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豆苷原(daidzein)和染料木素(genistein)。摄入动物体内的大豆异黄酮,在胃肠道微生物作用下被代谢为不同代谢产物,其中黄豆苷原最终被降解为雌马酚(equol)和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esmethylangolensin,简称O-Dma)。人群中大约80%90%的个体,其肠道微生物能将摄入体内的黄豆苷原转化为O-Dma。以前大多数人认为O-Dma的活性很低,但最近有报道称O-Dma不仅与人体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的亲和力高于其前体黄豆苷原,而且与ERβ结合后,在诱导基因转录上O-Dma也强于黄豆苷原。此外,当浓度高于10μmol/L,O-Dma能够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AUH-HM195(EU919863)菌株是国内外首次从褐马鸡粪样中分离的一株对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具有开环转化作用的兼性细菌菌株。该菌株菌落为圆形,光学显微镜下该菌体呈球形或椭球形,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特征以及糖发酵、触酶、吲哚试验等常规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初步确定该菌株为肠球菌属。通过BLAST比对,菌株AUH-HM195的16S rDNA与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DSM20160)的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因此,褐马鸡肠道分离菌株AUH-HM195鉴定为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 AUH-HM195。以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为底物,以菌株Enterococcus hirae AUH-HM195为生物酶源,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底物黄豆苷原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出现两个物质峰,其中一个随着底物的减少逐渐增加,确定为底物的代谢峰。另外一个峰的增加与底物的减少不同步进行,将该峰定为未知峰。根据高效液相色谱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1H)和碳谱(13C)等手段将代谢产物最后确定为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ma)。对O-Dma进行初步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清除羟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的能力。由于未知峰性质不稳定,目前尚未完成其结构鉴定,但抑菌试验发现该未知峰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黄豆苷原具转化作用的耐氧突变株Aeroto-AUH-JLC140未知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测定[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08)
- [2].做个美丽的豆浆达人[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07)
- [3].外消旋体雌马酚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33)
- [4].兔肠道大豆异黄酮还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转化特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11)
- [5].兼性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 AUH-HM195对黄豆苷原的开环转化[J]. 微生物学报 2009(04)
标签:大豆异黄酮论文; 菌株分离论文; 微生物转化论文; 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