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采用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山水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山水画表现的是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总结出自然和生活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是灵感的来源,绘画主体只有长期陶醉在自然之中,受大自然勃勃生机的鼓舞,才能不断有新发展,新感受,新创造,才有机会参悟自然的规律,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感动心灵的优秀作品。反之,山水画的创作一但脱离了客观现实,势必要变得僵化、空洞,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衰败之势则在所难免。从南朝宗炳、王微的“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到五代荆浩的“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直至宋代郭熙的“莫大于饱游沃看”,虽每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但无一例外的画家都是从生活中去积累素材,采撷山川万物的灵气和生机,获得了美好的形象、意境,锤炼了绘画的表现语言,培养了新的艺术感受力。它们与各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相适应,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画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及艺术之间三者之间关系的磨砺与完善。而元代由于政治原因山水画家纷纷隐遁山林,寄情于书画中,把主观的意态的抒发放在首要的地位,即不以形似,而求神似。明代中期,复古风潮成为主流,以董其昌和“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画风一味强调画面形式,临摹古人笔墨,“得古人之迹而不得古人之心”,脱离了自然生活,脱离了“师法造化”,丧失了艺术的生命力,山水画的发展渐渐由盛转衰……。20世纪初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在“五四”前后,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由明清流传下来的因袭成风的垢病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中国画变革的桎梏,画坛的有识之士们开始倡导中国画的改革,倡导要着眼于现实,传达时代精神。黄宾虹、傅抱石、赵望云、关山月、董希文……几乎所有的山水画家都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写生向生活取材寻找艺术的灵感。使山水画从传统文人画隐逸循世、虚静幽闭的状态中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山水画发展,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成为创作中的主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物都成为“新山水画”创作的主题,画家们用真切的感受和满腔的热忱真实的记录了那个火红的特殊时代。今天的中国美术界,各种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想和观念纷呈混杂,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国的山水画创作普遍存在着缺乏精神表现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满足于在纸面上臆造的“世外桃源”的危机。因此,对现实主义绘画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研究,对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如何反映现实生活、从而成为社会和时代的精神产品的研究,以及与现实主义绘画相关的画家的个人生活状态、创作经历和审美追求的研究等等,成为今天山水画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须面临的课题。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变化的艺术道路是什么?百年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告诉我们:现实生活就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画家只有在生活中寻找到真实的美和感动,才能创造出千古流传的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反之,绘画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走向衰亡。因此,当代的山水画家不仅要对传统重新认识,继承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的精华,更要与时俱进,秉承老一辈山水画大师们注重生活感悟,使山水画更贴近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把握好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把握好传统与生活的关系。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走进生活,时刻要为身边的人或景所感,所思,所动。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素材,需要画家去汲取、整理、选择,需要画家的把握能力,需要画家深厚的艺术眼光,需要画家天才的独到感觉,需要画家准确的表现技术,这是中国山水画在当代发展变化的艺术道路。今天,中国山水画的主流创作必须进入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现实主义应该是画家的一种文化责任和社会意识,并由此激发艺术本体的表现力和有效语境,真诚地热爱艺术与生活,用充满时代气息和深刻精神的艺术作品去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