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正常菌群的研究

乳腺导管内正常菌群的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及目的:非泌乳期的乳腺处于密闭状态,与外界环境接触很少,加上乳腺本身的免疫防御机制,病原微生物很少能入侵到乳腺里面。但是,非泌乳期乳腺炎的报道时常可见,这些炎性疾病是外源性感染还是乳腺自身内源性感染?乳腺内的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乳腺慢性炎性疾病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正常菌群是指寄居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以及体内天然腔道中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正常菌群与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关于人类消化道、呼吸道、产道及其他腔道系统的正常菌群的研究均有大量报道,而对乳腺乳管内是否存在正常菌群则研究很少。本实验拟检测人类乳腺导管系统的正常菌群,为人类泌乳系统的生态学研究提供一些资料,为乳腺正常菌群的研究提供实验资料,为乳腺炎性疾病的发生和防治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标本来源: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我科门诊行乳管镜检查的女性患者共130人。所有人均行双侧乳管镜检查,共计260例乳房。年龄为21~71岁,平均年龄41岁。居住地在农村有100例,在城市有160例。未行过哺乳有50例,已行过哺乳(含正在哺乳)有210例。正在哺乳期有28例,非哺乳期232例。全部病例均为经体检、B超及乳管镜检查未见明显乳房病变人群。根据体检、B超及乳管镜检查所见进行分组:乳腺各项检查均正常且无症状组69例(其中7例未行过哺乳),乳腺导管扩张症组107例(其中12例未行过哺乳),积乳症组84例(哺乳期(产后3天~2个月)28人,非哺乳期56人)。1.排除标准:正处于乳腺急性炎症期或有全身感染的迹象;近1个月用过抗生素;用激素治疗1个月以上;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有乳头血性溢液;溢乳;患有乳腺肿瘤;处于月经期。2.标本采集:彻底清洁乳头,乳头乳晕区及周围皮肤用酒精棉球彻底消毒2次。铺巾后再次消毒乳头乳晕区皮肤1次。乳管扩开后,注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轻轻按压乳房,5ml注射器通过硬膜外麻醉导管收集乳管冲洗液,分别立刻接种于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的培养基上,阳性者细菌继续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并行菌落计数。3.杂菌污染的判读:若在非划线接种区发现大批菌落生长,应考虑在处理标本时被杂菌污染。结果:1.260例乳房中有31例被杂菌污染(11.92%)。其余229例乳房细菌总检出率为62.45%,积乳症组细菌检出率最高,为68.57%,与完全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84%, P<0.05);乳管扩张症组检出率(65.00%)次之,与完全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细菌总检出率前三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28.82%),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20.52%),芽孢杆菌(4.37%)。完全正常组、乳腺导管扩张症组、积乳症组3组中共检出6种相同的细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A组化脓性链球菌,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消化球菌。乳管扩张症组各细菌种属检出率与完全正常组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积乳症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完全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229例乳房中,共检出细菌20种,其中需氧菌7种,厌氧菌8种,兼性厌氧菌4种,真菌1种。完全正常组共检出细菌10种,乳管扩张组检出15种细菌,积乳症组检出14种细菌。完全正常组、乳管扩张症组都以1种细菌生长为主,乳管扩张症组最多可检出3种细菌共生,两组细菌种类无显著差别(p>0.05);积乳症组以2细菌共生为主,最多可检出3种细菌,细菌种类与完全正常组有显著差别(p<0.05)。4.各组细菌定量结果:完全正常组乳管内细菌数量为10~110CFU/m(l平均为60.67CFU/ml),乳管扩张症组细菌数量为20~180CFU/ml(平均为70.00CFU/ml),积乳症组20~220 CFU/ml(平均为80.00CFU/ml)。积乳症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乳管扩张症组细菌数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5.乳房侧别对乳管细菌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行过哺乳较未行过哺乳乳管细菌检出率高,断乳初期较长时间断乳乳管细菌检出率低,农村乳管细菌检出率高于城市检出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人乳腺导管内是一个非无菌环境,可有多种细菌生长,其优势菌群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细菌数量活动在101~103 CFU/ml之间,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2.乳管内细菌多数以一种细菌生长为主,也可以有多种细菌共生长。通常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混合生长。3.乳管扩张症患者与完全正常乳管患者相比,细菌总体检出率及细菌数量虽然较高,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证明乳管扩张症与细菌感染关系不明显,可归为非感染性炎性疾病。4.积乳症患者乳管内细菌种类及数量检出率高,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显著。因此对此类患者及早的进行干预治疗如乳管冲洗可以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降低乳腺炎发生机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章 综述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主要试剂与器材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4 准备工作
  • 3.3 标本采集
  • 3.4 细菌的观察与鉴定
  • 3.4.1 细菌的观察及鉴定
  • 3.4.2 细菌计数
  • 3.4.3 杂菌污染的判读
  • 3.5 数据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各组细菌阳性检出率
  • 4.2 各组检出细菌种属及各种属比较
  • 4.3 各组标本细菌检出共生情况
  • 4.4 不同侧乳房对细菌检出率的比较
  • 4.5 未行过哺乳与行过哺乳之间细菌检出率的比较
  • 4.6 乳汁淤积时间对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4.7 不同地区对细菌检出率比较
  • 4.8 各组标本细菌定量结果(CFU/ML)
  • 第5章 讨论
  • 5.1 乳腺的抗菌机制
  • 5.2 乳房内细菌的种类及阳性率
  • 5.3 乳腺导管扩张症与细菌学的研究
  • 5.4 积乳症与细菌学的研究
  • 5.5 乳腺内细菌的数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乳腺导管内正常菌群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