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根相关细菌的多相分类及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描述

水稻根相关细菌的多相分类及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描述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Biolog为基础的数值分类、脂肪酸组成分析、16s rRNA、23S rRNA基因序列以及看家基因recA、atpD、gyrB、rpoB的系统发育分析、G+C mol%测定等技术,对分离自河北省滦南县种植的水稻根表及根内的42株与根瘤菌分类地位相近的菌株进行了多相分类、系统发育及相关特性研究;并对水稻根部分离的一株γ-变形菌纲着色杆菌科Rheinheimera属的新种进行了描述。根据16S rDNA部分序列进行初步的系统发育及聚类分析,发现42株菌分为4个类群,分别属于Agrobacterium、Allorhizobium、Sinorhizobium(Ensifer)、Rhizobium属;Biolog为基础的数值分类结果与16S rDNA部分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基本一致;脂肪酸组成聚类分析可以将16S rDNA群Ⅲ(Agrobacterium属)的菌株明显地与其它类别分离开,而不能与Sinorhizobium(Ensifer)、Rhizobium以及Allorhizobium亲缘关系接近的株分开,但根据菌株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可将它们归属于根瘤菌的范畴。16S rRNA基因全序列、recA、atpD、gyrB、rpoB和23S rRNA保守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各类群代表菌株的发育地位。rDNA群Ⅰ的代表菌株J3-46、J3-47-1、J3-44等位于Ensifer系统发育分支,供试菌株的各保守序列与E.adhaerens模式菌种同源性最高,除recA基因同源性为97%外,其它均接近100%,可以确定该类群的12株菌属于E.adhaerens,DNA G+Cmol%也证实这一结论;对于其他三个rDNA类群菌株的表型特征及保守基因的分析表明,供试菌株16S rDNA序列与已知模式菌株的序列同源性均小于97%或者接近97%:在recA、atpD、gyrB、rpoB和23S rRNA保守序列所构建的进化树上几乎全部单独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与已知菌种序列相似性很低;Biolog聚类分析不能同模式菌株聚为一类;这些结果说明这三类菌株可能分别代表Agrobacterium、Allorhizobium和Rhizobium属中三个不同的新类群。对所分离的菌株与大豆、菜豆、三叶草、苜蓿四种豆科植物进行了结瘤试验,结果显示部分菌株可与苜蓿结瘤,而不能与其他三种豆科植物结瘤。在结瘤的菌株中,有三株菌属于E.adhaerens。野生型的E.adhaerens菌株与豆科植物结瘤的报道尚为鲜见。利用gfp基因成功标记了菌株J3-A127、J3-N43、J3-N19和J3-AN59,并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原位观察菌株对水稻幼苗根部的侵染情况,发现标记菌株可以定殖于水稻根面并进入根内,在根面的根尖部位、根部裂隙处、根毛发生处形成聚集体。对试验菌株的溶磷及分泌IAA的能力进行了测定,发现大部分菌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部分菌株同时具有溶磷功能,预示着可能具有农业应用价值。本研究发现一株Rheinheimera属的细菌,经多相分类确定为一个新种Rheinheimeratangshanensis sp.nov.并在IJSEM有效发表,是2002年发现Rheinheimera属以来所报道的第7个新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
  • 第一章 引言
  • 1.1 根际微生物的概念
  • 1.2 水稻根际固氮细菌的研究概况
  • 1.3 根瘤菌的生态多样性
  • 1.4 根瘤菌的分类进展
  • 1.5 根瘤菌的分类方法
  • 1.5.1 表型分类
  • 1.5.2 遗传型研究方法
  • 1.6.本文的立题依据
  •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菌种
  • 2.2 形态学研究
  • 2.2.1 菌落形态
  • 2.2.2 细胞形态特征
  • 2.3 常规生理生化试验
  • 2.3.1 接触酶反应
  • 2.3.2 氧化酶反应
  • 2.3.3 耐盐性
  • 2.3.4 初始pH生长
  • 2.3.5 生长温度范围
  • 2.3.6 脲酶测定
  • 2.3.7 L-苯丙氨酸酶
  • 2.3.8 BTB检测
  • 2.3.9 3-酮基乳糖产生
  • 2.3.10 硝酸盐还原测定
  • 2.3.11 肉汁蛋白胨生长
  • 2.3.12 石蕊牛奶反应
  • 2.4 Biolog测定
  • 2.5 全细胞脂肪酸图谱分析
  • 2.5.1 收集菌体
  • 2.5.2 脂肪酸的提取
  • 2.5.3 脂肪酸(GC)分析
  • 2.6 菌体总DNA的提取与纯度检测
  • 2.6.1 基因组提取方法DNA
  • 2.6.2 纯度检查和浓度测定
  • 2.7 PCR扩增
  • 2.7.1 PCR扩增引物名称及序列
  • 2.7.2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2.8 电泳观察及序列测定
  • 2.9 系统发育分析
  • 2.10 G+Cmol%测定
  • 2.11 水稻侵染试验
  • 2.11.1 试验菌株的gfp基因标记
  • 2.11.2 水稻侵染试验
  • 2.12 供试菌种与豆科植物的结瘤试验
  • 2.13 16S rDNA的ARDRA分析
  • 2.13.1 PCR扩增体系
  • 2.13.2 ARDRA分型
  • 2.13.3 序列测定与同源性比对
  • 2.14 供试菌种溶磷作用及IAA产生的测定
  • 2.14.1 溶磷作用检测
  • 2.14.2 IAA产生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常规生理生化结果分析
  • 3.2 16S rDNA部分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3.3 Biolog结果及数值分类分析
  • 3.4 细胞脂肪酸分析
  • 3.5 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其他保守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3.5.1 16S rDNA全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3.5.2 其他保守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3.6 G+Cmol%的测定
  • 3.7 部分菌株与豆科植物的结瘤试验结果
  • 3.8 试验菌株对水稻侵染试验
  • 3.9 对原采集地土样中细菌的16S rDNA-ARDRA的分析
  • 3.10 部分试验菌株产IAA及溶磷功能的初探
