个向社会发言的工具。这些建筑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思想意识,反映了一直相适应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显示了当代生产技术力的水平。解构主义建筑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首先,在思想上,各级领导追逐标新立异,为了凸现政绩,具备了接受这种建筑的思想意识条件。其次,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建造许多的外形奇特,功能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公共建筑和地标建筑。同时,由于中国的经济和建筑技术能够实现解构主义建筑的设计。
因此,建筑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经济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段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反映。建筑的发展是思想意识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发展的根源就是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的要素是衣食住行。“衣”即为服饰文化,各民族各地域的穿着体现出各地的特色,反映各地的文化。我们很容易通过特色服饰来分辨人们的民族和区域的属性。“食”即为饮食文化,南甜北咸,晋酸川辣,无不体现地域文化。“住”即建筑特色。作为建筑学的学者,对此必不陌生。“行”也可体现文化,譬之如,当下的汽车文化。与人密切相关的这四个方面无不是文化层面上的要素。
所以,衣食住行就是四种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这四个方面逐步趋于同化。典型的例子,如西式礼服的通用性,汽车文化的国际性,以及川菜辣味的普遍性,都证明了,全球化的形势下,所有的文化在逐步的相融。建筑文化不可避免的在同化。现在国内的建筑普遍在这种大环境,互相模仿抄袭。正是文化的趋同,促使建筑的趋同。
四、建筑的借鉴
现下的建筑文化在逐步趋向同化,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是自己的建筑创作有一个突破。或者,可以有一种方法去指导自己的设计呢。既然,建筑是一种文化,作为同出自一个本体的其它文化是形式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呢?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中,这些大师在思想上,首先,引入了解构主义的哲学理论,而后,通过,解构的手法去创造建筑。这就是一种建筑借鉴的思路。当然,作为建筑师现在还没有思想意识的提高的情况下,在没有能力进入到哲学的层面中,去创作建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其他的思路中寻找自己的创新思路呢?
衣食住行同属文化层面,相互之间似并无联系。但基于同一发展的本体,可以反映出本体。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衣”、“食”、“行中去借鉴,来激发建筑的创作。譬如说,从当季流行服饰中,去借鉴流行色彩的搭配,为自己的建筑进行配色。从当下流行的饮食文化中借鉴建筑的布局形式,从当下的汽车文化中,借鉴工业设计的外形结构等等。
有一个例子,在课程学习中某位老师,给我们说到,日本组织了某个专家团对当地的一个特色村落进行研究。其中,专家团的一个语言专家从语言角度,分析了当地建筑产生的形式和特色。这就说明,文化与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密切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从与文化有关的各个方面去借鉴,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支持和参考。
五、结论
建筑与文化、社会、经济、技术一一相关。作为建筑师是一个要求知识面很宽泛的职业。建筑师多是大器晚成。也许除了建筑学以外,没有一个专业会像建筑学那样要求专业人员学习大量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整合应用到另一个具体而又特殊的领域中。作为建筑师,必须要具备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艺术……。学习如何去整合如此大量的因素并将它们凝聚在一个事物中,这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考验和失败[2]。因此,寻找一个是合自己的创作思路是,就像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一样的重要。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建筑创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2006年1月
[2](美)马修·弗莱德里克译者:张育南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原名:101ThingsILearnedinArchitectureSchool2009年10月
[3]郑朝灿;丁承朴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以央视新大楼、广州歌剧院为例华中建筑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