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胆管梗阻性疾病是胆道病变的常见问题,其梗阻的程度越完全、时间越长,则并发症和死亡率越高。其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病因、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临床差异较大,表现形式亦多变。早期不完全梗阻时,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故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如B超、CT、MRI、ERCP等。目前介入技术是胆道疾病新兴的诊疗技术,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的优点,但仍存在术后肝功能恢复,胆汁引流通畅度、炎症反应等问题,而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尚少,本课题通过介入技术结合推按运经仪治疗本病,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胆汁生化及引流量的变化,以期探讨出介入技术结合推按运经仪:1、及时有效的解除梗阻。2、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3、增加胆汁的分泌和排泄。4、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5、保证术后胆汁引流通畅并维持正常通路的顺畅。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9例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技术结合推按运经仪治疗,对照组采用介入技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TB、GGT)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治疗后胆汁生化、胆汁引流量的情况,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两组患者TB、ALT、GGT明显下降、胆汁TBA含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4h胆汁引流量(376±96.2ml)明显多于对照组(281±85.4ml);治疗后1.5h胆汁引流量(22±6.5 ml)多于对照组(17±5.2ml);胆汁Ca2+(1.81±0.32mmol/l)低于对照组(2.06±0.35 mmol/l),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介入技术治疗能够即时有效的解除梗阻,结合其创伤小,成功率高,疗效确切的特点,可以作为部分胆道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2、推按运经仪能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少梗阻对脏器造成的进一步损害。3、推按运经仪通过穴位刺激,明显的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保证术后通路的顺畅,可以解决介入技术治疗后面临的局部组织炎症水肿、术后再次阻塞或胆汁引流不畅等问题。4、改善患者介入术后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5、通过对胆汁成分的影响,尤其是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对胆道术后病人预防结石的复发和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有极大的潜力,对结石病的三级预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我科对结石病的三级预防研究提供初步依据。6、介入技术结合推按运经仪治疗胆管梗阻性疾病可以提高治疗胆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我们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