  • 3.11 小结
  • 第四章:一株水稻根相关细菌JA3-B52 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菌种鉴定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菌株的分离、培养与保藏
  • 4.1.2 形态学研究
  • 4.1.3 生理生化特征
  • 4.1.4 脂肪酸的测定
  • 4.1.5 DNA分析
  • 4.2 结果
  • 4.2.1 形态和培养特征
  • 4.2.2 脂肪酸组成
  • 4.2.3 进化分析
  • 4.2.4 遗传特征
  • 4.2.5 生化和生理特性
  • 4.3 讨论
  • 4.4 新种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描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生理生化结果
  • 附件2:Biolog结果
  • 附件3:供试菌株16S rDNA序列GenBank注册号
  • 附件4:供试菌株atpD基因序列GenBank注册号
  • 附件5:供试菌株recA基因序列GenBank注册号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环境胁迫及相关植物激素在水稻根毛发育过程中的作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04)
    • [2].砷对水稻根部渗氧分布和铁膜形成的影响(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7(02)
    • [3].加速溶剂萃取法评价土壤中六氯苯和五氯苯对水稻根的生物有效性[J]. 环境科学 2010(05)
    • [4].水稻根部蛋白质组样品制备的方法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10)
    • [5].水氮耦合对水稻根区土壤氮素累积及其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 [6].水稻根长增长和养分吸收动态及其模拟模型[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03)
    • [7].干旱胁迫的水稻根高效酵母双杂交体系建立[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02)
    • [8].接触刺激在水稻根不对称生长中的作用[J].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9)
    • [9].缺磷调控水稻根毛生长发育的机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10].水分管理对重金属在水稻根区及在水稻中积累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12)
    • [11].水稻WNK mRNA在水稻根中的表达[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12].免耕抛秧水稻根倒伏特性及钾肥调控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11(06)
    • [13].一个水稻根长QTL qRL4的分离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04)
    • [14].基于Image J软件的水稻根毛长度测量[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7)
    • [15].光照和施氮量对水稻根、叶际N_2O排放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05)
    • [16].水稻OsPIN1d基因克隆与转化及其在水稻根负向光性中的作用[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10)
    • [17].Sb(Ⅲ)和Sb(Ⅴ)对水稻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9)
    • [18].生长素发现史中的思维方法及研究手段在水稻根的负向光性实验中的应用[J]. 中学生物教学 2009(04)
    • [19].光照对开花结实期水稻根叶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7)
    • [20].cpt1基因与水稻根负向光性运动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09(08)
    • [21].一个水稻根时空差异表达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1(02)
    • [22].水稻转录因子OsHOX6过量表达及其对水稻根生长作用[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9)
    • [23].一氧化氮供体SNP对水稻根中由硒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的调节作用[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21)
    • [24].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的空间分布型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3)
    • [25].一株水稻根内生拮抗细菌SM13的分离及鉴定[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5)
    • [26].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根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J]. 北京农业 2011(33)
    • [27].光照对不同生育期水稻根、叶界面CO_2交换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5)
    • [28].万山汞矿区水稻吸收无机汞及甲基汞影响因素探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10)
    • [29].重金属镉对水稻根毛细胞钾离子吸收过程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1(05)
    • [30].不同土壤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安全生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5)

    标签:;  ;  ;  ;  

    水稻根相关细菌的多相分类及Rheinheimera tangshanensis sp.nov.的描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