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衍混合红外物镜的超宽温消热差研究

折/衍混合红外物镜的超宽温消热差研究

论文摘要

大多数军用和空间光学仪器的工作环境温度变化范围都较大,温度变化时光学元件的曲率、厚度和间隔都将发生变化,同时元件基体材料的折射率和所在介质的折射率也将发生变化。由于红外光学材料的折射率温度系数dn/dT较大,环境温度对红外光学系统的影响显得尤为严重。因此在红外成像系统中不得不加入主动或被动补偿机构,以补偿温度变化造成像面移动所引起的系统性能的降低。补偿的方式有机械式、机电式和光学式三种。其中光学被动补偿方式由于具有结构相对简单、尺寸小、重量轻和系统可靠性高等特点而受到特别的重视。近年来,由于二元光学元件(BOE)在理论和加工工艺上取得了进展,采用二元光学元件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凭借其具有更多的设计自由度和独特的温度特性,可以用更为简单的结构实现系统像面的自动温度补偿。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温度对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各种补偿方法,论述了二元光学元件的成像理论,分析了温度变化对二元光学元件衍射效率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二元光学元件的加工方法。根据物面位于无限远时实现消热差的通用条件,设计了波段3.7~4.8μm,焦距140mm,F/#2,全视场角±2.5°,工作温度范围-40~60℃,空间频率17lp/mm的折/衍混合红外消热差系统和传统折射式系统。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了二元面在校正系统像差、简化系统结构方面的作用,验证了二元光学元件在消热差和提高像质方面的特性。在-40~60℃的温度范围内系统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得出了采用二元光学元件的折/衍混合红外系统具有良好的消热差能力的结论。通过分析二元光学面的加工工艺,从二元光学面的位相方程出发,得到其工艺参数,并对衍射效率进行估算,为工艺加工提供了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二元光学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消热差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温度对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消热差方法
  • 2.1 无源和有源温度场中的温度分布
  • 2.2 温度变化对光学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 光学系统的消热差方法
  • 2.3.1 机械主动式消热差
  • 2.3.2 机械被动式消热差
  • 2.3.3 光学被动式消热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元光学元件的成像理论及加工技术
  • 3.1 二元光学元件的成像理论
  • 3.1.1 二元光学透镜的初级单色像差
  • 3.1.2 二元光学元件的色散性质
  • 3.1.3 二元光学透镜的部分色散及二级光谱的校正
  • 3.2 环境温度对二元光学元件的影响
  • 3.3 二元光学元件的加工制作方法概述
  • 3.3.1 多台阶二元光学元件加工工艺
  • 3.3.2 连续位相二元光学元件加工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外消热差系统的设计
  • 4.1 消热差系统设计理论
  • 4.1.1 实现消热差的一般条件
  • 4.1.2 消热差的误差容限
  • 4.1.3 折射和衍射光学元件的热差系数和色差系数
  • 4.2 传统折射式系统的设计
  • 4.3 折/衍混合红外消热差光学系统的设计
  • 4.3.1 材料的选择和初始结构的确定
  • 4.3.2 优化设计步骤
  • 4.3.3 设计结果及像质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折/衍混合红外消热差系统性能分析
  • 5.1 采用二元光学元件的系统优越性分析
  • 5.2 二元面加工工艺分析
  • 5.2.1 二元面工艺参数的确立
  • 5.2.2 衍射效率分析
  • 5.2.3 加工工艺的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光学元件表面微缺陷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4)
    • [2].精密低损耗光学元件制造与检测技术[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20(02)
    • [3].某重大装置光学元件生产及供货管理模式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 2020(10)
    • [4].光学元件的“考核面试官”[J]. 百科知识 2020(28)
    • [5].精密低损耗光学元件制造与检测技术[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20(05)
    • [6].用于准分子激光汇聚的新型拉锥光学元件的设计[J]. 应用激光 2019(05)
    • [7].全内反射技术检测大口径光学元件体内缺陷[J]. 中国激光 2017(06)
    • [8].计算机光学元件的混合编程软件设计[J]. 科技风 2016(06)
    • [9].基于叠层衍射成像的二元光学元件检测研究[J]. 物理学报 2017(09)
    • [10].胶粘光学元件的热应力和变形分析[J]. 光学技术 2011(03)
    • [11].瞬态温度变化对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影响[J]. 中国激光 2009(02)
    • [12].大口径光学元件装夹转运结构设计及分析[J]. 激光与红外 2020(03)
    • [13].大口径强激光光学元件超精密制造技术研究进展[J]. 光电工程 2020(08)
    • [14].空间光学遥感器的光学元件组件的频率设计[J]. 红外 2013(12)
    • [15].非球面面型检测新原理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6)
    • [16].超薄光学元件的精密性加工关键技术探讨[J]. 粘接 2019(10)
    • [17].飞秒激光制备微光学元件及其应用[J]. 中国激光 2017(01)
    • [18].光学元件磨削加工亚表面损伤检测研究[J]. 人工晶体学报 2014(11)
    • [19].大口径光学元件透反射检测调整工装的研制与分析[J]. 工具技术 2018(03)
    • [20].光学元件超声清洗工艺研究[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07)
    • [21].光学元件激光损伤在线检测装置[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04)
    • [22].平面光学元件微位移测量及仿真[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7(05)
    • [23].光学元件亚表面损伤的激光散射仿真研究[J]. 中国激光 2013(09)
    • [24].光学元件污染对红外光学系统信噪比的影响分析[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04)
    • [25].基于振镜扫描方式的光学元件表面损伤检测[J]. 光学学报 2017(06)
    • [26].大尺寸光学元件在位动态干涉拼接测量系统[J]. 光学精密工程 2017(07)
    • [27].精密光学元件表面中频误差的提取研究[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5(05)
    • [28].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初始损伤的机理[J]. 物理学报 2014(13)
    • [29].二次光学元件侧面溢胶对聚光光伏组件光学效率的影响[J]. 太阳能学报 2020(01)
    • [30].用液体硅橡胶制备发光二极管高精度光学元件的注射成型[J]. 橡胶参考资料 2020(04)

    标签:;  ;  ;  

    折/衍混合红外物镜的超宽温消热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